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
叶红云 孔娜
【摘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要在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素养、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内涵和本质。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质、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中把握其时代意蕴。以务实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增强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多维度评价,积极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等,多方合力、多效并举共同助力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
【作者简介】叶红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娜,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3.4.45~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2021RCW107)、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题项目“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1LLMLB082)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特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深化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作用的认识,在高校思政课课程特质和青年教师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全面深入把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规律,对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内涵及本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实践和研究随之涌现。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频繁出现的关于“教师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和文献,逐步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对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重视。[2]自2003年“教师发展”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的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经历了“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不断丰富完善的历程。[3]基于现有研究,有学者指出,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应包含学科专业水平、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和师德等。[4]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问题上,既体现着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体现着其作为高校教师中的典型群体,在不同时代境遇中的历史表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5]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作为独特的个体性创造,既是个体努力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6]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
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最鲜明的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这一发展要求的重要标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的人格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知情意行高度统一个体特质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揭示,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高度认同,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的革命品质的精神内化,是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矢志践行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同任何的信仰并存,而只是同那种依据科学资料、科学证明,并引导人走向实际实现科学思想的信仰并存。”[7]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是迷信盲从、更不是人格抽象,而是在科学和道义制高点上的高度凝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是解决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前提。
(二)深厚的理论素养
深厚的理论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开阔的思想视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是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其内在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中积累沉淀出的看家本领;开阔的思想视野是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广泛涉猎的知识视野,中外古今通达广博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兼容并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启智去昧、析事明理的制胜法宝;问题导向是为青年学生打通思想困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
“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是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的根本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在透彻学理分析中才能将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所讲的理论、观点和结论才能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同时,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是在教育引导他们同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思想困惑、思想矛盾、错误思潮中开辟道路的。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跟不上学生思想给养的需要,就难以真正实现入耳、入心、入脑。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支的关键一招,做到“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是要学会“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上,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9]
(三)强烈的家国情怀
强烈的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深沉的发展要求。这种深沉是真情流露时直抵人心的震撼。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诲人不倦的传道情怀、爱生如子的仁爱情怀,生发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独特的惊涛拍岸的声势、润物无声的力量。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10]高校思政课教师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来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信,也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生动的人格化体现。课程的温度是教师的温度,课堂的正能量是教师正能量的传递。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心中装着国家、民族,装着学生。时代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都要想着学生看问题的视角。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动的社会实践,在增强针对性中增强亲和力,在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中走进学生的心里。
(四)高尚的人格魅力
高尚的人格魅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持久的发展要求。自律严、人格正是其集中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律最突出的是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自觉践行,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正最核心的是堂堂正正、修己达人的浩然正气,是学识和修养生发出的厚德载物。
学校不是象牙塔,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是前沿阵地的尖刀连、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和坚持,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变化,但依然存在不少挑战。思政课教师在主旋律的弘扬、正能量的传播中,给予青年学生的不仅有知识层面的解疑释惑、理想信念的培育树立,还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为青年学生树立着身边的,与国家、民族发展高度政治认同的人格榜样,昭示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人生智慧。“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11]这种可以洞穿时空的榜样力量,会成为青年学生成长路上千回百转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本质上是由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特质决定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社会需要和自我价值认同不断融合完善的结果,因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的体现。这为把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规律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以政治导向为牵引、以教育效能为旨归,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教师规模和素质的稳步提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力军,是新鲜血液、新鲜力量,更是新鲜气象,对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朋辈优势。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特质的重要体现、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特质的重要体现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很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特质,是由课程的内容和教育目标决定的。“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2]
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能,是制度、文化、社会心理、学校传统、教育情境、教育过程等条件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其制约,但教育者的因素始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是由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所决定的。”[13]思政课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要使命,而且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实践者。教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边界,对教材的分析影响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而影响课程内容入眼、入耳、入心、入情的程度,影响着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列宁深刻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14]教师是“推动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的偏见作斗争的工作人员”[15],思政课教师是课程特质的人格化表现,更是人格化、行走的课程。思政课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课程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学所要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要解决的理想信念问题,所要塑造的价值观、实现的政治导向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6]
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探索和研究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的独特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政课“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17]的重要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8]这是新时代党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目标的明确要求,是深化对思政课教师素养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认识把握的重要遵循。强化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关注,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托。
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重视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是我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1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关注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高校青年教师与高校青年学子的交汇,成为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自我教育与教育他人、自我成就与成就他人的关键点。
