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兰美荣 卢黎歌
【摘要】思政课本质问题是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遵循的规律性问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思政课本质,就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特定语境中,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建立在已经确立了价值和目标论域本质基础之上,侧重于阐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讲道理,并要讲清楚思政课的“七大道理”。在哲学语境中,讲道理中的“道”与“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讲道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语境中,“思政课讲道理”本质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政课应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重点在观念层面解决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视问题、在战略层面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在战术层面解决教师用心教的问题、在实施层面解决教师的保障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讲道理;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兰美荣(1982-),女,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讲师;卢黎歌(1953-),男,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广东  深圳  518055),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6~5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9JZD04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20XXY01)。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一崭新命题科学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和规律,回答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为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特定语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内涵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本文认为,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对于本质的论断,在不同论域中、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在不同语境中,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讨论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理解的本质也是特定论域中的本质。故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关于本质的论断,需要结合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述,综合起来理解,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因而,我们学习理解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论断,既需要把这一科学论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来理解,也需要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多次重要讲话的不同语境中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解答社会上一度在一些人中出现的关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不是思政课本质”的困惑。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这是在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的环境中提出的。结合这一特定语境,这里所讲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意在强调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讲道理。当我们认识到“思政课教学过程”这一语境中讲道理是其本质后,会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讲哪些道理,讲这些道理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这就涉及到目标论域或语境、价值论域或语境的问题了。同时也会进一步领会到,不同语境中的“本质”是一个整体的体系,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讲道理这一本质,教师精心地选用有益于学生健康而全面成长的道理,用心地讲,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用真理的力量、理论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求知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赢得学生的思想共鸣。讲道理的过程,就是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过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一旦离开了“讲道理”这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谈不上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本质和铸魂育人的价值本质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既是价值实现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在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中通过讲道理进行的。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多次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针对思政课建设的不同问题,多次发表过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思政课在目的本质和价值本质论域的不同表述内容,从而全方位地理解思政课的本质,同时对于讲什么道理,也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153。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强调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对象,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172,并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172。2016年12月7日,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办好思政课,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还“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3]。2018年9月10日,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政课必须要解决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明确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4],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4],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4],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4]。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论述思政课的地位、作用及改革的目标等内容,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5]2,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5]3“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5]4,同时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5]5“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10“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9他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12并针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提出,既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17,也要做到八个“相统一”、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5]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思政课“讲什么道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认为,思政课教师一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之理,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理,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弄懂“行能好”,确立三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三要讲清楚“两个结合”之理,守正创新,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要讲清楚人生之理,立德树人,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五要讲清楚历史之理,以史为镜,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六要讲清楚“两个大局”之理,了解大势,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七要讲清楚明辨善恶是非之理,善于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哲学语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蕴含着两对关系,一是讲道理中的“道”与“理”的辩证关系,二是讲道理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需要厘清这两对关系,这有助于探究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机理。
(一)讲道理中的“道”与“理”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考察调研中谈到,“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这是对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传道、授业、解惑既是“两师”相统一的契合点,也是教学讲道理的过程。但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中讲道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传道原意指传授圣贤之道;授业指传授学业知识;解惑指解释疑难问题。授业以传播知识为主,解惑以传播思想为主,传道以传播真理为主。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讲道理”分解为“传道”和“讲理”两个层次的内容。
