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赵庆寺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教师个人成长、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施规范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需要坚持针对性与有效性、政治性与学理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统一性与多样性、预设性与生成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效能,要健全集体备课活动的制度规范,探索集体备课实施的模式创新,推进集体备课方式的流程再造,注重集体备课内容的问题解析,加强集体备课内容的教研转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制度
【作者简介】赵庆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162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0.8.67~7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55)。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之上,教师通过集体合作优化备课内容和提升备课效果的重要形式。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在一系列文件中提出了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的要求,并将其纳入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普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制度在改进和加强思政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科学认识集体备课制度的功能定位,全面把握实施集体备课制度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提升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效能的优化策略。
一、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的功能定位
与个人备课相比,集体备课具有凝聚合力、集思广益、激励创新、博采众长的独特优势,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构建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要以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师团队建设为途径,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手段,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1.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
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有效地实现这个根本任务,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任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和通识课。思政课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为重点内容,承载对大学生开展理论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多项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要在教学中准确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果,清醒认知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与矛盾冲突,自觉抵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思潮和外部渗透。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熟悉和了解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学生特点等情况,预先做好教学所需要的前期准备活动。作为课程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的思政课,特别适宜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如此一来,学校就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作出统一安排,确保任课教师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质量完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科学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这都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度予以统一推进和稳步落实。思政课教师要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必须实施和加强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攻关和团队合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功转化为教学体系,进一步把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信仰体系和践行体系。
2.推进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
教学的创造性和生成性越来越依赖教师经验共享与协同攻关时,个人备课就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集体备课避免了个人备课的单一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实现了多元化教育理念、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集体备课不仅是统一教学方案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解决教学难题和改进教学效果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合作和智慧共享。就此而言,集体备课既是对个人备课的拓展和深入,也是对个人备课的丰富和完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现实路径。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养,更需要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迅速成长为政治素质硬、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学骨干,继续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水平精湛的领军人物。集体备课不仅可以使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改善教学状态,而且还可以使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和拓宽发展空间,让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集体合作中得到解决。对青年教师而言,集体备课过程是迅速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技艺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要勇于打破个人单打独斗的信息隔离状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中,各位教师都会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通过教学互鉴,实现教学预设的相互补充,最终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个人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经过相互交流和相互启迪,教师能够在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中获得灵感,在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中取得突破,在理想信念和职业追求方面受到感染。青年教师可以从资深教师的经验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资深教师也可以从青年教师的创新中获得新观念和新思维。通过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引领,可以让青年教师缓解自己的职业困惑、职业焦虑、职业倦怠,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可以说,集体备课组织既是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也是职业发展的共同体,是教师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个人成长平台。
