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探析
马忠 马伟鹏
【摘要】“螺旋上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从认知、接受、过程来看,这一方法论蕴含从感性到理性、从启迪到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的深刻依据,有助于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难度与认知能力不相适应、教学阶段衔接不畅等现实问题。为此,要始终围绕主线、在阶段上匹配、在上升中回归,在实践中运用好“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螺旋上升;科学方法
【作者简介】马忠,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伟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3.9.66~71
【基金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项目“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2JDSZKZ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1]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入挖掘思政课“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基本内涵
“螺旋上升”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其在哲学层面用以描述事物发展和辩证法的认识论过程;在教育领域则指通过内在衔接和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渐次掌握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礼记·学记》)、“循序而渐进”(《论语集注》卷十)等无不蕴含着这一教学原理。西方教育学家布鲁纳等明确提出了螺旋式教学理论,强调教育应匹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学科基本结构要随着年级提升不断深化拓展。因此,将“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思政课教学领域,就是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构建起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具有导向、控制、激励、评价功能,受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制约。在思政课教学中,由于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结构不同,决定了教学目标要有顺序、分层次、有梯度。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深刻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指引。
2.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与教学目标、社会需要、学科知识等影响要素相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按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内容设计必然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从具体到抽象。这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体现跨度合适、梯度合理、逐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序列层次。这也就是说,大中小学思政课无论从总体,还是从某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应遵循螺旋上升的方法论。以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例,小学阶段应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关系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要进一步讲授个人和集体、个体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责任、宪法和法律等方面的拓展内容;高中阶段要纳入价值观念、思维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大学阶段则要增加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哲学内容。
3.教学过程的螺旋上升
作为“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2]教学过程必然涉及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四种变量,其中学生特点是最主要因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思政课教学应最先让学生学习基础概念和观点,在不断回顾、巩固、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引入更复杂深入的内容,通过与前一阶段知识的联系,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形成更全面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较强活力,开始形成基本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学要以吸引力、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初中生逐步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思政课要不断增加事理、政理方面的教学模块;高中生身心和思维不断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思政课要不断渗入学理、道理的教学;大学生心智趋于成熟,追求知识的深度、广度,思政课教学要提升到哲理、原理的层面。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到新的层次。
二、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方法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3]推动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要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方法依据。
1.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螺旋上升
感性和理性是表征人们认知水平的一对范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4]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指出,教学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简单线性增长,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每次上升都会回到一个更高起点,体现出从具体向抽象、从无意向有意、从笼统向分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上述认知发展过程,皮亚杰等区分为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即学生通常在6、7岁时从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大约在12岁时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大约在17岁时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这为思政课建设如何实现从形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概念到判断、知识到推理提供了一定参考。
总之,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阶段作为现实基础,始终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中国古人所说的“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5]就体现了这一要求。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所以在从小学到大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征选择教育内容。如果低学段的教学说理性过强、学科术语过于抽象、理论逻辑要求过高,则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负荷;在高学段简单重复前期的教学内容,过于追求通俗而弱化思想深度,则不利于实现理论自觉的最终目标。
2.从启迪到建构:接受的螺旋上升
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与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如果说认知重在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想象获取知识,接受则强调将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并转化为行为。思政课教学在接受层面的螺旋上升,体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承认、接纳,并非简单灌输,而是在自我对话、反思、升华中实现从启迪到建构的目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启发,发挥主体自觉性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好的思政课要将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转变成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使学生在获得启迪中提出见解。这一要求应当贯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始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在不断启迪中引导学生展开更高层次的建构,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以注意力水平的发展和思维特征为依据,小学生尚处于无意记忆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长通常为15-30分钟,这一接受能力决定了该阶段教学内容不宜过多过难,要多运用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7]有意记忆基本上占据主导地位,要在引导反馈中及时评价指导,启迪学生的自我判断力,培养其逻辑思维。高中学生的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和抽象记忆能力迅速提升,注意力集中时长达45-60分钟,可长时间集中讨论,要提出问题,善于引入反面观点,在辨析中加深理解、纠正错误。大学生接受能力最强,思维方式已由经验型抽象思维过渡到理论型抽象思维,要在理论层面唤醒新知识、探索新空间、完成新建构。这样一来,思政课教学就构成了“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理论性—探究性”的完整逻辑。
