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刘娜 刘博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多样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普及。它的机智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实际授课中,教学设计精准化是基础支撑,应着眼于学生具体学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教学互动有效性是关键要素,应重视强化预设性互动、即时性互动和延伸性互动;教学评价科学性是重要保障,应发挥实时化反馈、开放化模式与数据化呈现的优势,提升实时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娜,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博,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3.3.117~122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Z07)阶段成果。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2]着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线上思政课教学需要经历从“数字课堂”到“智慧课堂”的发展转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介入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现阶段,学习通、雨课堂等作为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正在逐步成熟,需要及时总结有益经验,持续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就智慧课堂本身而言,现有国际国内学者对其理解具有广义性,一般认为它是处于互联网思维之下,从教学理论到实践体系的整个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认为“智慧课堂究其实质是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和移动学习终端的运用,通过数据化的教学决策、即时化的评价反馈、立体化的互动交流和智能化的资源推送,全面变革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3]57,是“通过云计算、网络技术、应答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开展”[4]。就此理解来看,智慧课堂不但具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内在需要,而且建立在“互联网+”思维之下的线上教学实践是其必然指向,与线下课堂教学相比,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形态。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研究,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尤为关键和必要。
一、教学设计精准化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的基础支撑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高度依赖沟通顺畅度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生成的根基,构成了影响教学活动样态的根本性力量。教学设计的精准与否在基础层面左右着教学质量的实现程度。结合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和吸引力要求,需要更加精准化地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和对线上教学环境的适应状况,从强化主体观照、适配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教学设计精准度。
(一)学生学情需要精准画像
思政课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授美德,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它更需要对学生学情进行精准画像。在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空间不同步增加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维持学生专注力的难度,外部因素对于课堂教学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需要在进行形式迁移的同时,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点和兴趣点入手,通过更加精准化的学情分析来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沟通反馈渠道的充分拓展中强化教学设计的精准度。
其一,以知识掌握程度分析为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精准画像的“根”。由于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的时空脱域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沟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学生学习体验也更加有赖于教学内容本身,教学设计是否契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背景显得更加重要。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在客观上释放出了更多的优化学情分析空间,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的“问卷调查”“学情统计”“预习反馈”等功能,借助“原理测试”“知识测试”等形式,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基础学情的收集与分析,为教学设计精准度的提升夯实基础,克服由教学内容重复或难易程度失调所引发的教学设计低效困境。
其二,以疑惑点与兴趣点分析为聚焦,紧紧围绕学生学情精准画像的“本”。“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在线上教学中把学生的疑惑点讲清楚、兴趣点利用好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也是做好做准教学设计的必然需求。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前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分析方式,拓展了学生通过开放式讨论展示兴趣与关注、表达困惑与思考的渠道,有着对教学设计进一步走向精准化的赋能作用。在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下,依托开放化的教学平台,通过课前教学资源的推送、课程问题的发布与有组织的线上社区讨论,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能够由不可见转为可见的数据与文本,从而为精准化的学生学情分析提供帮助,助力于教学设计更加适应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求知需求,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状况的结合创设新的条件,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精准度提升的有益助力。
(二)对线上环境作出精准对接
