返回教学研究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赵畅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中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教学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其收录的索引及转载数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分析其2019年年度数据,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内容、发文平台及作者队伍的现状,发现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内容重点突出,但仍有空白;发文平台更加广阔,但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作者队伍整体呈现“金字塔形”,发展尚不充分不平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数据分析
【作者简介】赵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0.3.144~154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8XNE027)阶段性成果。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出版的,以“优中选优”为办刊理念的二次转载性学术刊物。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学研究》)以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与教学为宗旨,收录了大量高校思政课研究优质论文成果,其转载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思政课研究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还具有“汇集千家报刊”的职能,其索引库收录了国内几乎全部学术刊物数据,且有专业编辑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数据信度较高。因此,本研究以《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为基础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2019年度高校思政课研究内容、发文平台、作者队伍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一、思政课研究内容分析:有热点有空白
1.研究主题分析与年度热点聚焦
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涉及的主题内容较多,大致将其归为16类。据统计(详见下页表1),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共同体、课程改革与创新、学习阐释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效果、课程观与教学要求8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均超过了100篇,其总和占全部成果的84%。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教学过程、教学话语、教学现状与困境、教材修订与解读等主题的研究成果所占比例较低。通过数据分析及对具体文献的梳理发现,2019年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的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研究、教学效果研究等几个方面。
热点1:关于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思政课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求必须大力推动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2019年,围绕于此,学界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是学习阐释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134篇)。习近平“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高度对学校思政课做出了具体的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的新思想、新观点,形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针对性,系统论述了学校思政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础条件、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根本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地回答了‘思政课是什么课、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为什么能办好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另一方面,则是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研究(96篇),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热点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019年,关于思政课教师的研究有176篇,其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教师素养和队伍建设的历史方位与工作重点等方面。首先是思政课教师的素养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从政治情怀素质、思维认知素质和人格修养素质三个层面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质要求。学界围绕于此展开了积极探讨,认为“‘六个要’是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精辟概括”,[2]“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德行、严格的自律和高尚的人格,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一致,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学生勤学善思的榜样、为人为学的表率”。[3]其次是队伍建设的历史方位与工作重点问题。“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人员构成、组织机构、学科建设、培养培训等方面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挑战”,[4]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选聘配备、管理考评、培养培训、外部保障等问题成为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热点3: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2019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成果颇丰(342篇)。其中,成果最多的是实践教学研究(122篇),占全部教学方法(模式)主题研究的40%。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再仅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也再度成为思政课研究的热点,学界围绕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现实困难及考核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其次是翻转课堂及研究式教学研究,两者数量相近,均占到教学方法(模式)研究主题的10%以上。翻转课堂自2013年被引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来,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热度始终高居不下。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有学者提出,“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角色认知有较高的要求,并不适合思政课教学,反而可能削弱思政课课堂的教学主阵地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翻转课堂”效果不佳并不能归因于“翻转”的教学形式,而在于“翻转”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上的整体设计缺陷,导致“先学”和“研讨”呈现为“两张皮”,陷入了课堂主阵地“不进反退”的窘境,因此要通过“翻转”实现思政课的深度学习,必须实现教学理念、内容与手段相统一。[5]同时,包括问题教学法、案例探讨法、专题探讨法等在内的研究式教学法同样受到了思政课研究者较多的关注。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混合式教学法研究者众多,越来越多的思政课研究者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
热点4:关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研究
