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审思与实践探索
刘力波 张子崟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创造。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路径,既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更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融入的核心要点。从宏观层面来看,应持守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从微观层面来看,应关切知识、能力、价值三个重点面相,界定好融入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实践探索:一是课程吸容,构建圈层课程体系创设“融机”;二是教材内化,紧扣课程教材内容找准“融点”;三是教法搭载,围绕学生主体优选“融法”;四是实践体悟,善用“大思政课”提升“融效”。从以上四个维度综合发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刘力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子崟,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23.5.137~14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VSZ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践行“两个结合”,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伟大创造,其意义重大。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系统展开传导教育,既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之基的必然要求。如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在理论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尺度和现实向度,诠释“为何融”这一问题,有助于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现实层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的方法论运用研究。这不仅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以先进理念为指引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表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为指引,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④。而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能否充分发挥其关键性育人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教育现代化,在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方式等方面的新要求契合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总趋势。
具体而言,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指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有效做到内外兼修、双向发力。一方面,聚焦结构要素,激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特定阶段基本国情,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洪流中,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展开,包含历史演进、现实审视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因而,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指引,意味着将思政课置于一种由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构成的三维坐标中,能够有效延展其内容论域和时空场域,不断革新其育人方式和教学手段,通过内部结构要素的优化更新来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的外部驱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持守民族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对外开放,以主体性更为凸显的姿态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指引,意味着将思政课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之中,有助于拓宽思政课的教学视野,帮助思政课教师更敏锐感知教学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更及时捕捉教学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类新挑战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客观需要之下倒逼思政课改革创新,从而形成思政课优化升级的外部驱动。
(二)以内容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表现为将其及时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优化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⑤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其本质是实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因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⑥,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实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最大的理论成果,其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再创新辉煌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⑦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契合中国实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现代化实践的科学概括与系统总结,标志着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在新时代,围绕着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⑧,“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⑩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观点,极大地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形成了科学化、体系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丰富道理、哲理和学理,使学生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正确认识,是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具体举措。尤其是通过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能够“为理论命题的真理意涵提供感性事实支撑”⑾,从而深化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并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铸魂育人功效。
(三)以目标优化为重点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表现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需要的准确把握,进而科学地设定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塑造和培育人才,做到供需精准对接。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指明了人才资源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⑿。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⒀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将“中国式现代化”贯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更好地围绕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未来发展蓝图造就一批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人才。一是以塑造现代化人才灵魂为基点,突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应从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对人才工作给予足够重视。而思政课是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核心课程,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现代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品德涵育、价值引领、人格筑塑的独特作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二是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牵引,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素质结构的人才”⒂。新时代新征程上,传统的育人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优化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素质结构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强调思政育人方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制定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素质结构的优化提升,使其充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点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目标内在要求着应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题主线,把握贯穿融入的核心要点,从而使整个融入过程能够协调有序顺利推进,确保育人目标的最终达成。
(一)持守三个“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两个层面加以思考,既应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内在要求,也应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规范性指引和方法论指导。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则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一方面,就融入内容本身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而,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势必要处理好政治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单纯强调学理性而弱化政治性或只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就融入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常识教育,而是寓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明确价值目标的育人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守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道理,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激励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
二是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党的现代化理论系统集成的重大创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统筹规划,即在整体性视阈下分析本、硕、博各学段和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法选择的异同,在协调统一、有机配合中提升融入效果。一方面,要考虑各门思政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所侧重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本、硕、博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本科阶段着重开展理论性学习,硕、博阶段重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统筹安排本、硕、博思政课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学习教育的递进和衔接。各门思政课、各学段思政课按照主线明确、层次清晰的要求进行整合优化,使上一层面的教育效果能够在下一层面得到有效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前后相继的课程安排中逐步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而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育人效果。
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青年学生是这十年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教学中紧密结合、全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带来的历史巨变,进而帮助学生从学理认知升华为理想信念,并在坚定信念的过程中,实现观念到行为的转换,自觉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二)关切知识、能力、价值三个重点面相
廓清“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入内容是有效实现融入目标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维度界定好具体的融入内容。
一是知识维度。从知识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是“融入什么”的基础性内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遵循提供了权威指南。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帮助学生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内涵及内在关联,明确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应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拓宽延伸到更长的历史时段,从历史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生成与拓展,树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历史认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而不断增强历史自信。
