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的思考
邱吉
【摘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育人体系探索,从宏观指导、系统建构、战略谋划等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走过了从雏形显现、初步发展到快速推进的过程,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和发展依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以系统思维推进是其基本要义,以战略思维整合是其核心要求,以质量思维提质增效是其发展方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重要工程,亟须从夯实理论基础、畅通课程渠道、汇聚最大合力和构建多维立体联动机制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重要工程;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邱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3.7.111~117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发展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研究”(项目编号:20LLMLA004)、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1XNQZ42)阶段成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续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44,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时代要求,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育人体系的重要探索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3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法路径,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经验与政策依据。
(一)从宏观指导着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育人体系建设中显现雏形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注重育人资源的统筹与分配问题,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孕育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想萌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3]1。同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词中强调:“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3]31951年9月,针对“过去有些学校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对立起来片面进行、不相联系的现象”[3]9,教育部作出指示和规定,强调要专门克服此类现象。1957年,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要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226在此基础上,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5]141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导向性,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强调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调配合,协同育人理念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二)以系统观念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育人理念更为清晰,育人要求进一步聚焦,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分工衔接、整体规划与改革创新等问题。1979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文中,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大、中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分工和衔接问题”[3]77,将这一问题首次纳入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又称“85方案”)进一步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3]106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进行的安排设计。为落实“85方案”,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中小学思政课开展了改革试验,并颁布了配套的实验教学大纲。1994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3]152,强调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各学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开展方法。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各学习阶段的特点规律安排德育内容,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共同形成综合德育途径[3]162。同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作为整体进行规划,要求加强中学思政课与小学、大学思政课之间的整体衔接,加强与其他学科中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6]872。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建设路径,围绕重要意义、目标内容、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有效途径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展开,大中小学德育系统建设的要求和思路进一步细化、深化[7]316。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8]17。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尽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概念尚未明确提出,但党通过丰富的育人探索工作,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并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凸显出视野宏阔、观念系统和观照整体等突出特点。
(三)着眼战略谋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谋篇布局中快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结合党和国家育人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作出一系列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要求[7]644。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376,“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378,“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呼之欲出。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10];同年9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大中小幼”“一体化”成为构建德育体系的关键词[11];同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十大育人体系”[12]。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3]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更加完备,实施路径更加明晰,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的综合育人体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阐明新时代新征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44。这是从更加宏观、全面、系统的视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新指示和新要求,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就要求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要善于总结经验,挖掘其丰富内涵,破解实践所遇难题,从更加立体、多维的视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总体而言,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育人体系的探索实践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思政课是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一体化”蕴含着育人体系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的基本要求,“大中小学”覆盖了育人体系构建的各个学段,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统一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既包含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引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并为其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工程蕴含三重科学思维
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提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在认识上的飞跃,是“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化。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育人体系建设历程基础上,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并依据符合其逻辑结构所需的思维方式,深刻把握这一伟大建设工程的纵向坐标与横向延展内容,是助推其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系统思维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义
一体化是系统思维的具体体现,锚定的问题是纵向垂直线的断层和分散现象,强调从结构和有序性方面发力,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相对无序状态。系统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以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要素、各环节和各领域的内在规律与发展现状,从系统的高度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把准每一学段教育培养的核心目标,守好每一学段的“责任田”。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要求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纵向衔接和同一学段的横向贯通必须以育人为原点,沿着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的双向坐标,构筑“四梁八柱”建设体系。
一方面,从垂直线看纵向衔接,其系统推进旨在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打通纵向“梗阻”,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态势。纵向一体化,既指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教材、教学、体制机制等每一具体方面的层层递进和有效衔接,还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协同递进和有效衔接。打通纵向一体化,要求以整体规划、前后衔接、有序推进为基本原则,明确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厘清不同学段的教学主干内容,并注重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呈现形式上的起承转合,保证教学活动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就培养目标而言,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就学习方式而言,大学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在立足各学段学情特点、明确学段课程目标、厘清学段课程内容、明确学段教学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课衔接流畅、纵向深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沿着养正、明理、立志、有为的成长轨迹发展。
另一方面,从横切面看纵向衔接,其系统推进要贯通横向一体化,突出同一学段思政课的协调发展。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不仅要求将每一单项结构要素建成“一条线”,而且也要求将同一水平线上的“四梁”连成协调一体的“一条线”,即课程、教材、教学和体制机制等要素都要契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一以贯之、加强交流、通力合作为基本原则,形成“四梁”之间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垂直贯通的“线面”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二)战略思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要素得以深度整合的关键
