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增内容的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解析
蒋红
【摘要】领会和掌握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修订精神和新增内容,应重点把握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6个核心概念和6个基本问题。在厘清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讲深讲透讲活,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修订;核心概念;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蒋红,云南大学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3.8.95~103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P2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及性教育的重要载体,与2021年版教材相比较,2023年版教材充分融入并体现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近年来习近平重要讲话和中央相关精神,全面体现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2]本文从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增内容中梳理出6个核心概念和6个基本问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实践要求,对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以及二者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以期为“原理”课教师深入领会2023年版教材修订精神,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讲深讲透讲活提供参考。
一、核心概念
依据此次教材修订精神,2023年版教材新增内容重点突出了6个核心概念,按照集中出现的顺序依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确立”“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这6个核心概念大多数没有在2021年版教材中出现过,有少数虽然出现过,但这次修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实质性的丰富与拓展。从整体来看,它们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和创新性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P16)这一重大论断立足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从根本上厘清了“能”“行”“好”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性、历史必然性。
2023年版教材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一是在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部分新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小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在这一小目开头设计了一个新的文本框“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从习近平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的贺信谈起,适时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核心概念,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中的生动体现”。[4](P10)借助文本框的设计,通过一种较为活泼的形式和流畅的过渡切入正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印象,同时又从原理的高度,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二是在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内容时,2023年版教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作出了四个阶段的划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划分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党史的分期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而且作为学术观点具有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着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阶段,从整体上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内涵、地位和实践要求,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教材的核心范畴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目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把这个关系讲深讲透。其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要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学好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三,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六个必须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3](P17-19)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维,具有强烈的方法论导向,“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5](9P27)
“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与“原理”课的课程定位具有高度契合性,是2023年版教材新增内容的突出要点。首先,“六个必须坚持”被写进了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小目中,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另外,从教材整体来看,“六个必须坚持”并非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一次性地出现,而是广泛分布并渗透于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之中,例如第一章第三节讲到“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第二章第三节讲到“坚持守正创新”,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坚持人民至上”等。这不是对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也不仅是起一种强调作用,而是旨在论证和说明“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关于如何坚持和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进行了精辟论述:“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材导论部分对“六个必须坚持”的概述为总论,把其他章节中体现“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容在方法论意义上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P1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要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
2023年版教材及时融入党的二十大最新表述,扩充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着力体现“两个结合”在内涵上的与时俱进。第一章第二节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深刻说明了“两个结合”的内涵和重大意义。第六章第二节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出发,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3](P17)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之间所具有的多个方面的高度契合性进行了分析。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8]“两个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深化,必将使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教师要讲好“两个结合”,需在熟练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讲深讲透,既不流于抽象空洞,又不停留在常识性、现象性描述层面。“原理”课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二者的紧密联系:“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由路径,只有做好“两个结合”,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推向前进。
4.“两个确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确立”的重大论断:“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P26)“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得出的重大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要政治成果,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必然逻辑。
“两个确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思想精髓和时代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与发展。因此,就其理论内涵而言,“两个确立”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范畴。以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2023年版教材对第六章第一节第三目“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进行了改写,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进行全面概括,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上,概述了“两个确立”的提出、内涵及其决定性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吃透教材中新增论述的内涵和精神,另一方面在理解和把握上也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有限叙述”,[2]应结合中央的最新精神及学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特别是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杰出人物在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深入讲解“两个确立”的原理依据,筑牢“两个确立”的认识论根基。
5.“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P3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P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创新。
2023年版教材在第六章第二节第一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中以语录框的形式,突出体现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民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实现了这一重要论述与教材“人民当家作主”既有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个原理层面的重要概念,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内涵,与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政治参与息息相关。在教材的概念化表述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直接参与、具有直观感受的民主形式。教师可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以文字、历史影像、短视频等相互穿插、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法,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及成就。尤其是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包括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的典型个案,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新时代以来我国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从而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自觉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维护者、贡献者。
6.“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P21)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实践原则等进行全面阐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概念,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原理”内涵,是2023年版教材新增部分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三目“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中,以较大篇幅融入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一是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二是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社会广泛热议、舆论高度聚焦的话题,并且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同当代大学生的重大利益关切、成长成才需要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回应学生诉求,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讲深讲透。首要一条就是从原理层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P22)这个重大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部内容的金钥匙。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这些内容应当融入和体现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精髓要义的正确认识。教师还应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意义上,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当代实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因此,既要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意义上,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与发展,从而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论迷思,澄清错误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刻意歪曲和误导,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基本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P20)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023年版教材更加注重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为全面体现教材修订要求,2023年版教材新增内容着重阐述了6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P16)这是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原理”课教学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党的二十大的这一最新表述,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解答好“为什么”的问题。