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应用优势、现实境遇与实践进路
吴国林 黎杰松
【摘要】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手段,也是智能思政发展的新趋势。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富实践样态、增强共情体验和赋能教学效果量化评价等应用优势,面临高成本制约、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宰制等现实境遇。为了纾困,可从遵循多方联合破解高成本难题、“三因”理念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技术祛魅增强学生价值观塑造效果等不同维度寻求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VR技术;应用优势;实践进路;技术祛魅
【作者简介】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物理学哲学、分析技术哲学、超验科学哲学、量子诠释学;黎杰松(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641)。
【原文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2023.8.109~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编号:19ZDA038);2020年度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技术诠释学研究”(编号:x2sxN2200060)。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沉浸式体验的数字虚拟环境塑造技术,因其身心沉浸性等特征而被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喜爱。随着VR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产业应用时代的到来,国外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空前的发展,VR技术在技能学习、情景模拟、沉浸式体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成果。国外学者运用实验分析VR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新事物的情况,结果表明沉浸式VR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1]。进一步研究发现,VR教育学习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影响力[2]。在成本和体验方面,随着VR技术产业化应用,VR技术正逐步成为价格低廉的教学工具,而且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3]。在国内,近些年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显著加快,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上的应用获得较好的成效。在课堂吸引力方面,VR技术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4]。而在教学对象满意度方面,VR思政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5]。总体上,国内外学者对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开放,在认知上也更加喜欢具有新奇、新颖、趣味的事物,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性[6]。“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思政课教学可以紧扣时代的步伐,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以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2019年7月,教育部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划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认定范围,这说明虚拟仿真思政课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规划的内容,将VR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已经成为大趋势,然而,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有何应用优势以及其面临何种现实境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进而更好地做到由“技”入“道”,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一、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应用优势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8]。随着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学可以“因势而新”主动融合VR技术,让其从传统的平面叙事方式升级为立体叙事方式,满足大学生对智慧课堂的需求。VR技术能够赋予思政课教学身心沉浸、自由交互等新特征,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促进思政课教学从教育手段、内容及评估等方面的变革。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展现出丰富实践样态、增强共情体验和教学效果量化评价等独特的技术和教育应用优势,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实践样态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思政课教学需要重视实践,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一般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文字共同完成,缺乏实践性,铸魂育人效果不显著。近些年一些大学组织学生前往展览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但因为经费紧张、安全隐患等问题,未能让该实践活动形成常态。随着VR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虚拟实践样态不断丰富让思政课教学实践性不足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可以熏陶情怀,给学生更多思想上的洗礼,但时空无法扭转,人不能置身历史之中。VR技术却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虚拟空间进行还原,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突破时空的实践新场域。VR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时空穿越”的崭新体验[10]。VR技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模仿出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系统,并能够成功“欺骗”人的大脑,让人“相信”其身处某历史事件之中。VR技术可以在虚拟空间较为自由地模拟出各种场景,包括历史场景和其他异地场景,如此能够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场域。此外,课程设计者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差异,选择最合适的历史事件将教学要求、讨论和理论分析等内容也融入虚拟空间,再以此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会获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并感同身受,使书本文字变得更加鲜活,学生的认识和体会更加深刻,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11]。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丰富教学的实践样态,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做到“知行合一”,这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更能熏陶学生爱国情怀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增强共情体验,塑造学生价值观
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应用优势之一就是发挥VR技术的身心沉浸性和交互性,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增强学生的共情体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部分是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教师一般借助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随着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APP、公众号及网站等新形式也不断涌出,然而它们的叙事方式偏向于扁平化。虚拟仿真教学则可将传统思政教学的平面叙事方式升级为立体叙事方式,并且在相应的虚拟空间中使学生“不会产生任何虚假感,而是获得犹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12]。这种立体叙事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吸引力更强。VR技术让人的感官系统受到刺激后所获得对时空结构及其中内容的把握,只与刺激发生界面的物理事件及随后的信号处理过程直接相关,而与刺激界面之外的任何东西不直接相关,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虚拟教育场景中[13]。在虚拟教学场景中,学生的感知系统被“遮蔽”,虚拟主体的强烈真实感让现实主体获得真实的“在场感”,并赋予现实主体更多的“交互性”。虚拟仿真系统可利用传感器等设备捕捉学生不同动作、表情、心跳等反应,进而及时对教学场景作出相应调整,让学生可以与场景进行“自由交互”。正是这“交互性”与“在场感”让学生在参与虚拟实践时毫无违和感,身心沉浸其中,容易引发共情。此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从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获得不同的体验。如在长征仿真思政课教学中,同样的过草地场景,老红军和小红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和获得心理感受是存在差异的,这些角色交换和与人机交互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代入感在无形中被放大。学生们会为场景内容所震撼,再通过虚拟空间内人物进行引导,虚实情绪会受到感染,内心会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可其中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三)融合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效果量化评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课教学也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铸魂活动。