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挖掘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探
陈春莲
【摘要】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的理念和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大思政课”的视域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应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提炼丰富的校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探讨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用丰富多样的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高校的奋进发展再创新佳绩。
【关键词】“大思政课”;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者简介】陈春莲,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3.1.1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22年度思政课示范课堂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B20220701。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如何办好这门“关键课程”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①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引导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根本遵循,也给我们以极大启迪。本文认为,挖掘、整理、运用具有育人价值和功能的校史资源立德树人,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符合“大思政课”的理念和要求,能让“大思政课”更加生动立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当从“大思政课”的视域对校史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2022年是笔者所在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建院40周年,全院上下也在对蕴含丰厚的校史资源进行梳理和提炼。本文拟以此为契机对挖掘、整理、运用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探讨,以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高校的奋进发展再创新佳绩。
一、从“大思政课”视域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
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大思政课”②以来,理论界、学术界都对如何理解其含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讨论,许多学者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学者们的具体看法不完全一致,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大的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所谓“大思政课”,一般地说,应当是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平常在课堂上的思政课,除了平常在课堂上的思政课之外,其它符合这里对“大思政课”所理解的范围或范畴的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大思政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思政课”的范围或范畴无疑是比较大的,而挖掘、整理、运用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应当属于“大思政课”的范围或范畴。
一个国家有国史,一所学校有校史。那么,对于高校而言,校史是什么呢?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大学生成长成才生动的“教科书”,是高校的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显性与隐性育人资源的整合聚集,是高校的文化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文化地标。校史资源指一所学校校史中所蕴含的并可被挖掘、开发、利用的各种物质、精神、要素和信息等的总称。由于校史与校史资源不可或分,因此,这两个概念常常通用。一所高校,无论其办学规模大小、办学历史长短、发展状况如何,都有其校史,有校史就有其校史资源,有校史资源就有其如何挖掘、整理、运用的问题。所以,如何认识、对待、运用校史资源,实际上是所有高校都普遍面临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重视校史资源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在挖掘、整理、运用校史资源方面也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有一些高校对校史资源重视不够,在挖掘、整理、运用校史资源方面做的工作不多、成效不大,这也是毋庸讳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对高校包括挖掘、整理、运用校史资源在内的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从“大思政课”的视域来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概括地说,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史资源具有培育大学生将爱校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精神和品质的价值与功能
校史资源是高校通过时间的洗练和岁月的流逝,在其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它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呈现。校史资源蕴含着高校发展的育人理念、价值观念、思想体系,体现出高校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它通常以代代相传、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并获得群体情感认同,最终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独有的心理依归指向和情感价值所聚。校史不仅是宣传学校、展示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校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对高校特色文化历史的介绍和概述,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的高校,更深刻地认知高校的办学历史,更自觉地继承高校优秀的办学传统,激发其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将其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文化自觉。因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爱校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将爱校的情感提升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是认识发展的客观逻辑。因此,培育大学生将爱校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精神与品质,是社会主义高校校史资源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二)校史资源具有培育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本领、知行合一的精神和品质的价值与功能
任何一所高校,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所高校,主要就在于它有自己一定数量的学生,它要培育与自己的类型、层次、规格相适应的学生,它要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因此,无论高校怎样发展,无论高校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无论人们怎样概括高校的职能,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各项职能中最重要的职能,培养的人才是高校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义的。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既要受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学、校风、环境等的熏陶和感染,也会为学校的发展留下自己独有的印记、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会成为校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努力工作,逐步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和栋梁,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回忆自己当年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感恩母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这些同样会成为校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各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关于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记载,都有大量的关于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的记载,都有大量的关于本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比赛、竞赛活动的记载,都有大量的关于本校学生在校期间投身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记载,等等。这些过去的往事并不如烟,而是会作为峥嵘的岁月、历史的留存鼓励和引领在校学习的学生立志有所作为、深耕所学专业、勇攀科技高峰、理论联系实际。正如古人所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此,培育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本领、知行合一的精神与品质,是社会主义高校校史资源所具有的另一种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三)校史资源具有培育大学生向上向善、崇德修身、团结合作、明辨笃实的精神和品质的价值与功能