高度重视战略问题、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和进行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战胜困难、取得优势、赢得胜利的重要经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亟须高素质人才背景下所作的战略部署,它旨在改善教育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各自为政的现状,强调从整体、递进、协同角度将育人资源统筹为一个彼此包容、相互合作的有机整体,进而推动形成教育最大合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不同学段思政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共建,要求抓住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形成全员一体化、全过程一体化、全方位一体化的育人新格局。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全员一体化,意指党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办好思政课的主体,聚焦的是“谁来办思政课”“谁来推进一体化”的问题。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强调思政课不仅需要在精细化的小课堂中开展,也需要充满鲜活生活气息的社会大课堂来呈现;不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好红色资源、校史思政元素等,还要创造性地建设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工程形成最大合力。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全过程一体化,意指大中小学课堂前端延伸至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后续延伸至社会教育,关乎的是思政课的“长度”与“限度”问题。走进思政课课堂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人生早已勾勒出轮廓,涂了底色,打了草稿。学生成长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任何学段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状态,也不是毫无边界的“模糊”存在。因此,要把办好思政课放置于全过程教学的整体链条中审视,从全过程的视野整体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全方位一体化,意指办好思政课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要素及资源,侧重的是“怎样办好思政课”“如何推进一体化”的问题。全方位指涉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涵盖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思政课建设的资源等要素及环节。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使思政课既有崇高理想的召唤,也有使命担当的鞭策,还有行为有度的训练。思政课既是知识课堂、更是精神园地,专业课可容积二者气韵,充溢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平台、素材,整合多维度、多方面力量共同为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切实提升体验式、项目式、沉浸式的育人方式,在全方位的谋划中搭建课程育人体系,彰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工程的核心要求。
(三)质量思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学质量是依据教学标准衡量教学水平达标的程度,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后取得的成效,表现在教学结果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包含课程、教材、教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它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各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共同构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四维立体”架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需要在整体上提质增效。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提质增效,意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与接受特点构建其课程体系,在大学阶段思政课、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提质增效,意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分级设计并编写教材:小学注重趣味性内容设置、中学注重体验性和常识性内容设置、大学注重理论性内容设置,在突出学段特点的基础上观照前后段的承接转换。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提质增效,意指教学应反映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体现“播种育苗期”“萌芽发展期”与“茁壮成长期”的差异性与衔接性,将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讲出不同的层次、意境和水平。四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体制机制一体化提质增效,意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提升的体制机制,围绕集体备课机制、协同教学展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科研协作机制、交流研修机制、学科培育机制和教学改革机制等,实现力量整合、资源互享,教研互助、成果共用的目的,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可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是其“四维立体”架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课程一体化是基础、教材一体化是关键、教学一体化是枢纽、体制机制一体化是保障,“四维立体”协同推进,共同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工程的推进策略
近年来,虽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但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如各管一段的现象仍然存在、“大思政课”资源建设合力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学生需求与现实发展要求等问题仍然突出,影响着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成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据“理论破题—疏通渠道—汇聚合力—机制构建”的思路,夯实理论基础,畅通课程渠道,汇聚最大合力,构建联动机制是破解之法。
(一)强基固本,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目前,虽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生拉硬套、参差不齐、表面化等问题表现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对一体化内涵、要素、内容、标准等理论问题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从3个方面着手。一要紧扣中心议题,做好不同概念区别与联系的阐释辨析工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44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更高层面的统摄和更广范围的拓展。从学理性概念的分析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下位概念、重要环节与主要渠道。在深刻把握二者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视域中,要正确理解一体化与民族复兴和个体生命安顿之间的关系,凸显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灵魂课程”的战略定位。二要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捕捉其发展和建设的问题与瓶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据的研究,系统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目标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理念及学生减负难、教育条件硬件改善与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上述矛盾的进程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三要多措并举,聚力攻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沿问题。以课题研究、项目推进和调研工程等为抓手,聚合专家团队的研究力量,从学理阐释的角度共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沿问题,推动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高水平研究,推出一系列具有指导作用与可进行实践转化的优质成果,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库。
(二)疏通经络,畅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渠道
课程教学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着眼点,通过课程建设畅通一体化育人主渠道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一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题主线。在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全面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等设定课程模块,加快形成主线贯穿、全面覆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群建设。二要整合资源,贯通优质课程资源。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和思政课统编教材为遵循,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度挖掘优质课程资源,要用活红色资源版图,打造系列可视化思政课教材。加强与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的联动,建设“线上思政课”“光影思政课”“艺术思政课”等品牌,在培育师生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持续推出优质课程资源。三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构建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坚持共建共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课程建设相联结,运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各地各校网络思政中心等,通过“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同评一堂课”等形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加新颖的形式和更具交互的平台。
(三)凝心聚力,汇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大合力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还是从组织领导到队伍建设,抑或是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践,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合力的汇聚与构建,不是单个力量的机械叠加和拼凑,而是要在总体规划中实现结构优化与多维联动。一要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要奏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交响乐”,离不开统揽全局的“指挥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在合力体系建构中占据首要地位,中央宏观调控、统一部署,审议和研究部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科、师资等重要议题,对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谋划至关重要;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作用,对系统谋划推动工程的总体谋划落地落实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二要优化结构,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配备,持续提升专职比例;不断强化“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素质要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三要建立多主体联动和多领域协同格局。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要将学生个人成长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诉求与党和国家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相结合,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养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整合,使参与其中的各方主体力量同向同行、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四)同频共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维立体联动机制
体制机制建构的科学化程度是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构建相互协调、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能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一要推动集体备课机制常态化。集体备课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阻塞梗”直接有效的方法。以各学段深度沟通融合为旨归,围绕重大节庆、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组织常规性、灵活性的同备一堂课活动,实现同时在线集体备课,邀请理论名家、教学名师进行备课指导,为思政课教师打造贯穿全年、覆盖全员、供给全学段的大课堂。二要完善评价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5]7,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学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既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形成包括物质奖励、表彰荣誉、休息休假等多维立体的激励方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又要建构给予教师成长的宽松机制,助力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教学。三要深化实践转化机制。实践转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要推进“上看”“下探”“左顾右盼”相结合的实践转化机制。一方面,选派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下沉到中小学、中学教师下沉到小学,指导、参与教学与集体备课;选派小学教师到中学、大学学习进修教学经验方法,实现“大中小”与“老中青”的协同传帮带。另一方面,同学段内部相互照应,同一科目教师之间定期轮岗,不同科目之间进行横向交流。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协同,才能形成不同学段“上看”与“下探”相结合、同一学段内部“左顾右盼”相互照应的一体交融模式,推动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7-09-25.
[1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5.
[1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