2023年版教材在导论第四目“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中引用了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P16)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的实践历程,并以这个实践历程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的真理性质和强大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和实践作出的有力回答。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答历史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在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之后,教材还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在导论第五目“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回答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问题。通过教师系统讲解和对知识内容的适度拓展,就能够为整门课程的讲授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2.为什么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论断,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使命任务和根本要求。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实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两个结合”之间的紧密结合与内在统一,因此,这一论断既构成了“原理”课的重要内容,又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2023年版教材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系统解答“为什么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问题。在导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部分,通过论述实践发展与党的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揭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的道理。并通过分析党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4](P13)在第二章第二节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内容中,以语录框的形式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表述,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3](P16)联系教材上下文,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要进一步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宏观性的问题。在实际授课中,教师需要在遵循教材基础上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可重点从两个方面深化对“为什么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回答:在世界观意义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方法论意义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推动实践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有力的思想武器。[9]
3.怎样理解文明及其多样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P64)这一创新性科学论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原理层面提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要求。
2023年版教材融入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增写了“文明及其多样性”一目。其中,在“文明及其演进”部分,通过对“文明”“文明发展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概念进行阐释,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文明的多样性”部分,以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论述为引领,重点回答了人类文明为什么具有多样性的问题,并以名词解释性框文为辅助,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的认识。对于这部分新增内容,教师在讲授中应依循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进行深入分析,要注重从世界观的意义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文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重点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4.怎样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论述文化建设,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6个方面,突出体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与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原理层面的创新性发展。
2023年版教材在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增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目,融入习近平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分析和论述文化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促进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此外,教材还首次把文化的作用纳入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体现了一种体例结构上的创新。党的二十大对于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教材建设和学术研究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也为教师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留出了比较大的空间。讲好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加强知识储备,在遵循教材基础上,充分融入和体现习近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新论述,例如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觉加强文化学习,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青年一代应有的贡献。
5.怎样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矛盾冲突
党的二十大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作出研判,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3](P60)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国要继续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依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矛盾冲突。
2023年版教材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纳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视野。第五章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进行了两处修订:一是增写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一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从4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进行概括和阐述,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及发展演变趋势。二是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一目调整为第三目“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这一调整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纳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野,充分体现习近平大历史观对于正确研判国际形势的指导作用,能够深化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归宿的思考与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要注重体现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指导意义,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标签化解读。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趋势。
6.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的问题,事关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判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0]这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等新论断、新表述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捍卫与发展,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和创新。
2023年版教材第六章第二节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部分以语录框的形式,融入了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民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论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原则的丰富与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目中,依据党的二十大关于“两个结合”的最新论述,增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着重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之间的契合点,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原则的丰富与创新。此外,第六章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以较大篇幅增写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容,分析了“两个革命”之间的关系,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意义上,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0]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习近平重要论述为引领,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讲授。尤其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创新的视角,着重体现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融会贯通性、继承发展性,帮助青年学生廓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迷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质疑进行有力的批驳与回击。
三、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不难看出,上述6个核心概念与6个基本问题,都是紧密围绕2023年版教材的修订要求来展开的。从教材的整体内容架构来看,这6个核心概念、6个基本问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密切关联、相互衔接、彼此呼应的有机整体,这是理解和把握2023年版教材新增内容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运用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既讲清楚每一个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又讲清楚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与辩证统一,把教材的修订要求具体落实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
第二,核心概念为回答基本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强大思想武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高度概念化的表达,系统把握教材的新增内容应从理解概念入手。本文梳理的6个概念,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将这6个概念称为“核心概念”。运用系统思维来分析这6个核心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贯穿其中的主题和主线,“两个确立”是总的落脚点。
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核心概念,2023年版教材的新增内容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具体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进与拓展、对创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原创性贡献,从整体上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深刻诠释了党的二十大“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3](P16)这一重大论断。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只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两个确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两个确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系统把握教材新增内容的核心概念,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确立”上来。
第三,回答基本问题彰显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与现实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理论的生命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此,教材的修订既注重阐释核心概念,又注重回答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基本问题。
教材新增内容中的6个基本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在理论层面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确立”“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具体化,从整体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表述之间的融会贯通。在实践层面上,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5]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6]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靳诺.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N].人民日报,2023-03-21(13).
[9]蒋红,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2).
[10]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