二是能力维度。从能力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融入什么”的主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探索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结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又以新时代为逻辑起点,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原创性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六个必须坚持”所体现出的科学思维方式、辩证理论逻辑,使学生能够“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⒃,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具备依托自身实践不断开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三是价值维度。从价值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性诠释与意义性解读,这是“融入什么”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让青年群体成为复兴主力,“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⒄。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而是通过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来加深青少年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内容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因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中西比较的视阈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形成高度政治认同,继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义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回顾、当下发展的解读、未来前景的展望,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联,催生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明确身份归属,自觉做到“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⒅。
三、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明确在实践中应遵循的具体路径,聚力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激发广大青年学子踔厉奋发,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觉追求。
(一)课程吸容,构建国层课程体系创设“融机”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激励广大青年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可以借助新课程开发和原有课程升级,在保证课程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设计打造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为辅助的“一核两环”圈层课程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贯穿融入创设机会。
一方面,要开好必修课程,发挥其核心作用。高校思政必修课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本、硕、博各学段已开设的各门思政必修课程基本特征、内在结构、逻辑体系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入内容与高校思政必修课在育人目标、内在机理、功能功效上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重点围绕国情社情民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近年来,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精品思政课程。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四史”教育中帮助学生客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认识。
(二)教材内化,紧扣课程教材内容找准“融点”
课程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把“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就是要紧扣课程教材内容,找准“融点”,即遵循学科逻辑,结合课程目标,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入内容与原有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既要关照融入内容与教材中已有概念、理论的关系,也要考虑融入内容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寻找二者的内在契合点、联结点,做到自然融入、相得益彰。以本科阶段现已开设的六门思政必修课程的教材内容为例,尝试作出如下划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领航课程,主要是集中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深切感悟、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良作风、革命气节和精神品格,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锤炼意志品质,实现对学生精神的涵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展开,侧重从历史维度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要内容,并着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野洞悉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和内在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的研究,在教学中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武装;形势与政策课主要结合国内外形势,讲好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最新要求,重在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观形察势,议政论策,明辨是非,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三)教法搭载,围绕学生主体优选“融法”
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⒆因此,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需要,既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举措。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优选教法,把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精髓要义讲深、讲透、讲活,以提升融入的质量和效果。以下三种融入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
首先,坚持问题式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⒇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经验。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问题为切入点,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入内容,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递进深入的系列问题,搭建问题链,推动教学由传统平面式走向创新启发式。此外,融入的过程要注意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入内容“不是高不可攀的纯理论”,“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也是他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很接地气,学了受益终生”。(21)其次,坚持浸润式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成果,在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协同中创设教学情景,增加学生沉浸体验,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驱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互动,做到以情达意、以意促行、以行践知。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讲授式教学的突出优势。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2)。讲授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内容系统详细地灌输给学生,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知。总体而言,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融入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组合和运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搭载力。
(四)实践体悟,善用“大思政课”提升“融效”
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应以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遵循。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即“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善用“大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具身感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使学生在主动体验、积极思考和自我情感升华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与价值体认,从而提升“融入”效果,巩固育人实效。
习近平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24)因此,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充分挖掘利用新时代伟大实践这座育人“富矿”。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内容的精心设计,“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创设中,进行规范化的学习和实践”(25)。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学理阐释,促进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融通中内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意旨。此外,近年来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探索,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虚拟化的实验场景中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程,“足不出校”就能亲身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伟大变革。总的来说,善用“大思政课”,能够在优化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善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教学场域,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课程思政全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使学生深度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8页。
③同上书,第34页。
④教育部课题组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6页。
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
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https://www.gov.cn。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2页。
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
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05页。
⑾参见王哲:《立足“四史”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感性支撑力》,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
⑿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3页。
⒀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
⒂参见黄蓉生、耿靖:《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载《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8-19页。
⒄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13页。
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https://www.gov.cn。
⒆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⒇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0页。
(21)参见李大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三维路向》,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6期。
(22)《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第1卷第317页。
(2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6页。
(2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25)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