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心”路径
邓验 刘显
【摘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打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升级版”,实现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新时代新命题,落细新教材新要求的题中之意,关键要在一个“心”字上下功夫。要做到学情分析用心、内容设计精心、方法融合入心、技术应用交心、实践活动走心、资源建设齐心、队伍建设倾心、评价反馈称心,以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针对性、供给精准性、课堂吸引力、课堂联动性、拓展时效性、资源品质力、教书育人力、评建转化力。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路径
【作者简介】邓验,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显,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3.7/8.100~108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大思政课”,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因此,基于“八心”强化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具体路径,有利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打造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连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的思政“金课”,进而助力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情分析用心,提升目标针对性
学情分析用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在思政课领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应有之义。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态度倾向等维度的分析与研究,设计和改进教学过程,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过程。[2]“大思政课”必须关心学生所思所惑,关照学段联系发展,关切当前热点焦点,关注当代大学生时代性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获取真实的学习需求,反映真实的学习状况。
强调学情分析用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性转化矛盾。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3]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研读《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不同的学段,在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的培养上是各有侧重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只有抓好教学的匹配性转化矛盾,把好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困惑点,做到在适应学生需求中引领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更优地设计教学内容、配置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教育教学目标设定和学生个人发展特点适度性超越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要使对规律的掌握转化为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动能。通过分析学生理解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已有知识,达到掌握如何履行道德实践、养成法治思维的知识提升;通过激发学生已有提取信息、认识事物表象的认知能力,达到转化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实质的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学生囿于个人“小幸运”的已有心理,达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心理需求提升。
做到学情分析用心。要从“全程交互”入手,关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整体学情的提前把握。“课前学情分析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涉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能偏好和兴趣领域等信息。”[5]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前面阶段的已学知识,掌握符合学生时代特征、年龄阶段、学段特征、学校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才能快速找准学生的未知、想知和能知。二是动态学情的持续把握。课中通过用心观察和互动对话,及时捕捉学生的认知反应、学习状态、参与热情、情感表达、思想困惑等,并对“可能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策略。课后通过分析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还应延伸什么等问题,对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诊断,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价值目标的达成。三是重点学情的合力把握。通过问卷调研、云端互动、深度访谈,重点收集学生关注的“内卷”“躺平”等热点问题、拒绝“手机PUA”等难点问题和“低成就欲望以及去责任化追求”等思想理论困惑。统一组织研究回答,形成问题征集解答长效机制。
二、内容设计精心,提升供给精准性
内容设计精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政课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途径。“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6]“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能否实现“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这一高标准的课程要求,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关键,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转化是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7]“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打通学校与社会,联通学段与专业,贯通理论与实践,融通线上与线下。
强调内容设计精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学科同一性和学段进阶性的矛盾。立足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包括小学及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初中阶段重在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重在实践体认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8]精心的内容设计确保在衔接好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大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有利于处理好课时有限性与内容丰富性的矛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内容设计必须聚焦教材重难点、社会需求点、前沿理论点为一体。精心的内容设计可以利用好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实践教学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线上教学更注重专题的知识性与稳定性,课堂教学更注重专题的探究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更注重专题的成果性与挑战度。做到学生兴趣度强的点探究性地讲,讲深讲透;学生兴趣度弱的点创新性地讲,入脑入心。
做到内容设计精心。要从“落细落实”入手,关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把握。《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二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对标。“纵向”对标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要求,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权利与义务等连贯内容设计的有效衔接和高阶提升。“横向”对标同学段思政课整体性建设要求,注重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作用、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依法治国等交叉内容设计的课程特色和重点突出。“实时”对标新教材精准性建设要求,注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过程,要避免“硬植入”,做到“巧融入”。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地融入,又着眼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层次性、区别性地提出具体融入的可行思路。此外,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等新增内容的设计中要注重理论深度和话语温度。“分类”对标方式方法融合有机性建设要求,注重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等不同特点内容设计的有机混合和优势互补;“适度”对标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性建设要求,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是具体设计的深耕细作。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按照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课程资源与工具、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预习任务、教学安排、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到课后作业“十二步流程”的深耕细作,做到标题新颖、导入精彩、框架凝练、重点突出、讲理深刻、话语优美、互动实效、总结升华、思考拓展、课件精美。