3.从简单到复杂:过程的螺旋上升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8]过程的螺旋上升也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依据。“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9]作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要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螺旋上升。简单指事物的要素、结构相对较为直接,元素较少,关系清晰。复杂则较为多样、间接、交互。简单和复杂可以在科学、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和层面上进行描述。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简单和复杂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内容难度等多个层面。就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来看,从小学到大学要在理论深度和内容安排上依次递进、衔接合理、过渡自然;就某门思政课教学过程看,要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简后繁,做到开篇点题、收尾升华;就具体知识点教学过程而言,要先从直观表象着手,再到基本概念分析,最后阐释深刻道理。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有机统一。
三、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问题指向
问题指向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鲜明特征。推动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1.解决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杜威倡导教材要同时符合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布鲁纳提出,好的教材内容应该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心理学家共同编制。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教材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巩固基础上不断递进,防止简单重复。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可以发现,有些内容是必要重复,有些则属于简单重复,与学生心理顺序不太相符。
例如纵向看,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国家的机构有哪些”与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第一节“根本政治制度”、第二节“基本政治制度”与高一《政治与法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高二《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关于“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等内容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均有大段文字类似。
横向看,同一阶段不同思政课之间也存在上述情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第三节“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该课程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较多重复。
据笔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显示,受访者反映大学阶段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排前两位的是“教材重复内容较多”“教材可读性不是太强”;“重复内容部分梯度不明显”也是中学阶段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应基于学生发展特点对大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体现连续性、层次性、整体性,避免简单重复,在逐层递进中构建科学体系。
2.解决教学难度和认知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
认知能力是学生能否正确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条件,包括“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1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认知能力分为语言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三种能力。维果茨基提出,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机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最佳学习期限进行有效教学。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要求我们按照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教学难度。梳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发现,部分教学难度与学生认知能力不完全相符,存在“低学段‘挖掘’过深,高学段‘开垦’较浅”[11]前后倒置的现象。
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该阶段学生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因为“生命意义”是一个构成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哲学问题,内涵极为复杂深刻,“比人生观和人生意义乃至人生价值更具有抽象性”。[12]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征等决定了其很难真正理解何为生命的意义。到了大学阶段,学生认知逐渐丰满成熟,思维的理论性、批判性、创造性特征不断增强,才能主动思考并理解生命存在、个体价值、自我实现等生命意义的内容。而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第二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四章第三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等内容则相对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该方面的教育最好应在中学阶段完成。据相关调查显示,“50%以上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课程内容存在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不适应等问题”。[13]据笔者上述同一调研,受访者反映中学阶段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教材理论性过强”“教材实践性不足”“部分教学内容容量较大”等。这无不要求我们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使教学难度始终与学生认知发展相适应,做到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滞后延缓。
3.解决教学阶段衔接不畅的问题
教学阶段衔接不畅是指相邻学段之间缺少合理的过渡和连接而导致进阶跳脱。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指出,课程组织应遵循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原则。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整个教学法”也强调要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给儿童。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科学方法论要求我们,每一阶段应紧密衔接、层次递进、协同配合,避免“各自为营”。
梳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发现,尚存在一些衔接不畅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设计较多劳动教育内容,有“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今天我是值日生”“装扮我们的教室”等专门章节,但中学和大学阶段劳动教育内容则相对缺失,形成了一定断层。再如生命教育,小学阶段有“别伤着自己”“安全护我成长”,中学阶段有“生命的思考”等内容,而大学阶段则相对缺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类似情况。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33.3%和56.6%的思政课教师会经常或偶尔主动了解相邻学段的内容,并进行内容的衔接整合。”[14]这充分说明教学阶段衔接不畅的问题值得重视。另一项关于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紧密程度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学生群体中,36.68%的人认为不太紧密;在教师群体的调研中,53.35%的人认为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程度‘一般’”。[15]为此,我们要按照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要求,将整体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做到连贯完整、承上启下。