蓝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这句话对于我们理解校史资源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发展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启发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创造知识的地方,是产出科研成果的地方,也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地方,归根到底是文化文明聚集和弥漫的地方,这是高校与其他单位明显区别之所在。而文化文明虽然说起来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意涵无外乎核心价值观,无外乎理想信念人生,无外乎修德和善律己,等等。因此,任何学校培养的人才都必须解决好方向、道路的问题,都必须解决好学生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本领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树人很重要、立德居其先的道理所在。事实也正是这样。校史是由一代代师生共同奋斗凝聚而成的,此过程不仅造就出一批批掌握一定知识、本领的、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且培育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前辈先贤的奋斗历程、治学精神与道德风范,无疑是校史资源中极为宝贵的篇章,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特别是校史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校友,他们是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激励着学生心向往之、不断努力。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在校友工作的故事分享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进一步坚定自身奋进的目标和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在这些健康丰富的校史资源潜移默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远大理想、科学信念、高尚人格和良好习惯,这是其他教育教学都代替不了的,对学生们的一生都至关重要。因此,培育大学生向上向善、崇德修身、团结合作、明辨笃实的精神与品质,是社会主义高校校史资源所具有的又一种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二、按照“大思政课”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提炼丰富的校史资源
从“大思政课”的视域看,校史资源是丰富的、多样的,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对校史资源及其育人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在不断与时俱进,这是必要的且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停留于认识上,而应当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即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去大力挖掘和提炼校史蕴涵的丰富育人资源。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开展这项工作。
(一)广泛挖掘、认真开发校史资源
各个高校,无论其历史长短,都有其校史,也都有其一定的校史资源,校史资源基本上都具有育人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校史资源与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这两个说法是相似或相通的。但严格地说,校史资源不会自然地形成,也不会自然地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去挖掘、去开发,就有校史资源,或者说校史资源就丰富;不去挖掘、不去开发,就没有校史资源,或者说校史资源就缺乏。挖掘、开发校史资源的过程,就是挖掘、开发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的过程。只有将校史资源挖掘、开发出来,才能进而将其蕴涵的育人资源挖掘、开发出来。这里之所以强调广泛挖掘、认真开发,是说挖掘、开发校史资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的事情,必须视野开阔、协调各方、严谨细致、持之以恒,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好、做深、做实。
高校应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主要通过采取或运用这样一些方式、方法、载体和渠道来广泛挖掘、认真开发校史资源:一是整理、清点现有文档或文物。各个高校都有档案室,有些高校还有校史馆、博物馆等,档案室、校史馆、博物馆中存放或陈列着大量关于校史的文档资料和文物,这些资料比较完整、齐全,这些文物比较典型、有意义,是挖掘、开发校史资源的重点所在。二是面向社会尤其是校友公开征集印证和反映学校风雨历程和沧桑巨变的各类老照片、老物件等历史性资料和物品,这是挖掘、开发校史资源的惯常做法。三是联系相关校友,请其提供关于校史方面的资料或回忆材料。四是对一些优秀或杰出的校友进行关于学校发展历史和个人成长经历的重点访谈。五是对办学过程中所经历的办学地址进行寻访,以了解当时办学的一些往事或情况。六是注意搜集各类媒体上所刊载的关于本校发展以及校友情况的文章或报道。需要说明的是,对校史资源的广泛挖掘、认真开发应当是伴随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仔细梳理、科学展呈校史资源
将校史资源或者说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广泛挖掘、认真开发出来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梳理、科学展呈。所谓仔细梳理,是指对广泛挖掘、认真开发出来的校史资源要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同时结合文献、文物、档案管理的规范和要求,来仔细地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分析,为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和功能打下基础。一般地说,可将校史资源大体划分为这样十类:一是关于学校发展历史、建设过程、搬迁情况的校史资源。二是关于学校党的建设、共青团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的校史资源。三是关于学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培养人才情况的校史资源,这里包括优秀校友或杰出校友的校史资源。四是关于学校的机构设置、学科发展、专业演变、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校史资源。五是关于学校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的科研活动、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校史资源。六是关于学校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合作办学等情况的校史资源。七是关于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情况的校史资源。八是关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等获得的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校史资源。九是关于学校师生员工参加相关重大活动、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赛竞赛、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学生社团等情况的校史资源。十是关于学校校风、校训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情况反映或报道情况的校史资源。这里对校史资源的划分基本上覆盖了高校校史资源的方方面面,十类校史资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些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些新的校史资源也将不断地充实进来,从而形成新的类型。