智慧课堂线上环境的教学设计并非是对线下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它不仅需要教师或者教学设计者对其进行筛选、编辑,并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整合,还需要重新根据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法的原则进行结构上的调整”[2]。相对于线下教学,基于线上条件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受到更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屏对屏”交流失去了线下师生交流的直观性感受与切身性体验。而在影响学生沉浸感、代入感的因素不断增加的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也在更大程度上呼唤着新的深度学习支撑点和沉浸体验激活点,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线上教学平台的特点并给予有效的适配,从而提升教学内容同教学环境的契合度。为此,就应当在观照线上平台技术逻辑中,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着眼图像化、交互化、碎片化的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环境特点,在适应新环境中发掘教学优化新动能,增强教学设计的精准度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其一,适应线上环境的图像化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应用视觉化教学内容。图像化是当前媒介文化及技术迭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描述当前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环境特质的核心取向,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适应更趋视觉化表意的外部生态,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供给,更好地在教学中应用视听素材及慕课资源,通过简洁、有感染力的图像化资源展示好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易于接受的“实时弹幕”“课堂投稿”等互动功能,更好地发掘图像化教学内容的积极作用。
其二,适应线上环境的交互化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不同于线下教学所依托的固定物理空间,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体课堂空间的约束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更加强化。因而,应当适应交互化的线上教学环境,把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为强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支点,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互动内容、预留参与空间,发挥好线上平台的多元化互动功能。
其三,适应线上环境的碎片化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应用模块化教学结构。由于外部环境的干扰及碎片化的场景特点,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吸引长时段注意力的难度较大,而注重课程完整性、贯序性的教学设计则更加容易被线上环境所制约,造成师生教学节奏相对异步。为此,应当在接续线下教学设计注重完整性的经验基础上,探索模块化的教学质量提升模型,将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整合为衔接有序的模块,适当压缩教学单元的时长与内容,提升教学设计对线上环境的适配度。
二、教学互动有效性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1]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耦合的作用过程。在由共位向异位切换、由集中向散布转换的线上教学模式下,处在不同物理空间下的师生需要克服跨屏交流困难,更加依赖切实有效的沟通互动路径。例如,弹幕、主题讨论、抢答、云词汇等能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沟通整合,将教学互动的优化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课前阶段的互动设计、课中阶段的临场互动、课后阶段的互动延伸等,依托预设性互动、即时性互动与延伸性互动的强化,在对冲教学条件变化负面影响的同时,发掘教学互动拓展的新空间、互动效果提升的新路径。
(一)课前阶段注重优化预设性互动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过程为更加开放、复杂的外部条件所深度影响,线上教学模式在基底处重塑了教学互动的基本条件。依托于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平台的有效适配和动能发掘,以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为基底、以形式转化为支撑、以创新应用为核心,预设性互动能够有力支撑教学效果,在保证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效果强化。
其一,以教材内容为基底,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锚定线上教学互动的边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1]线上教学需要锚定教学互动的基点,明确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保证教学互动的基本立足点不变,围绕教材内容预设活动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互动目标,使虚拟空间下的师生有明确的共同关注点、互动连接点,促使线上教学互动“有线可连”“有本可依”,进而克服“因互动而互动”的盲目行为、互动过于发散的低效行为,确保教学互动的可参与性和引导性。
其二,以形式转化为支撑,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互动基础。较之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线上教学模式蕴含着新的运行逻辑和机制。但就教学的接续性特点而言,线上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基本样态,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了线下经验向线上迁移的空间。依托教学平台的功能应用,“课堂辩论”“抢答”“随机选人”“随堂测试”等线下互动活动能够得到有效转化,线下教学互动的经验也可部分应用于新的线上教学实践当中。
其三,以创新应用为核心,推动平台技术势能向教学互动效能转化,拓展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互动的外延。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场景断裂性,这一断裂性既给线上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样也内蕴着线上教学的创新空间。着眼于教学互动效果的实现,多元化的线上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功能选择,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教学互动形式创新的可能。从“头脑风暴”“实时投票”到“连麦”“举手”等,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供给为教学互动的预设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此为基础的形式创新能够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动能。
(二)课中阶段注重强化即时性互动
