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文以载道”:新主流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反思
陆宽宽
【摘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已成为高校乃至社会的普遍共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新主流影视剧开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并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说服力、调动青年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和提升思政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影视资源的应用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要掌握好新主流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势”“思”“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影视资源的教学功能,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新主流影视资源;教学方法;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陆宽宽,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3.4.52~57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教改专项“思政课影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08051360022XN172)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提出要“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2]近年来,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新主流影视剧的热播,新主流影视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正大踏步走进思政课堂并成为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学手段。因此,认真对待新主流影视资源,建好思政课影视资源库,对于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主流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诉求
近年来,随着《觉醒年代》《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流影视剧的热播,“新主流影视”开始成为网络高频词。这种“以主流化的价值表达、商业化的叙事手法以及艺术化的影像技法相结合”[3]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深受好评,更成为国产影视创作的新风向标。“新主流影视”通常以“中国故事”为蓝本,“旨在塑造打动人心、凝聚国族意识的人物形象、中国形象,正面或侧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度。”[1]由于这些影视往往投资大、流量多、宣传广、故事红、效果好,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新主流影视”概括为通过全新的影视拍摄技术和手法讲述主旋律题材故事以反映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作品。由于新主流影视剧本身内含着较多的思政元素,又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因此,新主流影视作品也逐渐走进思政课堂,成为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一)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创新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可以说,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具体而言,取决于思政课是否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及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关键作用。
(二)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虽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思政课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改革意识不强”“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7]等。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思政课教师指出,传统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课或历史课存在重复,“课程内容吸引力不足”[8];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道理没错,但就是听不下去”,再加上相比于专业课而言,学生“往往抱着先入为主的看法”“对课程的抵触心理普遍存在”[9],也使得讲好思政课难度较大。面对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中的艺术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艺术的形式(文)来承载、融合正确的价值观(道),与青年大学生一道同频共振,使青年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享受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深层道理,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信息化时代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新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视觉文化逐渐替代印刷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样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最新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增长,网络运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5.6%。在今年的报告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全民化应用。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达到了10.12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与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即时通信)使用率间的差距已经缩小至2.4个百分点。[10]这些数据不仅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印证了美国当代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一个论断,即:“如今,‘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特别是后者)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11]“当代文化已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12]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和趋势,把视觉文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引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3]如今,随着网络信息化和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思政课也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新主流影视资源在视觉文化时代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有效着力点。
新主流影视资源之所以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撑,除了视觉文化上的优势外,还在于新主流影视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很好地契合思政课教学目标。根据影视内容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契合思政课程需要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新主流影视资源从逻辑上分为强思政元素、弱思政元素和非思政元素三种。评判的依据,主要看新主流影视资源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是否能有效促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等主流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念有强关联的影视资源,便属于强思政元素;与主流价值观念的直接关联性并不很强,但依然有正向引导价值的,或者能服务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便属于弱思政元素;非思政元素是指除以上两类外,与思政主题关联性很小或者思政意涵不明显的影视资源(但并不排除这些影视没有其他知识传授等功能)。当然,这种分类也只是一种理想型的区分。通常来说,由于影视资源种类繁多,要使其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进入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一定的转化。幸运的是,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媒体社交的广泛传播,使得大量视频进入公众视野。当然,流行的未必是有价值的,思政课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加大对影视资源的搜索范围,对影视资源进行二次把关,这样入选的影视资源才真正能有效服务于思政课教学。
二、新主流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优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影视文化事业飞速发展,数量、质量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随着网络的普及,影视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影视剧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局面,收视率和关注率也普遍走高。此外,各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电视开始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许多新主流影视剧在“豆瓣电影”评分榜上都已经达到了8.0分、8.5分甚至9.0分以上。这些高分佳作的出现,既说明中国的主旋律影视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高水平制作阶段,也说明新主流影视剧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广大观众的口味和期待,尤其是能获得青年的认可和喜爱,从而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这也为新主流影视资源进入思政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开始意识到新主流影视资源对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并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动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4]思政课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作为“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帮助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15]的“大道理”。讲好思政课的“大道理”并不简单,这些道理在教材中往往十分简练和抽象,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思维距离。思政课讲道理既不能照本宣科,以抽象解释抽象;也不能蜻蜓点水,以肤浅应付抽象。只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这些“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影视资源的生动呈现,思政课能有效地把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镜头,从而拉近与学生的理解距离。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就可以选取《觉醒年代》中陈独秀被迫南下,与李大钊在城外分别时生动演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场景作为铺垫。面对天寒地冻、饿殍遍野的民国,陈独秀和李大钊痛心疾首:
“守常,我想通了,我们得建党,我们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
“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
“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