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对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专项部署,进一步明确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文件指出,“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件出台十年来,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标准,成为重要的工作依据。
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深化对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认识,提高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化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辩证关系。职业化是发展的基础和规定,发展是职业化的目标和方向,是职业化提升的内在动力。职业化为发展提供保障,发展提升职业化的质量,推动职业化的进程。教师职业化的普遍实现,是高校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发展中的新鲜案例和思想素材成果,是教师职业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为教师职业化内涵的提升提供鲜活的素材和动力。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个人、榜样团队,不断丰富和拓展着社会和思政课教师对职业化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的共识和发展,又成为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探索的动力。“精准是做好工作的基本理念,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切中关键点,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把控着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式。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既需要精确识别教育对象,勾勒出其需求的画像,并施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21]。新时代高质量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和推进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有信心和能力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条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标准、队伍建设要求和教师自我职业认同、自我发展认同的高度统一。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在2011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方向和师德师风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无学术不端、教学违纪现象。”[22]2020年1月,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做出规定[23]。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第六条对岗位职责的要求从“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上述文件的出台,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对此的认识和内化,是重要基础。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在教师的职业标准化要求中实现个体发展。其核心就是在深刻认识教师的职业标准化要求中,探寻个体化教学风格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我在我的生活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利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24]。个性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解放和进步的条件和标志,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个体发展同样是党的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条件和标志。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从课程到课程,从校园到校园,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但精力充沛,社会认知有待深化但自我期望很高,社会阅历有待积累但教育情怀很深。鲜明的个性特质既是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吸引学生、感召学生的重要标识,也是他们在体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标准化要求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重要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个性化方式”是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的一致性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基本规律。[25]毛泽东指出,“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26]教育和引导青年教师在全面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标准化要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化差别,并以此为前提,积极探索符合职业要求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风格成就之路,让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
三、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培育路径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培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因而需要青年教师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良好评价氛围的营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27]
(一)夯实青年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理论素养的提升,是青年教师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正确认识教师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立场上的鲜明特质,离不开理论修养的坚实基础。“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28]
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一要重视哲学世界观在理想信念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石,是厘清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模糊认识和错误倾斜的理论支撑,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内容。这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29]二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所建构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实现的信心,是一种志向、抱负和愿景,是科学理性和情感理性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推进、实现国家变革和发展的能力,包括认识世界的理论能力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掌握看家本领相结合的最好证明,是二者的实践统一。[30]这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信仰自觉和本领自信的根基所在。三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各种问题、风险和挑战的根本要求。这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新时代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所遇之惑的制胜法宝。
(二)注重青年教师发展的评价
积极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是培育和激励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指出,“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通常采用的是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显然不符合思政课的课程定位。”[31]就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整体部署而言,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评价“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治理”。“严格管理”是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而言的,涉及职责要求、考核评价等方面,是对制度设计的运行标准、过程监测、质量控制、效果反馈等内容而言的,要不折不扣、不留余地。国家在立法规范和巡查考核中形成的约束机制,是思政课教师明确的门槛和规范的“红线”,要坚决贯彻和执行。“科学治理”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而言的,涉及政策支持、学科支持、制度激励、精神氛围等,其中青年教师的学术底蕴、人文关怀、育人情怀等方面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的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32]通过评价体系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的提升,真正体现“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从关注青年教师岗位职责中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到切实推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从关注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刊载平台的级别认定,聚焦深化到教学研究成果比重的提升,深入拓展到教师教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的学习运用;从关注青年教师阶段性岗位能力的提升,到注重教师长远的职业素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等。
(三)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维度的良好氛围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的工作,不是也不可能单纯一条线完成。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33]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思政课建设进入全新的领域和阶段。这是新时代在接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学科思政”“三全育人”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跃升的新境界。“大思政课”理念的核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更凝练的同时,为教育的方式、手段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可能。“通过树立典型和媒体宣传消除社会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偏见,尊重思政课教师的付出,肯定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营造一个积极、信任、理解和尊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34]随着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社会氛围会更加理想。
高校思政课与不同课程之间,有其特殊的定位,有内容的差别,也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是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共同目标科学设计的,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不存在高低之分。课程序列、学科序列中,更没有轻重之别。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积极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与各类课程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交往,在思想的碰撞交融中,深化对教师职业标准化要求的认知,让他们发展之路在彼此的辉映中更加灵动和丰盈。
参考文献:
[1][8][9][10][11][12][17][18][19][27][32][3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0,20,13,16,6-7,12,17,2,25,25-26.24.
[2]谢晓宇.加拿大高校教师发展:政策与实践[J].外围教育研究,2011,38(12).
[3]陈正权,朱德全.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教育探索,2018(1).
[4]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论纲——理念、内涵、方式、组织、动力[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1).
[5]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7]科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272.
[13][31]齐鹏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2020(11).
[14]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2.
[1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6.
[16]刘书林.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J].文化软实力,2020(2).
[2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9.
[21]王易.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2(6).
[2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98,1572-1578.
[2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3,182.
[25]史静寰,王振权.适合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10).
[2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0.
[2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23年3月1日)[J].求是,2023(7).
[29]陈智,叶红云.哲学世界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
[30]何海兵,叶红云.论共产党人的信仰自信和本领自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
[34]王小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的审视与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