3.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集体备课是基于团队协作理念而组织的教研活动,可以发挥集体备课密切合作、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优势,通过个人备课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统一教学任务前提下的深化与创造。培育一支优秀教学团队,关键在于不断优化团队成员结构和完善团队合作机制,而集体备课是打造思政课教学团队的一种“天然形式”。集体备课能够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升团队整体效率和教学质量,激发教师潜能和增强团队活力,是培育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方式。[2]施行集体备课制度,可以从青年人才培育、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团队建设发挥组织、推动、实施、考核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可以统一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统一推进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团队的协调一致;第二,可以把个人备课难以解决的难点疑点,通过相互协作机制开展集体攻关,通过共同切磋方式发挥集体智慧;第三,教师可以分享新的教育理念,切磋各种教学方法,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第四,推行以老带新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动团队的接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五,可以培育和推出一系列名师和“金课”,塑造教学团队的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第六,可以创设教师之间彼此欣赏、见贤思齐的工作环境和坦诚交流、合作研讨的文化氛围。
4.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管理中,集体备课制度是既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人专长又能体现集体智慧的合作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一起制订教学方案,集体优化教学设计,共同探索教学技艺,整体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普遍改进教学质量。从现实来看,虽然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经常举行,但由于制度规范不够完善,没有对备课内容、备课过程、激励措施、监督检查等作出明确规定,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实际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和实施集体备课制度,将思政课集体备课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以此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手段。一般认为,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集体备课制度是要求备课参加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活动程序。集体备课制度科学与否,决定着集体备课能否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影响着集体备课的功能实现和作用发挥。通过系统论证和精心设计,建立健全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对有序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不仅可以保障备课进度和明确备课内容,还可以规范备课流程和严格备课标准,进而整合师资力量和发挥团队优势。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不仅要对备课计划、教师考勤、备课记录等程序化问题作出规定,也要对备课目标、主备人选、备课主题等实质性内容提出要求。
二、高校思政课实施集体备课制度的基本原则
构建规范高效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需要在备课目标、备课内容、备课形式等方面坚持针对性与有效性、政治性与学理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统一性与多样性、预设性与生成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制度优势。
1.坚持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辩证统一
从思政课集体备课的目标来看,主要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聚焦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内在逻辑来看,针对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有效性是针对性的目标和追求,二者统一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实现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辩证统一,要求集体备课要有问题意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集体备课要坚持问题导向,教学研讨要深入分析思政课面临的挑战、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全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政治追求和成长烦恼,做到对症下药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集体备课要注重效果导向,共同完成的教学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致力于教学内容的凝练与聚焦,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论证的政治,而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的学理。因此,要用坚定立场和真理态度来对待政治,用深厚历史和丰富现实来阐释政治,用科学理论和严密逻辑来解析政治。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具体而言,第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解释现实,帮助学生把握内在逻辑、看清事物本质、认清客观规律、解决心中疑惑;第二,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从浅显到精深的理论学习中,从感性到理性的政治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思政课集体备课中,不仅要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程序问题作出安排,也要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疑点等实体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反对把政治性和学理性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努力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对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依据学理基础,深入挖掘学理资源,牢固树立学理自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阐述政治,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政治,用学术的观点表达政治。在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坚持悟原理而不是满足于讲故事,追求严谨性而不是突出戏剧性,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3]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要做到既要立场坚定又要以理服人,既要探求规律又要释疑解惑,既要理直气壮又要润物无声。如此这样,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疑问,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塑造学生的情感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3.坚持规范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集体备课的规范性是指从个人准备、集体分享到再次补充,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坚持一定的规矩和标准。集体备课的创新性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改进或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路径。坚持思政课集体备课规范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既要以规范性保障集体备课过程稳定有序,又要以开放性推进集体备课过程的合作包容。在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要素,如“三统、四定、六备”等。所谓“三统”是指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案,“四定”是指定时间、地点、主题、主备教师,“六备”是指备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明确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基本要素,为有序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探索多样化的备课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此同时,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要坚持开放性思维,打破封闭保守的固定模式,齐聚多方教学力量,汇集更多教学资源,进而把集体备课转化为多方参与、合作研讨、集成创新的过程。简而言之,集体备课要注重教育理念、参与主体、备课议题、备课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性,避免刻板化、教条化、程式化。具体而言,一要坚持教育理念的创新性,集体备课要对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二要坚持参与主体的创新性,适时安排学养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和辅导员等广泛参与集体备课;三要坚持备课议题的创新性,要对时政焦点、理论热点、社会话题予以充分关注,精心设计备课议题;四要坚持备课方式的创新性,勇于尝试,推陈出新,以问题诊断、课例分析、主备试教、同题众说、网络研讨等多种形式丰富备课模式。