所谓科学展呈,是指要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对广泛挖掘、认真开发出来的校史资源,在经过仔细梳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形式或方式将它们恰当地、合理地展示、呈现出来,以发挥其育人作用。应当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校史资源展呈的形式或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的校史资源,展不展呈,如何展呈,其育人效果大不相同。当代大学生了解的信息很多,没有丰富内涵、缺少现代元素的信息,很难吸引、打动他们。概括地说,目前高校可以运用这样一些形式或方式来科学展呈校史资源:一是建立或完善校史展览馆。现在,各个学校对校史资源日益重视,校史资源愈加丰富,没有校史展览馆的建议建立校史展览馆,已有校史展览馆的建议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充实、完善校史展览馆。二是在继续运用文字、实物、图片等传统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并且网上网下相结合来展示校史资源。三是在校报或校刊上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刊登一些介绍校史方面情况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四是可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营造校史资源中的某一场景和情境,使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五是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现代网络媒体展示校史资源。六是运用音像、书籍、雕塑、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校史资源。总之,要通过打造多形式、立体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来展呈校史资源,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和功能。
(三)深入阐发、科学提炼校史资源
把校史资源广泛挖掘、认真开发出来并进行仔细梳理、科学展呈,这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努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深入阐发、科学提炼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这实际上是对校史资源深度的再挖掘、再开发,高校过去在这方面普遍做得比较少,现在应当花较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情。
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我们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来深入阐发、科学提炼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一是将校史资源中比较重要、比较突出的若干问题列入学校科研计划进行课题立项,引导师生员工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围绕校史资源的运用与当今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召开学术研讨会进行专题研讨。三是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开展对校史资源的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为他们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出版这方面的著作创造有利条件,如在学报上开辟专栏发表文章,资助出版相关的著作等。四是结合学校发展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科研成果等,邀请校内外的一些领导、专家、教师、学生、校友等进行座谈访谈。五是就校史资源的挖掘、开发、运用等与其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六是组织力量系统编写校史及各学院的院史,对学校及学院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办学的经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提升,形成比较全面、完整、规范的关于校史和院史的记载、研究的成果。要通过这些工作或活动,将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最大程度的挖掘、提炼出来,为学校推进立德树人提供校史支撑、史料支持。
三、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从“大思政课”视域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按照“大思政课”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提炼丰富的校史资源,其目的是为了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将校史资源融入高校的立德树人之中,融入高校的“三全育人”之中,融入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这就是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应当重视对校史资源的挖掘、提炼和运用,高校各方面都应当将校史资源融入其工作之中,校史资源应当成为助推高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种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挖掘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其思路和方法对于课程思政同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校史资源对于各门课程来说同样是一种重要资源。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校史资源所蕴含的育人的价值和功能是其教学所迫切需要的。因此,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工作实际,着重阐述如何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将校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前提条件与结合之点
要将校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和“照本宣科”,而必须把握其前提条件,即从思政课角度对校史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更扎实的提炼和积累,使校史资源所具有的思政元素、育人的价值与功能以及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性、实效性能够得以凸显,从而提高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的厚度、宽度、温度、力度。具体讲,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史资源,特色校史资源既要有物质的也要有精神的,既要是有形的也要是无形的,既要有人物的也要有实物的,既要有历史的也要有现实的。它包括反映学校历史沿革的资料,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亮点的资料,记载校友杰出贡献的资料,以及展示学校成就和发展的资料,等等。另一方面,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学校发展,不断挖掘校史资源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挖掘表现时代特征、体现学校精神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使每种校史资源都能有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切实体现出校友的爱校情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从思政课角度对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进行上述挖掘、提炼、加工之后,就应当在将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之点,或者说是校史育人资源供给与学生普遍内在需求的结合之点,一个一个地进行教学设计,一处一处地进行精心备课,将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恰当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比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既可以将校史资源中反映广大校友在过去比较困难的办学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奔赴基层一线、为国多做贡献的内容融入教材的“第一章领悟入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或者“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也可以将校史资源中体现学校历史沿革、发展成就、学校精神等的内容融入教材的“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引导学生既从“天下事”看“学校事”,又从“学校事”观“天下事”,把“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与“今日我以祖国为荣、明日祖国以我为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爱校情感升华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将爱校荣校强校的言行转化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二)在思政课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用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感染、打动学生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③,但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特别是讲到学生心里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既能讲准、讲深、讲透,还能讲活。而要把思政课讲活,就要善用故事。讲故事就是把比较抽象、高深、枯燥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的好办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④这给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办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