在线下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部分地由姿势、表情等非语言性因素所支撑,能够依托多种元素以补充强化语言讲授的效果。而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条件限制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非语言性表达,教学过程极易因相对枯燥的语言使用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失焦”,引发课堂效果低效,这也对线上教学即时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预设性教学互动外,还需要关注即时性互动的重要性,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以“弹幕”“评论”“云词条”等形式出现的学生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互动,在保持教学连贯性的同时,增强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活动的可参与性。
其一,把握好“何时发起即时互动”的时机。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下,神态、表情等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判断即时性互动是否需要发起的因素,互动能够在直观的“看得见反应”的前提下进行。而发生在新时空关系下的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则失去了这一条件,教学过程为平台的技术限制所框定,无法依赖非语言因素判断即时性互动的发起时机和发起方式。但在技术平台带来负向影响的同时,“弹幕”“评论”等平台功能则提供了新的教学互动契机。于是,在线上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表达观点、表明态度的动机更加容易实现。弹幕量、讨论量、抢答量等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实时关注动态、勾画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热点图”,从而把不可见的学生反应转化为可见的具体数据,为准确把握即时性教学互动的时机提供帮助。
其二,依托弹幕内容、评论回答判断“发起何种即时互动”。通过弹幕内容、评论回答,学生的差异化观点或异质性态度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来,在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确定互动时机的同时,也为更加准确的互动方式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对于神态、表情,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表达具有更高的表意效率,且更容易引发共鸣、调动关注。由于个体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即时讨论在内容上并非表现为单一而固定的模式,而是随教学过程中关注焦点与关涉议题的性质和特点而变化,呈现出一致认同或观点对立等多种样态。评论性内容能够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明确学生的实时状态,对所涉及的系列问题及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跟进,从而依托即时反馈的信息,组织适时贴切的教学互动。
(三)课后阶段注重深化延展性互动
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结束和课堂教学的完成是同步的,教学互动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线下的授课环节,沟通渠道的缺乏使得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的课后互动相对较少。而在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环境下,尽管时空距离的存在限制了面对面的交流,但虚拟空间内的讨论则是得到了极大赋能。较之教室空间内的教学过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互动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指向于课堂教学,同样也能够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后,从而拓展教学互动的新形态、新路径。
其一,充分运用线上师生互动延展功能。在线下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想掌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理解和思考情况,是存在困难和局限的。但高校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课程属性决定了相应教学活动应把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困惑的解决作为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运用智慧课堂线上平台所具有的“答疑区”“互动问答”“作业区”“课后测试”等资源功能,为教学活动作进一步延伸,“师生私聊”“群聊”“群发”等功能对于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反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环境赋能的课后互动,能够为大学生解疑释惑的达成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契合大学生的内部特征,增强其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助力高校思政课个体化、差异性教学设计。
其二,关注智慧课堂线上教学模式的课后多向互动。多向互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整合叠加,在线上教学提供师生双向互动新契机的同时,依托“小组互评”“主题讨论”“分组探究”“点赞回复”等功能应用,能够在师生、生生两个维度增加课后教学质量评估的沟通渠道,有效发挥课后延伸性教学互动的积极作用。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多向互动,更加凸显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超越性要求,相对于去中心化、非强制性的环境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学评价科学性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评价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点,教学评价的科学与否深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调整与优化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新时代教育评价应当“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6]。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同样有着改进评价体系的迫切需求,对应于线上教学的新环境,适应于线上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出场的必要性,同样也具有实践维度的可操作性。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实时化反馈、开放化模式、数据化呈现等优势,为教学评价的科学跟进提供支撑,为教学效果的专业、客观评价提供保障。