新媒体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不仅给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倒逼着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转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2019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研究论文有173篇。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将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作为思政课开展的背景(61篇),分析在此条件下思政课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变化,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要求等等。二是将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技术手段(112篇),突出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在这种“技术热”中进行了“冷思考”,认为“深度融合不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全面整合,借助技术促进学习理念的重塑、学习时空的延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普及推广中要警惕和防范技术异化现象。[7]
热点5:关于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的研究
实效性问题历来是思政课研究的重要选题,而自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以来,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及学生的获得感等问题同样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从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角度探讨了思政课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足,对现实问题回应不够;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语言表达形式因循守旧,缺乏时代性、感染性等,并提出“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坚持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谋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值”等方案。[8]
2.2019年思政课研究述评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更加突出,但对“学生是什么样的”研究不足。2019年,学界从不同视角、不同环节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内容建构研究中,更加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中,更加强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效果研究中,更加关注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及学生的获得感。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思政课研究中不断得以加深,但截至目前,研究中对“作为思政课‘中心’的学生究竟是怎样的”分析却远远不足。“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把握学生学习动机、掌握学生预存立场、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关注相关社会性要素”理应成为思政课研究的重点。[9]
第二,教学内容研究重点突出,但主题分布存在失衡。2019年,关于如何在思政课中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学内容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成果有近百篇之多。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素养教育研究也有68篇。这两大主题研究几乎占到教学内容主题研究总量的2/3。而包括理想信念、政治认同等在内的政治教育,包括党史、校史在内的历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民族认同与团结教育等虽然也受到了研究者一定的关注,但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各主题研究成果数量基本为个位数;廉洁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则基本空白。可见,教学内容研究中主题分布十分不均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引起更多研究者及教学者的重视。
第三,教学方法研究较为充分,但多数仍是经验总结与泛泛介绍。关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系统化的研究态势。2019年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呈现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教学方法研究在强调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思政课教学中要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二是教学方法研究呈现出综合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研究者不再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的探讨,而是强调多种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等进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定制研究。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的教学方法研究或停留于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理论深度不足;或仅对教学方法进行泛泛的基础介绍,缺乏对具体操作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深思。
第四,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关注较多,但对前沿技术的研究不足。尽管2019关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研究较为火热,但相关选题却主要集中于包括慕课、SPOC、移动软件等网络教学平台(71篇),包括微信公众号等在内的自媒体(32篇),以及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技术(17篇)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而虚拟仿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则仅有零星几篇。可见,尽管近些年来在思政课研究中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但相对而言,思政课对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尚未走到技术前沿。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研究成果相当繁盛,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在2019年达到8000余篇,而与思政课相关的却寥寥无几。《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但目前理应走在实践前列的理论研究却仍旧缺席,亟待学界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探讨。
二、思政课研究发文平台分析:优质资源有限
在国内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报刊中,2019年发表过思政课相关论文的刊物有462种。将2019年发表过思政课研究论文的报刊依据发文量多少分为核心刊物、相关刊物和边缘刊物三类,每类刊物发表的思政课研究论文总量大体均等。依据实际情况,将发文量在16篇及以上的刊物定义为思政课研究核心刊物,共有15种;发文量在5-15篇的刊物定义为思政课研究相关刊物,共有75种;发文量在1-4篇的为思政课研究边缘刊物,共有337种。
15本思政课研究核心刊物中,仅有7本刊物在四大评价体系②中被至少一家认定为核心刊物;有10本刊物发表的思政课研究论文在2019年被《教学研究》转载;有4本期刊既不属于四大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刊物,也没有被《教学研究》转载。这说明思政课研究核心刊物不仅数量十分有限,且优质平台严重不足。但其中也有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课研究》《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京教育(德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在转载量③方面均较为突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论文成果最重要的发表平台。
75本思政课研究相关刊物中,仅有8本刊物发表的思政课研究相关论文在2019年被转载。337种思政课研究边缘刊物中,有13本刊物发表的思政课研究相关论文在2019年被转载。其中,《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学术论坛》《高校辅导员》《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尽管发文量不多,但转载率较高,说明其发表的思政课文章质量整体较好,亦是思政课研究重要的优质平台。
