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汤建龙
【作者简介】汤建龙,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中国教育报》(京),2020.10.14.⑧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选题[19JD-SZK022]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高校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更要直面问题,科学地答疑解惑。唯有让学生真信真懂,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管用,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思政课要直面理论问题。在思政课学习中,学生可能在诸多理论问题上存在疑惑,特别是在面对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和观点的时候,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很容易被错误思潮所迷惑。师生所必须要面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观点,大体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所谓“普世价值”、各种后现代理论等。思政课必须要在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主动面对此类问题,在理论的交锋中,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就不是纯理论、纯学术的东西,其戴着学术研究的假面具,精心设置学术陷阱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其惯用理论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妄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具体套路一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我国的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二是歪曲、篡改历史,以偏概全、混淆主流和支流,以此否定革命和建设的成绩,片面夸大和无限放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企图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和质疑我们道路的合法性。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其危害的严重性,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用科学的历史观、权威而全面的史实,让学生坚持以史铸魂,补好精神之“钙”。所谓“普世价值”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理论实质是拿一种特殊的东西来当作普遍适用的东西,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忽视了具体国情的差异性。“普世价值”从来都是双重标准,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或者闭口不提、不承认自己的问题。面对“普世价值”的蛊惑,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揭示其虚伪性。各种后现代理论,尽管其观点光怪陆离,渐欲迷人,但其共同特点在于否定确定性、否定统一性,反对决定论,强调偶然性,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中,虽然也部分地存在合理性,但往往片面夸大主观的维度、偶然的维度,进而否定规律、消解历史,说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加以审视,就能认清其理论本质,不被其所迷惑。
直面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也不会是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挫折和曲折。另外,一些负面事件也会给学生带来疑惑。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要敢于直面,用科学的理论、立场和方法加以分析,用事实说话,使真理得以彰显。
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视角、动态的眼光,辩证地加以审视。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短短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很多方面与经历了几百年现代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不能因为尚存差距就否定我们的成就,就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我们既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也要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既要看到不足,更要看到成就,才能确立正确的立场,得出正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是变革世界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很正常,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悲观失望、自我否定,因此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都是不可取的。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解读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科学性,由此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面思政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不断改进。一是对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不清楚,对学情了解不够,教学中问题意识缺乏、针对性不强,重难点不清,明理、育人效果有限。二是缺乏良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平泛,教学过程平淡,目的性不强,效果欠佳。三是专业理论储备不足、能力不够,很难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准、讲透,很难冰释学生的疑惑。四是感染力、吸引力不够,制约着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和课程管理机构如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应该自觉加以反思,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强调思政课的认知性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知识性、认知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实践等各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二是吃透教材,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把理论和问题讲清、讲准、讲透。三是强化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素养,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四是自觉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增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教学效果。五是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通过集体备课、磨课、试讲、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方式和环节,提升教学专题的质量,优化教学设计。六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语言感染力,优化教态教姿,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七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直面理论和实践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2020年 第六期

2020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与弘扬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
努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