(一)依托实时化反馈,推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线下教学由于高校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评价素材搜集手段的相对单一性,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较多是以结果评价形式来进行。在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活动本身即伴随着课程教学反馈的生成过程,克服了线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留痕困难、反馈滞后等问题。而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实时化反馈优势也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能够有效地将体现鉴定性色彩的结果评价与凸显动态性评估的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其一,依托实时化反馈增强过程评价的精确性。高校思政课的过程评价立足于对课程全过程进行精细化分解,着眼于各个环节的诊断性分析。在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中,教学平台在使用期间持续生成着相应的教学数据,从教学平台日志信息、课堂教学运行状况,到学生表现情况,线上教学模式的运行能够为过程评估提供丰富的教学质量评价素材。而互动信息、讨论内容的实时呈现也使得质量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更强,可以以更加精准的方式定位到为传统评价方式所无法完全覆盖的细节,使得过程评价所能提供的教学改进建议更加具体。
其二,依托实时化反馈增强结果评价的及时性。结果评价主要着眼于对课程教学成效的总体性、鉴定性判断。需要线上教学平台的实时化信息反馈为支撑。针对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结果评价数据收集,其效率能够获得更大程度地提升,使复杂连续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成为可能。数据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延伸也能够帮助结果评价权重设置与指标设计优化,为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提供支持。而评价周期的缩短使得结果评价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从而更好地助力于教学质量的动态化监测及管理。
(二)依托开放化模式,推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整合
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一评价客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着高度异质化的评价重点和视角,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需要依托多元主体来进行。在线下教学的教室空间里,时空维度的限制决定了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只能限定在相对有限的范围之中,内部评价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者。而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开放化特质则将为更加多元化的主体引入质量评估环节提供契机,也为破解效果评价要素复杂性与效果潜隐性难题创造条件。
其一,线上教学的开放化模式能够强化内部主体的“细颗粒度”评价。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常规模式下,以学生、校内同行专家等为主体的内部评价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就其实践过程而言,评价实施中的随机性、评价主体的主观性等因素都影响着内部评价的实际效用。在线上教学的开放化平台环境中,内部评价的主体能够随课堂空间的开放而不断扩大,且其观察角度也随课堂信息的多维度呈现而得到拓展,从而能够更好地基于多元化关注焦点与考察视角进行差异化多维分析,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层级、要素权重设置进一步细化,并创新交叉对照、横向比对的新模型,通过内部评价的精细化回应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本身要素的复杂性。
其二,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的开放化模式能够赋能外部主体的高覆盖度评价。外部评价是强化教学质量评价客观性与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外部视角的教学质量审视能够在较大范围内的横向对比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助力于将学生思想行为、现实表现等课堂外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以课程码入课、直播入课的方式能够将评价过程的时空距离缩减,使得来自教学单位与教育系统外部的主体更多参与评价成为可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外实际表现相对照、“大同行”横向评价和“梯度化”专家督导相补充,在更加广泛、持续的视野下评估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依托数据化呈现,推动综合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统合
一般来说,综合评价主要着眼于对评价客体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性评估,而所谓增值评价则主要关注评价客体在一定基础上的质量变化程度。线上教学平台所具有的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特质能够为两者的统合提供条件。“教学环境的跨时空场域、教学行为的个性表现、教学平台与工具的应用矩阵引发了教学数据具有多来源、跨结构、互通性的特征。”[7]从到课率到评论数等结构化数据,到主题讨论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素材的膨胀为更具针对性的增值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换言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线上教学过程衍生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课程运行状况,从而为增强综合评价与增值评价提供可能。
其一,基于线上教学平台收集的结构化数据,不断强化量化分析以增强综合评价的客观性。结构化数据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各类数据素材,主要表现为线上教学的到课率、互动率、评论数等,是对教学运行过程状况的直观描述。线上教学平台的结构化数据在伴随式收集的模式下进行,同时也能助力于建设长时段的教学情况数据监测体系,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评价数据库,克服传统综合评价中的数据收集、横向比较与长期监测困难,使综合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评价反馈更具有针对性。
其二,基于线上教学平台收集的非结构化数据,不断强化定性分析以增强增值评价的全面性。高校思政课具有思想性与引领性的内在规定性,由结构化数据所体现出的课堂参与度等要素并不能涵盖质量评价的全貌,仍需要在教学互动效果之外,审视教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对比中分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区分。不同于传统课堂,基于线上平台进行的思政课教学具备更多的学生态度倾向与观点表达渠道,自由互动等功能可以更好地展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和沉浸程度。以此类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实时展示、长时留存的数据信息呈现能够助力于对教学质量的全面分析,于外显的表达中发现大学生内隐性的态度变化、情感特质、观点变动,形成更具全面性的增值评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2022-02-08.
[3]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5]杨天啸,雷静.在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20,(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7]牟智佳,刘珊珊,陈明选.循证教学评价:数智化时代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