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
陈大文
【摘要】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断和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宣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要准确把握几个着力点:一讲法治思想,着力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讲法治作用,着力阐明社会主义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三讲法治成就,着力阐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四讲法治任务,着力阐明新征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法治教育;着力点
【作者简介】陈大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3.4.100~109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断和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现代化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我们党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宣言。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有关教材的文本分析,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理清思路、把握重点,要认真研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准确把握着力点。
一、着力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推上了历史新高度。2020年11月,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要着力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总书记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都是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1]“十一个坚持”凸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但是,讲科学内涵不能简单罗列“十一个坚持”,而是要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学界权威观点,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六个方面,①以教材内容为基本遵循,对“十一个坚持”做适当展开,力求做到“六个讲清”。一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为了谁、依靠谁、走什么路等根本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和正确道路,领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精髓。二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的逻辑意蕴。三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系统思维。四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如何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政治智慧。五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处理全局性重大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关系问题,澄清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六是讲清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保障问题,帮助学生领会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战略意义。
在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系列原创性重要理论、重要论断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参考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的文章,②将其重大意义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要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丰富养分,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时代发展变化规律、中国法治建设规律,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创造性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二要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根本性、基础性和决定性问题作出创新性回答,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历史性飞跃。三要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地位,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了理论武装,是正确处理法治与国家治理、法律制度与国家制度的关系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四要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战略思想,着眼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综合利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占领法治和道义制高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装。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法律文化相结合的最新原创性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加强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自觉性,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着力阐明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如何讲好法或者法治的作用一直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讲法的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的基础上再讲法的社会作用,有的教师着重讲法治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高校思政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常是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并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40)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法治作用的新概括、新论断。我们可以结合习近平关于法治与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关系的重要论述,首先在理论上说明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围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九个字、三方面讲法治何以有这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来展开,力求把法治作用讲出新意,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更深的启迪。
第一,要讲清法治对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固根本”的保障作用。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和实践探索中,通过宪法法律确立一系列具有根本意义、根本性质的制度,依靠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支撑国家治理体系,搭建党治国理政的“四梁八柱”,筑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基。鉴于大多数学生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缺乏系统认知,我们可以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宪法规定,对这些制度作必要的梳理,这些具有根本意义、根本性质的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国家指导思想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等。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固根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要讲清法治对于全社会成员各种行为和活动具有“稳预期”的保障作用。阐明法律特有的预测作用和普遍约束力,实行法治,确立和实施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牢固基础、持久动力和广阔空间。法定的各种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具有统一适用、一体遵循、一视同仁的性质,没有法定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执行,不得擅自改变。稳预期就是运用法律制度有效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经济社会活动的稳定性、确定性、可预期性。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都需要完备的法治规范,以便法律关系主体对其行为作出的判断和选择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预期,从而增强全社会在法治框架内活动的信心。
第三,要讲清法治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阐明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量矛盾和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人民群众基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法治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面依法治国既是立足于解决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利长远”就是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定和实施法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长期性的法治保障。
为了更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讲法治建设如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新期待,树立全局观念、群众观念,系统谋划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和腐败治理等突出问题,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案例感知身边的法治进步,憧憬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生活。
三、着力阐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2](P10)我们可以围绕“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这一重大判断,从五个方面讲法治成就:一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以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日益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二是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依法治国,高效决策、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四是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中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展现蓬勃生机,司法体制机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五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我们党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人民自由平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权法治保障显著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讲法治成就可以有不同维度。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对象、课时安排等实际,选择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的归纳概括作为参考。其一,时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唐一军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全面依法治国思想领航、举旗定向的十年,是谋篇布局、立柱架梁的十年,是踔厉奋发、成就辉煌的十年,并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成就归纳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确立、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等五个方面。