四、思政课“螺旋上升”的实践方法
方法是达成目标的途径、步骤、手段。实现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要始终围绕主线、在阶段上匹配、在上升中回归。
1.始终围绕主线
始终围绕主线是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根本要求。主线是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或统领教学实践的线索,是教学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思政课课程内容丰富,要将有限教学时间用于教学关键之处,必须始终贯穿“理”这条主线,既要有政理、学理、哲理、原理的总体主线,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同时,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又要有具体内容的主线,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在小学阶段体现为与同学友善相处,然后在私德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到大学阶段要升华到公德、大德层面。
以“爱国主义”教学为例。“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6]应贯穿大中小学每一阶段。小学阶段以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热爱家庭为肇启,然后逐步由爱家拓展到爱国,可以通过让学生游览我国的壮丽山河、了解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通过学习爱国主义先进事迹,了解国家发展成就,感受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信心。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大学阶段通过理论学习,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挑战,促进思考,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难看出,从家到国,由孝到爱,从自豪感、自信心到责任感,再到理想信念,无不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
2.在阶段上匹配
贯穿主线和阶段匹配是内在统一的。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我们在纵向设置方面处理好学段差异与全程贯穿的关系,做到精准供给、科学供给、过渡合理,避免彼此独立、相互割裂。
在阶段性上,思政课的设置应与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相对应,大体与小学、中学、大学相吻合。研究表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表现出均匀和平稳的特点,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都在迅速发展,心理活动纯真直率,情绪情感表达比较外显,言与行、动机与行为相对一致;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思维以符号化为主要形式,运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能力不断发展,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我意识高涨,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易产生反抗心理;成年早期个体智力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思维方式更具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对稳定,但身体成熟与心理不成熟之间存在矛盾。
按照上述心理发展规律,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分别对应引导性、疏导性、建构性,即感性教育、知性教育、理性教育。例如在民主法治观教育中,小学阶段应通过具有一定规约性质的班级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规范的必要性;初中阶段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参观模拟,理解身份认同、公共秩序、民主参与的价值;高中阶段应通过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方式,认识政治体制组成和运行,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理解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学阶段则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在上升中回归
在上升中回归是指教学内容从低学段向高学段不断深化的同时,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复”和“重合”。这里的“反复”和“重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回归,而是对前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升级与升华,即螺旋上升中更高级的回归,这是否定之否定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列宁指出:“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17]这是因为,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很多哲学问题和抽象命题的把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反复认识中不断深化。
以“辩证法”教学为例。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包括矛盾观、运动观、发展观等丰富内容,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为了在上升回归中不断把握真谛,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生动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树立发展、运动观;初中阶段可进一步在物理运动、生命运动的基础上,分析化学运动,深刻把握自然界中存在的辩证法;高中阶段可以从自然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通过人类社会形态演变、朝代兴衰更替、军事斗争、经济活动等社会现象,把握历史的辩证法;大学阶段可以通过思想史的进程,如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理论线索中,理解思维领域的辩证法。通过这一过程,形成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结构就实现了从形式思维到辩证思维的提升。
在上升中回归必然实现在深度上的递进。思政课的深度指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深度,基于“事理—原理—哲理—政理”的理论深度。其根源在于:在感知、记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过程中,教育必须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实践的唯物主义路线。以党史教育为例: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识别绘制党旗党徽等图像,讲解“镰刀”“锤头”的含义,说明党旗党徽的产生过程,增强对工人、农民阶级的直观认识和深厚情感,因为小学生对抽象的党的概念还相对缺乏理解力;初中阶段应大量呈现重要的党史故事,例如“毛泽东立志出乡关”“朱德的扁担”“大生产运动”等生动片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历史事件和人物跃然纸上,因为叙事教学更符合初中生的体验心理,有助于把握党的历史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就可以整体系统讲解党的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进程,达到“一线串珠”的效果,因为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可完整把握党的历史逻辑;到了大学阶段,学生能深入理解复杂概念和抽象理论,形成独立见解,所以应深入理解党的基本理论,侧重讲授贯穿在历史逻辑中的理论逻辑,把握党的领导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必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通过上述过程,就能实现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认识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3][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3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5]李塨文集(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5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10]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12.
[11]白显良,周梦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多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6).
[12]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13][15]郭亚红,汪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9).
[14]许瑞芳,张宜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基于上海市的数据[J].思想理论教育,2021(7).
[1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1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