4.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思政课集体备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既要求在统一性的教案设计中呈现多样性的教学实践,也要求在多样性的教学实践中蕴含统一性的教学标准。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思政课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集体备课基本要求使然。思政课教学计划需要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必须统一设计,这意味着集体备课也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统筹推进,确保规范有序地开展和实施。也就是说,思政课集体备课要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作出一致安排,确保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同步落实,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互不相通、各行其是和自说自话。必须强调的是,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要坚持多样性。教学本来就是一项彰显教师个性与风格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供给侧来看,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基础、学历层次和教学特点的多样化,意味着教师必须积极发挥八仙过海的个人优势,充分呈现百花齐放的个人风格,不能让集体备课的统一要求束缚了教师个性。从需求侧来看,学生年龄、专业、需求的多元化,意味着必须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次的立体化、层次化、精细化教学。就此而言,要鼓励教师在集体备课统一安排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结合自身优点和长处,根据学生诉求和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主动开展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总之,集体备课不但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坚持集体备课所要求的统一性;也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充分体现教师个人创新的多样性。
5.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实践既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也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就此而言,集体备课是对教学过程的前期预设,而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二者是相互衔接、内在统一的过程。集体备课不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也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做好充分预设。在集体备课中,教学设计是抽象教学理念向具体教学实践有效转化的枢纽环节。集体备课既要预设需要整合的各种教学资源,也要预设实际展开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引导、矫正和激励作用。集体备课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关注的难点疑点问题,预先设计针对性的语言策略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和特意组合的教学资源,对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进行科学谋划。但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完全精准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出生动鲜活、复杂多变的特性,而恰恰就是这种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收获意料之外、浑然天成的授课效果。所以,尽管集体备课制定的统一教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设计,但教师不能对集体教案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能囿于教案、亦步亦趋和束手束脚。统一教案只是教学的导引和参考,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际上,通过师生密切互动,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再加上教师的灵光一闪和即兴发挥,实际上课效果往往远远超越预设方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的优化路径
集体备课过程既是教学理念的交汇,也是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是教学改革的交锋,旨在最终实现集体智慧的交融。增强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效性,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制度、模式、流程、内容等方面不断加强集体备课内涵建设,持续探索优化集体备课的实践策略。
1.健全集体备课活动的制度规范
为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集体备课的组织、执行、监督、评价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以规范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行为,加强对集体备课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建设,规定集体备课的工作程序和备课要求,明确备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基本任务,加大对教师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备课目标的导向性原则,全员参与的普遍性原则,涵盖备课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管理的广泛性原则,便于实施和管理、检查和监督的可操作性原则。从基本框架来看,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应该包括总则、成员职责、主要内容、主要方式、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部分。[4]从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基本流程来看,必须对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第一,要在总则部分充分阐明思政课集体备课的依据、意义、目标、原则、要求,这是集体备课制度的概括性描述和总体性说明。第二,要明确提出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教辅人员在集体备课活动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以便集体备课时有序参与、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第三,要对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作出规定,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学生、有教材、有教法、有教案。第四,要详细规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方式,为教师如何开展和参与集体备课提供操作指南。第五,要对办公设备、必要经费等保障措施作出规定,要创造条件保障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进行。第六,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活动的监督、考核与评估,把集体备课活动纳入教学监督范围、教师考核内容和教师评价指标,通过职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有序实施和长期推进,能有效把制度刚性约束下的集体合作转变为共建共享理念驱动下的集体合作,逐步推动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参与从自发转为自觉,把集体备课中的收获从经验上升到理性。
2.探索集体备课实施的模式创新