1.讲道理中的“道”与“传道”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引申为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6]其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在老子的学说中,天之道,人之道,均有规律、法则之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7]这里的“道”,就是事物的总规律。“传道”,在古时指传授圣贤之道,后也指传教、布道。“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即为传授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之科学。唐代思想家韩愈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8]从古至今,“传道”一直被视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的第一职责。因此,思政课教师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师“传什么道、如何传道”关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何立德、如何树人”这一根本问题,关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传道”之人,尽好“传道”之责任,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道,共产党执政的道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道中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2.讲道理中的“理”与“讲理”
“理”指的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即为事物的条理、纹理、逻辑关系,即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质的“桥梁”。“理”,也具有法则或规律之意。“物无妄然,必尤其理”[9]中的“理”即为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依据。“讲理”就是要通过对学术之“理”、治理之“理”、事实之“理”的解剖分析从而对“道”的依据、逻辑进行梳理,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透彻性理解。所谓“授业解惑”,就是“讲理”。因而,讲道理就是通过讲授、分析事物的理由、情由、是非曲直之“理”,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规律,追求真理。一个优秀的思政课老师要善于“讲理”,给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相统一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内在机制与逻辑关系,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阶段、新环境、新条件的变化时,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影响时,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从而真正成为身处一线的知识传授者和思想解惑者。
总之,授业、解惑是传道的基础,传道是对授业、解惑的升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中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10]讲道理应当以授业为基础,解惑为提高,传道为目的。在思政课教学中,林泰教授在“老教师谈思政课”中也指出,“注重把传道、授业和解惑相结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11]
(二)讲道理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又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是我们理解“讲道理”本质内涵的重要方面。
1.各类课程教学中讲道理具有普遍性
刘建军教授认为,“对思政课教学的把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不论思政课教学可以呈现出多少种现象形态,都不能偏离其本质规定即讲道理[12]。”讲道理不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在其他各类课程教学中都是普遍性存在的。
其一,教学过程决定讲道理的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都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即都需要一个从“理”入手、探究到“道”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的本质就是“讲理悟道”,由讲理达到“悟道”的彼岸,实际上就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其二,教学规律决定讲道理的普遍性。不论什么专业,在教学过程均遵循四大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要求教师既要传授新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体悟、感知新知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发展自学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要求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以及结果和质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师讲清楚知识的孕育、形成、积累并为学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既是社会发展的呼唤过程,也是知识生产主体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过程。所以“四大规律”与讲道理密切相关。
其三,教学内容决定讲道理的普遍性。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即讲道理之“理”,涉及的是知识之理、学术之理、学问之理、创新之理、思辨之理、文明之理、为人之理等。知识之理,既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推理、论证等方式生产知识之理,也是学生个体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等方式接受、吸收、巩固知识之理。学术之理,即专门知识及其规律的系统化、学科化之理。学问之理,即学习过程中思辨、质疑、询问、交流之理。创新之理,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主客观的认知与行为,创立或创造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产品之理。思辨之理,即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理论、概念的思考辨析之理。文明之理,即人类在创造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发展文明形态之理。为人之理,即做人立身、处世所持的品性、态度,表现的形貌之理。因此,教学内容即讲道理之“理”决定了教学中讲道理的普遍性,这同时也为我们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思政课教学讲道理具有特殊性
思政课的特殊性需要讲道理。刘同舫教授指出,“在‘何以特殊’即课程定位问题上,既需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需要发挥其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和厚植学生人民情怀的感化功能。”[13]
其一,思政课的功能决定讲道理具有特殊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是指树立德业。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为人之“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树人,是指培育人才。出自《管子·权修》的“三树”即树谷、树木、树人。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早有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4]人无德不立。树立德业要求我们“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5]。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思政课讲道理的这一特殊性,发挥思政课的独特性质和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思政课的内容决定了讲道理具有特殊性。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5]10-11其相比专业课和其他通识类课程来说,思政课所内含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更为宏观、视野更为开阔,其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细分领域,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宏观引领性作用。杨晓慧教授也指出,“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共同构成的系统化科学体系。”[16]依此逻辑,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和复杂多变性,因此人们的困惑更多,所需的说理性更强,说理的难度也更大。可见,思政课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对思政课教师的视野要求也就更为宽广。据此,思政课的内容决定了讲道理具有特殊性,即教学不仅只有通过讲道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讲道理的难度更大。
总之,讲道理中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思政课讲道理过程中既要在普遍性中思考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遵循普遍性,这是正确开展思政课讲道理的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述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和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骆郁廷教授也指出:“思政课所讲的道理,虽然涉及特殊、具体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道理。”[17]
三、现实语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实现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这一重要论断内含着对讲道理的主体——教师的新要求与新期望。“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本质,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虽然党的十九大以来思政课建设成绩突出,但教师在思政课讲道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教师教学中讲道理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透等现象。”[18]其主要原因是思政课教师本身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教师政治不强、信念信心不足。“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师自身如果信念信心不足,就难以把思政课内含的道理讲清楚。因此,思政课一定要选择信仰坚定的教师来讲。二是有的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思政课内容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思政课教师既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把握好思政课的理论底色;又能对理论的时代意义充分把握,与时俱进地讲出新意、新理。三是有的教师思维不新、视野不广。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既百年未遇,又加速发展。人们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与时代对话论域更宽阔,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视野提出了新要求。四是有的教师格局不大、情怀不深。思政课要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基础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格局。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中,把内心的大情怀、大格局蕴含于道理中展示给学生,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二)教师教学中讲道理的实现理路