三、方法融合入心,提升课堂吸引力
方法融合入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手段。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0]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此处主要论述教师教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包括问题导向法、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强调方法融合入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学情特点与教学方法统一性的矛盾。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中,“针对性”本身内在的包含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在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上,融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阶段发展特征、不同热点焦点关注等学情特点。二是有利于处理好内容呈现与教学方法统一性的矛盾。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至关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11]任何教学方法都只是手段,最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匹配学校与社会、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等不同内容来呈现。应以常规性方法,提升内容的学理性;以信息化手段,增强内容的吸引性;以灵活性补充,拓展内容的丰富性。三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统一性的矛盾。在教学中做到学习主动性与问题探索性、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学习延展性与科研持续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关照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过程。
做到方法融合入心。要从“优选活用”入手,关键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运用问题导向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转化思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教师突出问题导向、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大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方法。[12]“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导向的品质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品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通过学情分析提前收集问题,课中互动实时发现问题,课后反馈总结分析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学”,如在讲授“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知识点时,以“信仰是什么?”“信仰为什么位于信仰信念信心之首,三者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为什么共产主义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等问题串联,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协同教师精准透彻的剖析,将事实问题点转化为理论知识点。二是运用理论讲授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论性集中表现在教学讲授中突出从理论层面分析知识点。如“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等贯穿全书的基础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等教材新增的重点理论,教师在遵循内容科学、说理透彻的基础上,进行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的讲解,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三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辩证思维。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或事件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供学生判断与思考的典型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研讨、思考、表达的能力。教学内容和目标融入“一案到底”的案例,价值观寓于案例分析中。如将“北斗团队”案例融入“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学,学生理解青春有导航,人生必远航。避免案例简单堆积佐证理论内容的现象,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四是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和递进思维。任务驱动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教学方法。布置以完成目标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为暗线的任务[14],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本质是通过“任务”激发和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解决复合型问题的探究性思维以及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打造“高阶性”教学,如小组合作完成“马克思逐梦前行的四重角色”的探究任务和展示活动,从人物魅力感受思想魅力,从情感共鸣激发理性认同,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自信心。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熟练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基于对不同教学方法构成要素的整体考量,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地优化、精巧地组合、恰当地运用,实现教学方法的提质增效。
四、技术应用交心,提升课堂联动性
技术应用交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教育技术指的是一项专门技术,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媒体及其开发、应用的技术,包括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15]当代大学生是自带“网络基因”的一代,学生走到哪里,“大思政课”就应建到哪里,这就要依赖多样技术应用以达到构建好“云平台”、打造好“云课程”、丰富好“云互动”的目的。
强调技术应用交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师激情式讲和学生沉闷式听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7]“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是顺势而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实现‘课堂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时代思政课崭新教学生态环境的现实之需,也是回应新时代大学生认知需求与期待的合理选择。”[18]只有技术的灵活应用,才能对学生产生长效吸引,提高课堂抬头率、参与率。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师固定式教和学生移动式学的矛盾。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突破第一课堂的限制,分门别类地存储资源,能实现无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师单向式问和学生多项式答的矛盾。通过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需要,摒弃单一的口头问答,创设导向性强的互动形式,在学生充分表达和师生多样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紧密连接。四是有利于处理好技术手段应用和价值数据应用的矛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技术应用是手段,价值数据应用是终极目标。通过技术,动态掌握学生学情变化、持续追踪学生学习应用,实现技术应用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做到技术应用交心。要从“灵活协同”入手,关键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满足跨时空学习需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化时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系列成果之一,是线下课程的有力支撑。利用“中国大学生MOOC”“智慧树网”“学银在线”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生能自由组合“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自由自主学习;能在“似懂非懂”时重复学习;能在云端随时随地与教师、同伴互动学习,满足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移动化学习需求。二是运用移动端学习软件实现“交互式”教学,满足“三全”互动效果。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知到”等应用,改变单一的“点对点”互动,即时实现“全员”互动;改变局限的“课堂”互动,贴心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互动;改变有限的“问答式”互动,有效实现“全方位”互动。“问卷”功能助力教师了解和追踪学情;“主题讨论”功能助力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并解决教学重难点;“抢答”功能助力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度和参与度。三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实现“沉浸式”教学,满足“身临其境”学习体验。如高校借助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共享虚拟仿真课程,创设“伟大建党精神”相关仿真型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身处虚拟化的实验场景,让课程中的人物“活”起来、事件“亮”起来、理论“动”起来。四是采用直播连线丰富“榜样式”教学,满足同辈群体效应需求。比如,在讲“高尚的人生追求”“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做改革创新生力军”“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锤炼个人品德”等知识点时,可以直播连线同辈榜样人物,让榜样力量走进“云课堂”,让广大学生感受“云视野”。