既要精心组织内容充实的集体备课,也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才能从内涵和形式两个方面不断优化集体备课效能。集体备课不仅是实现教师经验共享、优势互补的主要方法,也是促使教师潜能开发和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从参与人员、涵盖学科、备课主题、备课方式、备课时空等方面,对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拓展和深化,实现教学型备课与研讨型备课、常规性备课与主题式备课、线下备课与线上备课、校内备课与校际备课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多样化备课方式。具体而言,定期开展教学主题式备课,紧紧围绕“三进”等重点任务,及时组织备课进行集中研讨,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和有效策略;广泛开展网络交互式备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根据“互联网+”时代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如何把新媒体新技术更好地和教学内容充分融合、有效融合;大力推行专家参与式备课,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教学研讨,对理论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深入阐释和充分讨论,发挥高水平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思政课跨课程备课,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依据课程设置的目标与要求,加强教学内容的协调与衔接;着力推进课程协同型备课,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合备课,坚持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策略;有效组织校际协作型备课,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彰显彼此特色,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尤其要注重开展相邻学段教师的日常沟通与密切合作。
3.推进集体备课方式的流程再造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需要以提升集体备课效能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备课流程再造。所谓流程再造,不是备课环节上的修修补补,而是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流程升级和整体优化。集体备课的一般流程分为个人准备、集体研讨、教案修改、课后反思四个环节。推进集体备课流程再造,要注重引入教学设计的理念,把集体备课从技巧和方法的选择转向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作为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设计侧重于整体方案、基本框架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过程预设。[5]在个人准备阶段,教研室主任要阐明备课目标,提出研讨主题,分配备课任务,指定主备人选,避免集体备课无目标、无主题、无中心、无边界的散漫现象,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主备发言人和其他教师都要依据课程目标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通过合理预设形成教学方案。在集体研讨阶段,主备老师做教案解析和展示,找出备课中的难点、疑点、痛点、盲点供大家讨论,其他教师各抒己见,通过观点交流交锋交融,澄清模糊认识,达成初步共识。在这一阶段,还可以安排多位教师共同试教同题异构课,呈现不同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进而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总结提高。在教案修改阶段,教师应结合集体备课的意见,发挥自身专业所长,确立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课后反思阶段,教师要对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发现短板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从教学实践来看,集体备课不是从预设到生成的简单执行过程,而是一个从备课到实践、从反思到再备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疑难点的阐释、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互动的掌控等情况进行评估,通过重新解析教学过程、观测教学效果,获得需要总结的经验启示和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以便在下次集体备课时改进教学方案。
4.注重集体备课内容的问题解析
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而集体备课就是汇集问题、研究问题、解析问题的重要渠道。以问题解析为中心开展集体备课,具体可以细分为提出问题域、聚焦问题点、组合问题群、构建问题链四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域。问题设计首先要分析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一是要通过教材分析,厘清教材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二是要通过学情分析,对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期待。第二,聚焦问题点。问题点是理论难点和学生疑点的聚焦点,首先要通过问题表述的文本分析确立问题的预设,包括知识性预设和应答域预设两种形式;其次要充分估计问题产生的具体情景。第三,组合问题群。充分考量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对接,完成教材内容的问题筛选,组合成课程问题群。第四,构建问题链。问题链不是对问题群的简单堆砌,而是按照教材理论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设计的,充分呈现理论知识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问题组合。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要想方设法找准学生的困惑和疑问,注重问题逻辑的分析与构建,通过问题的求真、求证、求解等环节,把教学过程从静态文本的教材体系走向动态思考的教学体系。
5.加强集体备课成果的教研转化
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结合点。为了增强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效性,必须强化备课内容的教研合一,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转化,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提升理论素养和深化学术研究的内需动力。推动集体备课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以科研支撑教学,也要做到教学反哺科研,避免教学和科研的“两张皮”现象。首先,以科研支撑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集体备课时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有深入的学理阐释,全面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科建设的强大支撑,需要以理论研究拓展、深化问题解析,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术研究不仅能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理解,也能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真正把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支撑,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为此,集体备课可以遴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程集体备课牵头人,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学术研究,探索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内涵与学术化表达。其次,通过教学反哺科研,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教学疑点和难点,并由此激发学术研究的兴趣并找到值得深入探索的选题。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学术专长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解析,把经过个人思考与学术争鸣的理论分析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再次,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转化,不仅仅是深化集体备课内涵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共同提升的成长过程。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深化教学内容研究作为集体备课的主题,重视在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选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不仅要解析教学内容、酌定教学方法,更要陈述学理依据和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的交流交锋,推动集体备课活动由浅层次程序设计转向深层次问题探究,把方法性的经验交流转变为理论性的学术成果。如此一来,教师经过多次“学习、合作、反思、创造”过程的循环往复,会逐渐将集体备课中的教学要求和学术研究融为一体,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柴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2]杨志平.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若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
[3]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4]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5).
[5]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020年 第六期

2020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与弘扬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
努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