我们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师讲道理呢?一要解决“重视”问题;二要解决“适应”问题;三要解决“用心”问题;四要解决“保障”问题。
1.在观念层面解决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视问题
“重视”是指对思政课的重视。其主要体现在要对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到位、作为到位。这是认识层面、观念层面的问题。“重视”当然主要是对领导而言的,但是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这份工作,把讲好思政课不仅当做职业操守来看待,更要当做事业来追求。正如王易教授讲述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体会时指出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重大理论创新,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既要研究思政课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又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19]因此,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起来,按照精品、“金课”来打造,在备课时就要把每一理论、每一观点、每一知识、每一实例的道理都理清楚、想明白,这样站在讲台上就能够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2.在战略层面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
“适应”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对教育新要求的适应,是对教育新环境、新技术、新方法的适应,是对新世纪后出生的新生代学生的适应,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0]教师要适应从囿于教育、专业自身的视野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宽广视野转化。教师要适应从以“经师”为职业的目标向“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为职业的目标转化。教师的任务在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要适应从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向立德树人转化。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教师要适应从培养能立足社会的生存能力向“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转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于学生的学。教师要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转化。
3.在战术层面解决教师用心教的问题
“用心”是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教。这是思政课“做得好”的前提,是开设思政课的要求,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教师用心不用心教,学生是能感受得到的。教师要用心教,首先得用心学,这是讲好道理的基础。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1]理论思维的培养,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形成的。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阐释理论学习。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强调理论学习要有志存高远的学习目标;另一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强调理论学习要有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学习态度;还有一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强调理论学习要有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力求创新的学习方法。教师的理论思维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讲道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导向是讲道理的立足点,思政课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出发点,即教师要以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同时,找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其思维敏锐性和洞察力。在引发学生思考中有一启一发、一启多发、逐启逐发等多种启发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考能力,选用最为合适的启发方式,以达到更好的讲道理效果。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悟。学生从学到悟,是学习升级的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觉,进入学习真学、真思、真懂、真用的学习状态。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用故事载体来讲清事理。故事因其生动、鲜活、曲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而且印象深刻,“余音绕梁”,所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用于思政课,尤其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比如,把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故事讲给学生,可以使学生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叙述情节与讲清事理的关系,避免仅仅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故事会”教学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情节,讲清故事背后的事理,达到以事讲理的教学目的。
4.在实施层面解决教师的保障问题
“保障”是为教师讲道理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思政课讲道理”本质的实现亟需关注教师的保障工作,这是在实施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要通过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要加大思政课教师教研工作力度,引导和保障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尤其是要把集体备课活动搞扎实,一章一节地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破解难点、理解新点,通过集体智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准确转化、创新转化、特色转化、针对转化;要加强思政课的学术研究,产出更多的高质量成果,从教学研究中寻找科研问题,用学术成果支撑教学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要加强学术成果交流,通过“手拉手”“云交流”、互访等互助机制,帮助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帮助教师通过多渠道获取有效信息,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更深、更透、更活。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我们只有准确理解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内涵,厘清“讲道理”中的“道”与“理”的辩证关系,把握思政课教学讲道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掌握思政课教学实践规律,讲好道理,使学生真正的接受与相信所讲的道理,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悟透道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不疑的前提下,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深刻、讲通透、讲鲜活。“讲深”,指道理的纵向深度,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学生所看到的现实世界,既会有光明的一面,也会有腐败的,甚至黑暗的一面。所以,我们既要讲清楚我们党百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奋进的光明前景等方面,也要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前进征途面临困难、挑战和尚存在的不足甚至阴暗的方面。浅尝辄止,满足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求知欲望,自然是难以服众。“讲透”,指道理横向宽度,讲道理,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旁征博引、议古论今。教师使道理更具有论域宽度和历史厚度,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是非观念。教师在讲深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时,不仅要客观介绍这些现象在社会上所居的主流或支流地位,更要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背景,产生这些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把它讲透彻。“讲活”,就是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困惑,不要“干巴巴”的,要创新授课方式,充满思辨、智慧,使学生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6.
[7]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43.
[8]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
[9]王弼,韩康伯,孔颖达,陆德明.周易注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430.
[1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11]林泰.在“传道”和“解惑”的结合中做好立德树人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60-163.
[12]刘建军.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20(04).
[13]刘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84-90.
[14]司马光.汇评精注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
[1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6]杨晓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6):36-44.
[17]骆郁廷,余杰.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光明日报,2022-07-08(11).
[18]苏玉波,张胜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面临的难题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3):97-103.
[19]殷殷嘱托牢记在心,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讲述振奋之情、笃行之志——高举信仰之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N].光明日报,2022-04-29(07).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