五、实践活动走心,提升拓展实效性
实践活动走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能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及网络教学进行及时补充。能够提升大学生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输入与输出能力,更能提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以及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阐明实践性是“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走心的实践活动是落实“大思政课”实践性的必要形式。
强调实践活动走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统一性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9]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互补,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有利于处理好实践活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实践活动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20]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点、不同的教学时空轴、不同的专业学生群,教师的实践活动选择要有的放矢,教师的实践活动设计要高屋建瓴。
做到实践活动走心。要从“巧妙设计”入手,关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实践活动要“重形式”和“重落实”。在主观上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必要性并有能力实现这种统一,才能为两者相统一奠定强大的根基。[21]大学生讲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微电影、情景剧、志愿服务、法庭旁听等常见、普遍的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展现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思政课,体现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将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热点及问题再引入课堂。二是实践活动要结合“特色性”和“精品性”。首先,因地制宜,即以地方基地为依托,打好守正和创新的组合拳。如结合地方红色基地开展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类型的活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或选择合适的博物馆、养老院、企业等共建共创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其次,因时制宜,即以时事热点为指引,做到普遍适用与实时更新相统一。如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重履革命足迹,再忆烈士遗志”红色革命教育活动,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最后,因材施教,即以学情为基础,做到基于客观性与挖掘发展性相统一。充分挖掘学生主体优势,结合专业知识和能力设计出有创新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的实践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敏眼力、活脑力、强脚力、提笔力、成合力、拓效力”,取得闪烁大学生智慧光芒的真切成效。三是实践活动要转向“成果化”和“项目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实践成果反哺理论教学。
六、资源建设齐心,提升资源品质力
资源建设齐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学习网站等十类。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有活力,贴切和综合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出效率。团队资源建设缺乏,会出现资源需求“难满足”;团队资源建设滞后,会出现资源更新“不及时”;团队资源建设单一,会出现重点资源“少精尖”。
强调资源建设齐心。一是有利于资源建设的同一性标齐。《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这就明确要求教师融合更多“四史”的“新、广、近”的资源,创造实效性强和综合面广的资源供给,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二是有利于资源建设的整体性配齐。《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教师团队要分工协作、分层有质地建设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多媒体资料等数字资源和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资源库。三是有利于资源建设向前沿性看齐。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正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但与人民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相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显相对短缺且发展不平衡。资源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高校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建设。
做到资源建设齐心。要从“群策群力”入手,关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互相合作中实现资源建设标准化,教研室的各位教师不仅需齐心协力地丰富十类资源建设,更要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放到“四史”视野下去追本溯源、分析讲解,汲取共产党人的革命智慧和初心力量。如紧扣“奋斗”主题,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光辉历史,尤其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联结同辈榜样力量,结合丰富素材,展现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奋斗图景。二是在协同创新中实现资源建设精品化。教学案例建设做到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证、大众与特色、经典与同辈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地域特点挖掘地区特色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建设做到风格独特性、文字凝练性、图片文化性、素材针对性相统一等;教学话语建设做到坚持理论话语规范、契合生活话语现实、甄选网络话语热词、贴近学生话语习惯等。三是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资源建设共享化。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积极利用数字化资源,或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通识、专业和特色等特征的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或建立了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和相关课程为基础,进行学科资源组织,形成汇集文献、资料、图片、案例、课件、难点解析、示范教学、实践案例、专家、师资、研究成果、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教学资源库,打造了国内资源量最大、门类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平台,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数据库建设树立了标杆。
七、队伍建设倾心,提升教书育人力
队伍建设倾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政课教师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专任或兼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教师,“思政课教师讲授的是信仰的学问,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担负的是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2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强调队伍建设倾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师素养与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之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努力方向。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教材应用与教学个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同时应注意到,尽管教材给出了基本的教学结论和概要的论述,要让不同类型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在内容解读、方法应用等方面做很多创造性工作。