校史资源展现着学校的光辉历史,反映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记述着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精神塑造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校史故事。校史资源凝聚着学校发展的厚重历史底蕴、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校史资源对于本校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校史资源中蕴涵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所汇集的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和案例,这些都是思政课进行教学、讲活理论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料。面对着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见识广博、专业各异的“Z世代”青年,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立足如今社会的现实环境、立足当前学校发展的现实基本状况、立足当代青年学子的现实成长道路。通过挖掘校史中的文脉传承、人文积淀和办学业绩、校友事迹,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将动态的育人资源转化为砥砺学生意志品质的“素材汇”“案例库”“故事集”,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它们来讲活道理,这样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用故事讲道理,首先要选好故事。从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讲,从校史资源中进行故事选择要注意兼顾三个方面:一是深刻性,即所选的故事要有比较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涵;二是生动性,即所选的故事要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典型性,即所选的故事要有较突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选好故事,就能为讲好故事打下基础。讲故事的实质,就是将理论植根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把在理论提炼过程中抽象掉的具体细节再次还原。通过理论的还原和情境化,使故事实现理论高度与生活温度的融通,让抽象的理论在故事中变得真实、鲜活起来。这就表明,对校史资源中蕴涵的许多故事的素材仍然需要进行加工和提炼,才能使之符合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这些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故事素材既可以运用到思政课的课程理论讲授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到思政课的课程专题研讨的案例中,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实践证明,通过对校史蕴涵的育人资源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寓理于事、析事明理、生动感人的故事,能够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沉浸其中、情理交融、共情共鸣的课堂,把理论的抽象化为触及学生心灵的感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用好、用足校史资源
随着高校的办学历史以及发展历程而积淀形成的校史资源虽然非常丰富、样态众多,但无论哪一所学校,可以说,最重要的校史资源就是校友资源,最多的校史资源也是校友资源。因此,挖掘、提炼、运用校史资源,最重要、最经常的就是要挖掘、提炼、运用校友资源。对校史资源中的校友资源的挖掘、提炼、运用要比对其他校史资源的挖掘、提炼、运用的要求更高、方式更灵活。所以,应当“坚持开门办思政课”⑤,加大校史中蕴涵的育人资源供给,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用好、用足校史资源中的校友资源,这既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⑥的要求,又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讲的校史资源中的校友资源,是指在高校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和磨练,符合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毕业后投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的高校毕业生,既包括目前在职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已经到龄退休的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都是其所曾经就读高校的校友,因而都是其所曾经就读高校的校友资源。校友们参加工作的时间或长或短,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工作的地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者,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着真切的认知和深刻的感受。同时,校友们大多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艰辛和锻炼,大都有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和人生阅历,大都对母校有一定的感情,对如何处理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生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大都有正确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善于挖掘、提炼、运用校友资源,善请校友给学生们讲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友效应、朋辈效应。
根据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请校友讲思政课、讲思政课蕴涵的道理,主要应当把握这样几个环节:一是根据学校所掌握的情况,对校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和汇集,逐步建立起校友资源库,以备随时可以调取和运用。二是从杰出校友或优秀校友人手,将校友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案例收集起来并汇编成册,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素材为学生们学习思政课时提供阅读参考。三是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奔赴厂矿企业、乡村村镇、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基层一线,邀请校友结合所在单位实际给学生进行相关专题讲座。四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围绕思政课学习到校友单位在其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五是邀请校友来校讲授思政课中的某一专题。六是结合重要的节日、主题、活动等,邀请校友来校与学生们面对面、零距离地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等。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这些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用好、用足校史资源中的校友资源,请有理想的校友讲理想,有信仰的校友讲信仰,有奉献的校友讲奉献,可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结合起来,将丰富的实践、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引进课堂,把道理讲透讲活,回应学生的关切,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参与思政课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构建更为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提供新思路。事实上,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校友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师的讲述更能激发其兴趣;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校友及学校的认同,将校友作为学习榜样,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去,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增长本领,将来也成为像校友、前辈一样的优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说,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用好、用足校友资源这方面,过去多年来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注释:
①《“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
②《“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
③《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④《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19年8月14日访问。
⑥《“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