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路径研究
郝栋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总体思路是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逻辑框架,培育新时代生态美学认知,从系统性、原创性和实践性构建起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框架,通过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创新讲授方式、拓宽视野广度,来实现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政课程;思想性;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郝栋,男,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京),2023.4.75~8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2VS20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完整的内容体系和有效的授课形式来实现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办好高校思政课,落实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本要求,需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体系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重要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观点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指导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观革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一样是中央全面阐述、明确宣示的重要思想,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全貌和实践意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总体思路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来培养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中国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提高实现绿色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环境优美的有机统一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校思政课把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重要途径。课堂讲授首先需要讲清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帮助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基础之上,能够将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会贯通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之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为出发点,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的历史伟力,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体现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智慧结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变化,在实践中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必须坚持自信自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既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传承发展,又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观点在中国的新飞跃:既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准确把握与认识,又与时俱进地面向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具体国情不断生发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工具,体现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着力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体现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我们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体现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为人类共建美好地球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同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体现其思想伟力。
2.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的理论依据、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高校思政课要紧跟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及时全面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022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中宣部提出将其纳入学习计划,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提出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和讲授重点,有助于从学理上和教学实践上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的宣讲学习要求,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构建既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具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点的学术框架,就是要从生态维度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与鲜明特征,坚定道路自信。这有助于在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坚定理论自信;有助于提升国家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维度上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坚定制度自信;有助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创新发展的时代结合,坚定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哲学内核与历史维度方面构建起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性维度:深入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在哲学上的重大突破,形成“用学术讲政治”的分析模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为维度纵向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构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时代任务的话语体系与创新观点,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当代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3.培育新时代生态美学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思政课是进行新时代美育的重要载体,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兴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新时代生态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美育通过对生态环境和科学认知和交融体验来塑造人们对生态的审美感知,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对生态自身规律的尊重与认识,将生态环境作为文明存续的基础,旨在启发人们从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大自然真实亲密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自然观,也是青年生态美育的基础。思政课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实现传承生态智慧理念,发扬生态文化精华,提升生态审美能力,在立德树人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6]中国的生态文化以其东方文明基因被世界认同。中国的生态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道德情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德伦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开拓了人文美与自然美相融合、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相统一的人类审美视野;以“平衡相安、包容共生,平等相宜、价值共享,相互依存、永续相生”的道德准则,树立了人类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价值共识,通过价值共识能够产生最大的凝聚效应,通过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思政课德育培养的过程,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青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在高校普及生态知识、提升青年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道德、倡导生态行为,形成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新风尚。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以思想性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系统性、原创性和实践性三个角度建立起思政课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框架,讲清楚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现代化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等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写照,是思政课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更加贴合实践来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就其核心内容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构建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全景,是高校思政课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纲领。“十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方案,“用学术讲政治”就需要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愿景和路径进行系统讲授。生态文明关系文明存续,关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关系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7]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关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文明存亡兴衰的长远大计,显现出磅礴的新文明观;把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所以要把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要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所以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其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从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制度建设、路径搭建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发力,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展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开创性和历史性的成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
“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8],除了基本内容的文本讲授之外,还应当拓展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讲清楚其既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也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观点在中国的新发展,还有世界生态哲学与生态思想的比较吸收,是“两个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智慧结晶,其中习近平同志的贡献最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他在地方和中央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检验得来的。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论述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特点融入思政教学需要从历史脉络的发展和典型案例的挖掘入手,形成理论讲授和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全景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性特点和鲜明特色。课堂内容设计应当从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生态思想萌芽、发展、创新和实践过程中寻找教学的丰富素材,总结提炼梁家河探索沼气新能源、河北正定“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福建厦门筼筜湖环境治理、浙江“八八战略”制定等相关生动案例,吸收到课堂和教材中,勾勒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形成,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原创性贡献,可以设计成单独的案例教学来进行讲解。系统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形成过程,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常口村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到在浙江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重要文章和到安吉余村调研的重要讲话,以及有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关论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形成、逻辑论述以及实践探索的整个历史形成脉络提供给学生来研读,同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探索生态经济方面的典型案例,形成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探讨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贡献,由此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原创性。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0]和推动美丽中国实践的重要行动指南。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体系来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从发展理念转变、发展价值导向、发展模式重构、发挥制度优势和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将美丽中国建设、“双碳”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具体案例讲授和理论阐述相结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全景性地展现出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西方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建立在二元对立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之上,以“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完成了对“世界的祛魅”,形成对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的“理论背书”,在出现严重生态危机后进行理论调试又陷入“浅绿”和“深绿”的零和博弈悖论之中。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了“二元对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本体论”的思想,以共同体概念系统整合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整体系统,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构,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的观点相融合,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构了中国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资本逻辑与技术强制相交织形成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资本逻辑的内在局限性。现代资本文明已经走入历史限度,资本的异化效应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地区发展关系失衡,资本的虚假需求导致人精神世界的失衡,资本的霸权逻辑导致国际秩序的失衡。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就是真实的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13],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重视自然资产,修复人和自然的关系;激活自然资产,贯彻新发展理念;投资自然资产,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价值逻辑决定了其内在的反生态性,马克思主义追求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的两大和解,实现整个目标“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的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正因为有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坚强领导,有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成就,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成熟、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展现了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贡献了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智慧新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5]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明存续,更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两山论”等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在考察浙江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发展理念表示高度赞赏:“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16]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新方案和新形态。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明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理念、大哲学。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设计、讲授方式和创新形式需要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进一步设计。
1.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开放鲜活的思想体系,要用发展的观点学,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述中汲取营养、提升认识。因此,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课程内容,讲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累进、主要内容、价值体系和实践路径。当前高校思政课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点讲授和系统设计,应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进行分解并融入不同课程,既有侧重点,又形成系统性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可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观点、马克思主义“两大和解”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今世界影响,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性展现出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专门设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单元,集中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逻辑结构和实践探索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形成相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增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内容,重点培育学生新时代的生态观和讲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成果。“形势与政策”课程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内容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讲授。
2.创新课程讲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7]。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同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创新相结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抓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长期的地方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华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地方先进经验,成为很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结合塞罕坝林场、库布奇沙漠治理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实践逻辑、制度构建、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讲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绿色发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讲授可以走出课堂,将小课堂同大社会结合起来,探索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让青年学生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先进性和实践操作性。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培育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将环保活动同主题思想宣讲结合起来,善于运用重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和事件,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拓展课堂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讲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历史发展的厚重积累,也有面向当下问题的清醒认识;既有理念的高瞻远瞩,也有具体案例的生动写照;既有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实事求是,也有为人类贡献中国方案的胸怀天下。要将历史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同思政课教学的视野拓展和纵横比较相统一,来实现拓宽课堂广度。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积极履行和缔结一系列有关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宣言,还是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守绿色文化的传播和践行的角色,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智慧传递给世界。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人类共建美好地球家园结合起来,通过让青年认识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绿色发展是应对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的中国方案,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鲜活的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发展的观点融入教学,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用实践的方法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方针原则、实践要求、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并落实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中,不断提高学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83.
[2][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20.
[3]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N].人民日报,2022-11-18(2).
[4][8][17][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26.330.33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0.
[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6.
[7]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
[10]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0-11-15(1).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13]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N].人民日报,2017-06-24(1).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5.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7.
[16]生态环境部网站.习近平的“两山论”,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EB/OL].(2020-06-06)[2023-02-02].https://www.mee.gov.cn/ywdt/szyw/202006/t20200606_783101.shtml.
[1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