三、思政课研究队伍分析: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1.作者队伍:头部作者数量较小,但梯队完整
2019年发表的1712篇思政课论文,涉及(第一)作者1515位④。这一数量虽然并不算少,但相较于全国六万余人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却并不算多。在2019年思政课研究发文作者队伍中,本文将1年内发表文章数为1篇的作者定义为普通作者,2-3篇为活跃作者,4篇以上为高产作者,则2019年有高产作者11位,活跃作者132位,普通作者1372位。活跃及高产作者占全部作者总数的10%,而他们中仅有约25%的作者的成果被转载,可见思政课研究中头部作者队伍仍相当弱小。
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在高产及活跃作者中,还是在《教学研究》作者队伍中,都是既有高校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也有普通教师;既有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也有青年思政课教师。这说明,尽管目前思政课研究中头部作者较少,但其结构良好,梯队完整,这意味着思政课研究有着良好的后继力量。
2.研究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绩突出,第二三批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2019年发表过思政课相关论文的一级单位有801个,其中约98%为高校,其余为研究院、党校、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可见,高校是思政课研究主力,同时,社会各相关单位也在共同关注着思政课的研究与发展。
在784所高校中,思政课研究发文量及转载量均排名前15的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37,12)⑤、清华大学(31,7)、武汉大学(29,10)、北京师范大学(23,7)、东北师范大学(15,2)、西南大学(11,2)、华中师范大学(11,2)、吉林大学(10,3)、复旦大学(10,2)、中央财经大学(9,3)、上海交通大学(9,3)、南开大学(9,2)12所,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所高校表现尤为突出,是思政课研究的重要领军力量。而贵州师范大学(11,1)、桂林理工大学(11,1)、福建师范大学(9,1)、集美大学(9,0)4所大学的文章转载量尽管尚不理想,但也在思政课研究中进行了较多的努力;北京交通大学(8,2)、山东大学(6,2)、华东师范大学(6,2)、浙江大学(5,2)、西安交通大学(5,2)、中山大学(3,2)6所院校虽然发文量有限,但却也各有2篇论文被转载。
同时,2019年全国37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36所发表了思政课研究论文,共计284篇(详情如表3),占2019年发文总数的17%。其中,9家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均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量遥遥领先;12家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均发文6篇,其中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发文量突出;16家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均发文5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量超过平均值。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实力相差较大,第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相较于后两批而言整体研究实力更胜,后两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仍需大力奋进追赶。
3.归属地区:地域聚集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
2019年《教学研究》索引库收录的1712篇文章中,除1篇文章作者单位为部队无法考察其所属地以外,其余800个作者所属的一级单位,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未纳入统计范围外,只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未有相关论文产出。
总体来看,无论是发文量还是转载量,东部地区整体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尤其集中于北京、湖北等地,地域聚集明显。从发文量来看,华东地区发文量最高(53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30%,其中以江苏(126篇)为龙头,而江西(21篇)在整个华东地区(省均发文量77篇)中属于明显的洼地,思政课研究力量最为薄弱,与其他省市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为华北地区(369篇),但华北地区内部发展失衡最为严重,除北京发文量(212篇)遥遥领先外,其他省份发文量均不超过60篇,发文较少。其余各地区排名依次为华中地区(229篇)、华南地区(175篇)、东北地区(164篇)、西南地区(147篇)、西北地区(88篇)。华中和华南分别以湖北(119篇)和广东(97篇)领航思政课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东北三省间差距最小,分别为黑龙江54篇、吉林47篇、辽宁63篇。西部地区中,5个自治区的思政课研究发文量在全国排名靠后,但新疆、内蒙古仍分别产出了18篇和14篇思政课研究论文,其余西藏、青海、宁夏则分别产出了4篇、2篇及0篇。从转载量来看,分布规律与发文量大致相同,个别差异在于华北地区(48篇)转载量远远高于华东地区(24篇),其原因在于北京地区转载量占全国的40%以上,而江苏地区虽然发文量巨大,但转载率较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北京、湖北、上海三地转载量最高,产出了较多优质论文,是思政课研究的标杆地区。
四、简要总结
2019年高校思政课研究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研究视野不断开拓,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更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研究空白点有待补全;大量低端重复性研究仍然存在,研究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发文报刊平台方面,目前思政课研究优质发文平台资源仍然十分有限,但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关注思政课研究成果。《若干意见》中更是提出“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等措施,相信在未来不久的时期内思政课研究发文平台将更为广阔,优质资源将更加丰富。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优秀研究者队伍和领头示范的重点单位,他们在思政课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标杆作用。但思政课研究队伍整体发展仍呈现“金字塔形”,头部优质研究者、单位仍占少数,多数处于底端,发展严重不充分不平衡。
总体看来,目前思政课研究整体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的态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各学者、研究者,院校,相关报刊应共同继续努力使高校思政课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①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9年全年收录高校思政课研究相关学术性文章1712篇,其中被《教学研究》转载的有115篇。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研究》2019年全年转载论文共计145篇,为保持索引与转载数据范围的一致性,本研究中剔除了刊物中关于思政课辅助性研究内容,只保留了思政课的研究核心内容。
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③本文中的转载均特指《教学研究》转载。
④为便于统计,本研究只统计第一作者信息。同时,在进行数据整理中,已尽量将同名作者进行区分,将署名为不同单位的同一作者进行合并,但仍有遗漏之可能。
⑤说明:括号内前者为该单位2019年发文数,后者为转载数。后同。
参考文献:
[1]温波.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吴潜涛,张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教学与研究,2019,(7).
[3]张小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4).
[4]杨子强,单文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5]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J].北京教育(德育),2019,(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
[8]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9]张润枝,梁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如何研究学生[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2020年 第六期

2020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与弘扬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
努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