“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电视场景虽然是虚构的,但这些精彩的镜头语言,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大道理”拆分为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有效调动青年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6]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从逐步思考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是掌握和接受真理的最有效途径。恩格斯也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7]。事实上,思政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意识的、在思考的思维主体。思政课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通过课堂学习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如果学生的思维主体性未被激活,学生在思政课堂只能是‘身体在场’而‘思维退场”’,那么这样的思政课便“不可能真正触及学生灵魂、塑造学生灵魂”。[18]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讲深、讲透道理外,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把道理讲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而把影视作为教学资源便是调动学生思维主体性的一个有效方案。合适的影视资源再加上思政课教师恰当的问题引导不仅能以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时,就可以引入《觉醒年代》中辜鸿铭为北京大学师生讲“中国人的精神”的情景。辜鸿铭指出,中国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虽然存在很多缺点,但中国人身上仍然有一种其他民族都不具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什么是温良?温良是不是温顺?温良为什么是中国人精神中的优点?带着这些问题,既能让学生一起思考和领略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有效提升思政课堂的生动性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9]“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20]青年学生只有学好党的历史,才能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于思政课堂而言,想让青年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提高兴趣度和专注度,视觉是一个远比听觉更有吸引力的方式,“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调查显示,43.3%的受访者选择影视剧作为了解党史的主要渠道”[21]。相比于思政课教师的一般性语言描述,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往往能给学生观众带来更强的视听冲击和更好的共情效果,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讲“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时,《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烈士遍体鳞伤、英勇赴死的场景,《长征》中血战湘江的片段,《跨过鸭绿江》中一座座冰雕连、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体堵敌人的机枪口等画面……这些生动的视觉镜头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苦难辉煌历程,又呈现出了满怀理想信念的中国革命先烈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通过影视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课的大道理(道)以艺术化的方式(文)在课堂上呈现,既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魅力和说服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主体性,同时也能提升思政课堂的生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
三、新主流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能路径
在视觉文化时代,影视资源在教学中拥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把教学信息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与此同时,由于影视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如声音、光线、色彩等对视觉的吸引,使得人们在看视频的时候往往不像在阅读文字时那样有足够的延时来深入思考,因而往往是一种震撼有余而思考不足的“浅阅读”。再比如,影视虽然深受学生喜爱,但大量或长时间的视频也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甚至降低学生的观赏兴趣等。因此,新主流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应用中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掌握好影视资源运用中的“势”“思”“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影视资源的教学功能,提升育人实效。
(一)“势”:了解社会发展态势,贴近学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思政课要打动学生,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了解社会发展态势,贴近学生思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视角去观察社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想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传统模式下那种由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场域的教学样态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从而也在不同程度上营造了各自的“信息茧房”。在此意义上,思政课教师更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也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实现信息交流,打破“信息茧房”,重构师生共同的话语体系和知识场域。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筛选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的筛选对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和视野是一个重要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不仅思维要新,而且视野要广,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并不是简单的“放视频”,除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透彻把握外,它还考验着思政课教师能否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以更新颖的思维去筛选和解读视频。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捕捉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点的能力,要能筛选出学生当下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影视资源,尤其是时下的热播剧,或者与微博热点新闻、新词新梗等有关的短视频等。通常而言,那些能及时回应学生兴趣点的影视资源,往往能在课堂上发挥更好的效果,如在建党10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像《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资源便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对“旧”影视资源“新”的使用和解读,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虽然有些影视资源因为年代原因而与00后大学生比较疏远,但这种年代上的距离感有时也能产生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如果选取的内容适当、切入的角度新颖,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影视中的片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章节中便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思”:提升教学深度,发挥好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是有关思政课本质最经典透彻的论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2]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人喜欢听空泛的大道理。进而言之,这些道理对于学生而言还只是外在的真理,它没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真理。学生若不能消化,结果便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何将外在真理转化为内在真理呢?对青年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方式是参与社会实践。但就思政课堂而言,学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通过理性思考把真理从外在转化为内在。只有思想的乐趣才能真正引发学习的兴趣。有的思政课堂之所以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常忽视了学生对于思想的渴求,而代之以对真理的灌输,从而打击了学生作为思维主体的思考积极性。学生不愿思考,再多的真理也只是雁过无痕。
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影视资源启发学生对真理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化为经过自己反思后得出的真理,也即真正被群众所掌握的真理。就时下而言,可供筛选和加以利用的影视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括一些社会新闻视频,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比较贴近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更为关键的环节在于,视频播放后,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话题或延伸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甚至辩论,以及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在思考后表达不清晰或者有偏差的观点加以澄清或积极引导,往往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想启发和乐趣。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未必都能回答清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23]但我们不能因为问题不容易讲清楚就扼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不断备课,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本领,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三)“时”:把握好影视教学的时长与时机
时间感是影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它既包括选用影视资源的时长,也包括选用影视资源的时机。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长有限,视频的选取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度。就课堂本身的时间容量而言,单个视频一般控制在5分钟或10分钟以内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剧情完整的长视频,也尽量控制在15-20分钟,否则既占用课堂时间,容易把“思政课”变成“视频课”,也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反而弱化了影视资源的思政效果。对于一些长度更长的影视资源,如电影、电视剧等,我们可以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播放,或者作为教学延伸,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影视资源的效果,视频播放的时机和频次也十分重要,其中的“度”不仅涉及思政课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综合把握,同时更考验着思政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掌控和创新。所谓“时机”,就是发乎不得不发,当在教学中需要用视频处(时),播放视频便能取得百闻不如一见、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和发掘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把握好播放视频的频次,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能让视频“喧宾夺主”。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师不能把运用影视资源作为“偷懒”“少讲课”等的“捷径”,而应当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影视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助力,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以实现思政课启智润心的育人功效。
办好思政课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办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有效地传授给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视觉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平台和资源,把新主流影视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把思政课的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真正讲好思政课。当然,新主流影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支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成体系的,是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链式教学”“实践教学”等相搭配、相融贯的,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从“主旋律”到“新主流”——在共情中感悟影视作品的价值魅力[N].光明日报,2021-10-26(09).
[4]陈旭光.“全景宏观电视剧”与“新主流”影视文化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21-02-26(05).
[5][1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6][14]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8]李金芝.浅析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7).
[9]林滨.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10]苏德悦.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为数字经济添活力、增动力、聚潜力[N].中国邮电报,2023-03-14(07).
[11][1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0,112.
[13]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15]骆郁廷,余杰.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光明日报,2022-07-08(1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18]张邦辉.思政课要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EB/OL].[2019-11-12].https://mp.weixin.qq.com/s/E_Lgb8htMMAbxITOsjcs3A.
[19][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21]红色文艺作品进入思政课,如何种好“觉醒”的种子[N].中国青年报,2022-01-25(12).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