其二,时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秘书长陈一新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将这些成就概括为8个方面:法治中国建设擘画新蓝图;宪法实施监督达到新高度;法律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深化政法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稳定奇迹续写新篇章;涉外法治工作开创新局面;法治队伍建设展现新气象。[3]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讲法治成就若能引用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的权威数据并加以必要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与讲经济发展用数据说话同理。讲立法成就,可以用我国现行有效法律近300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3万余件和民法典颁布实施等,说明坚持科学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可用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累计推动、督促地方人大等制定机关修改、废止各类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说明坚持依法立法、国家法治统一得到有效维护;可以用十年来共有200多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20万,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说明坚持民主立法、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尊重。讲依法行政成就,可以用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达47%,压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达71%,清理证明事项超2.1万项,首次统一了行政执法的证件标准样式以及6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制式服装、执法标志,10年来行政机关办理的190多万件行政复议案件的纠错率平均达13.6%等,说明行政机关“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依法行政迈出新步伐。讲司法改革成就,可用司法机关85%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了办案一线,人均办案数量增长了20%,结案率上升了18%,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诉率达到了98%,人民检察院近10年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近5年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万多件,以及人民法院设立了2181个少年法庭等,说明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可用我国是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口的命案0.5起,近3年打掉的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28倍,近10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提升了11个百分点,现有3800多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律师人数近10年由30万人增长至54万多人,说明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讲新时代法治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新时代法治领域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进步,展望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美好前景,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
四、着力阐明新征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2](P40)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四大任务基本涵盖了我们教材上讲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环节或工作布局,可以在教材框架内融入最新精神,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讲清四个主要任务。
第一,要讲清如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任务反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立法工作一贯要求,既强调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又表明了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基础性,也说明宪法自身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讲清这一任务,要根据习近平关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论述,诸如“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4](P43)等,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进行解读。一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在阐明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国体和政体不动摇的政治逻辑的基础上,从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等方面,讲清如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和法治统一。二是加强重点、新兴、民生和涉外领域立法。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等重要领域,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住房、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以及关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涉外领域立法,补齐立法短板,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三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从科学编制立法规划,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充分发扬民主,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严格遵循立法程序,不断丰富立法形式,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操作性等方面,讲清如何提高立法质量。四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等方面,讲清如何全面推进决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要讲清如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这一任务主要是关于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习近平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我们首先要讲清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是为了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接着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内容归纳为四个要点来解读。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面,讲清如何划定行政权力边界,解决好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从严格执法主体资质,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加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行政裁量基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等方面,讲清如何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水平问题。三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从加强对执法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科学设定监督职责,严密监督程序,增强监督合力与实效,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等方面,讲清如何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权必问责。四是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从探索推动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实行综合执法,理顺综合执法体制,完善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联动机制等方面,讲清如何提高基层执法、服务水平和整体效能。
第三,要讲清如何严格公正司法。在阐明严格公正司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和司法公信力,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基础上,突出三个解读要点。一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新型办案组织建设,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和“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等方面,讲清如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二是规范司法权力运行。从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规范上下级法院、检察院层级关系,加强上级机关统一法律适用、监督执法办案质效的职能,完善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等方面,讲清如何破解配合不够、制约监督不力等突出问题,确保司法权严格公正高效行使。三是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从突出党的监督,强化上级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加强检察监督,畅通社会监督,拓展监督领域,丰富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等方面,讲清如何构建阳光执法司法机制,促进司法公正。
第四,要讲清如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解读好习近平关于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等重要论述,把握四个讲解要点。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发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推动其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讲清如何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二是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群众及时获得法律帮助。从优化服务配置,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讲清如何强化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三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好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网络法治,打击网络犯罪,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倡导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良好氛围等方面,讲清如何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四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从坚持把全民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提高普法实效,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等方面,讲清如何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各方面,涉及一系列重大关系、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问题。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要求,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面临一系列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艰巨任务。我们力求讲清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引导学生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习惯,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注释:
①参见王晨:《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中国法学》 2021年第2期。
②参见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求是》2021年第5期。
③参见沈春耀:《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月28日第9版。
参考文献:
[1]栗战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J].求是,2021,(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陈一新.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J].求是,2022,(4).
[4]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