做到队伍建设倾心。要从“多措并举”入手,关键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担当起“大”责任。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引路人,必须修炼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内功,才能发挥好“树人”力量。首先就要爱国,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要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二是坚持理实一体,塑造好“大”格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涉及历史、现实、未来视角的纵横,关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内容的贯通,格局宏大、内容丰富。要吃深、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看待问题、辩证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结合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引导学生善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铭记苦难辉煌的历史、感恩砥砺奋斗的现实、憧憬乘风破浪的未来,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的课。三是增强协同合作,打造好“大”团队。“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要协同好立德树人的合力。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纵向衔接的意识,强化高校不同思政课程教师之间横向贯通的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与各类课程教师相互配合的意识,强化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职员工、家长相辅相成的意识。使学校、家庭、社会拧成一股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力量,助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思政课建设、支持思政课发展的良好氛围,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协同黏度和育人效度的课。
八、评价反馈称心,提升评建转化力
评价反馈称心,是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意义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关于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由评价主体、客体、要素、目的等基本要素构成。思政课教学评价包含学生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评价两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重阶段性评价轻全程性评价、重评价结果轻数据应用,教学评价就难以实现评价数据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难以达到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和有效性,难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调评价反馈称心。一是有利于处理好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矛盾。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评价体系建设包含不同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只有明确评价目的,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是否增强了使命担当和综合素质。二是有利于处理好教学评价侧重评价形式和结果转化反思的矛盾。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师生共同发展,运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形成学生、教师、课程、学校于一体的内在发展驱动力。教学评价只有改变侧重形式、为了测评而测评的评价目的,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改进与优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
做到评价反馈称心。要从“抓实促改”入手,关键在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是学生评价层面。首先,关注教学过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平时表现与线上学习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通过考试考察期评定成绩,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辨能力;通过实践成果展示实践成绩,检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以此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其次,综合评价信息,参照自评与他评的评价主体。教师不仅要分阶段、据实况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总结学习过程及学习能力上的不足。最后,善用教学数据,追寻激励化与鞭策性相结合的评价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日常学习和多次考核分布变化曲线,教师知悉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有方向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评促教”;学生明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评促学”。二是教师评价层面。首先,全面综合评价要素。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以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追寻多元评价主体。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使用自评问卷为每个教学指标“打分”,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对教学方面的目标、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挑战进行描述和反思,学校、院系可对教师呈现的内容提出个性化要求。积极回应同行评价,通过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等形式以赛建评、促评。勇于寻求专家评价,专家通过随机听课等形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将多维评价建议作为持续优化教学的依据。最后,明确评价目的。“称心”的教师评价彰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动教师评价的公平性、促进教师评价的科学性,最终是为了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性,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更多教师不断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马思腾,褚宏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情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9.
[4][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
[6]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6.
[7]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J].教学与研究,2013(06).
[8]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3)[2023-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7/t20210723_546307.html.
[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7.
[10]齐梅,马林,教育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49.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2]赵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4]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
[15]李燕梅.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9.
[1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18]吴宁宁.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
[19][2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1]江家城,寇清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依据、推进路径与内在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
[22]王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金课”[N].人民日报,2022-9-20(11).
[23]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6-2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