知识型或是技能型教学活动一般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试卷或模拟测试进行量化评价,一般的思政课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一份试卷进行反映,但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则是具备较强的价值属性,更加重视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和价值观塑造。思政课教学最终任务是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化,但是难以量化,因此让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量化成为一大难题。精确化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与否的科学依据,智能思政的出现为解决评估难问题提供新思路[11]。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估主观化的问题,可以构建“教学—数据—评价”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三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构和精准数据化。VR嵌入思政教学除了以VR技术为主以外,还可以逐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在教师利用VR技术开展仿真教学过程中,VR仿真综合平台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再在强大智能算法加持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较为精确的数字画像。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升级传统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逐步从知识掌握测试和教学满意测评等转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的数据评估。在VR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可以建立“一课一档”和“一生一档”数据统计库,对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进行智能记录。为此,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全景式监测,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可以量化的数据,并且实现数据可视化,为教学活动量化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如在VR仿真实验室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既可以通过感应器捕捉学生的生物行为,进而透视学生的思想波动,也可以通过跟踪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出学生行为变化。数据中心通过算法分析、多模态分析、云计算等及时掌握思政课教学活动变化,并且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刻画出学生价值观画像,以学生价值观画像成长情况为中心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也通过学生的数字画像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教学—数据—评价”动态教学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因此,将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再利用智能技术分析,量化思政教学活动,最终有利于增强思政教学活动评价的科学性。
二、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境遇
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逐步展现其优势,这一新教学模式较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也已成为学者们着重讨论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向,但是VR技术运用于思政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境遇还不乐观,其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高成本制约虚拟仿真教学的应用及推广
VR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所需投入资金量大,普通大学难以承受,这让虚拟仿真教学的应用及推广遭遇瓶颈。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成本主要来源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两个方面。其一,初期建设成本高成为阻碍思政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桎梏。一个小型VR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成本高达上千万元,规模较大的VR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更是让普通大学难以承受,建设成本高成为推广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主要阻力。此外,虽然部分大学建设有仿真模拟实验室,但拥有思政教学模块的大学所占比例并不高,且该模块的运用、维护、升级等方面与其他理工科模块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虽然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划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范围后,该情况有所好转,较多的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增加了思政课教学模块,但该模块获得的资金投入还是远远低于其他模块,滞后的相关投入也将会影响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其二,运行成本较高,严重制约后续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维护属于较为专业的工作,一般高校VR仿真实验室的维护服务较多由专业公司提供。VR仿真实验室保修期的使用成本一般较低,但非保修期的维护成本则偏高,这也是普通大学面临的难题。其三,虚拟系统更新乏力,VR思政课教学赋能“大思政课”实践受阻。“‘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5]VR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丰富的思政课实践场景有效地拓宽“大思政课”实践场域。思政课虚拟实践的多样化是实现虚拟与现实双向赋能的关键,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现实素材都是思政课虚拟实践的方向,然而,这些与时俱进的题材需要不断吸纳入VR思政课教学场景,相应的系统也需要不断升级更新,每一次升级都需要对场景、角色、目标等进行重置,其中所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容小觑。思政课教学场景的开发和升级的费用都成为制约VR思政课教学赋能“大思政课”实践的因素。
(二)思政课教师运用技术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6]。任何一种新教学方式的出现都会对原有教育系统产生一定挑战,而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其综合能力将会影响思政课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运用技术的综合能力成为VR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然而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1.VR技术应用遭受价值认知的质疑,综合能力提升缺乏动力
每一种新技术出现之初,总会出现较多使用者认知不足的现象,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也是如此。在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价值认知偏差。一是全然接受,一些思政课教师对VR技术产生了“信仰式的迷恋”,全然接受VR技术,过度的技术崇拜会影响他们的判断能力。技术迷恋者容易为技术所左右,他们会仅依靠VR技术提供的数据而给学生打上数据标签,从而影响对学生的正确判断。虽然VR仿真系统依据学生的数据能够刻画出学生的数字画像,但若是对学生的有关数据收集不全面或者分析不当,这些数据画像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误判。同时,如果思政课教师对VR技术的数据分析产生过度的路径依赖,那么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较大的感性思维和经验直观容易被淡化,这些最终都会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完成。二是一味否定,一些思政课教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秉持较深的怀疑态度。这些思政课教师认为VR技术只是一个简单教学工具,对VR技术怀有较强的轻视心理,从而让他们对新技术缺乏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最终让新技术的铸魂育人优势难以凸显。此外,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需要较强的数字素质,一些教师因为技术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不愿主动接受VR技术。这些价值认知的质疑和排斥心理将会成为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能力的阻力,影响VR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
2.一些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不高,综合能力提升受到限制
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是指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调控、批判新媒介的能力[17]。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在为时代所影响,教师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提高媒介素养,以提升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除了要求思政课教师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媒介素养,然而,较多思政课教师为文科专业背景,对VR等数字技术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缺乏技术的敏感性,操作VR系统不熟练,难以开展VR教学或是不能较好地发挥VR教学的优势。媒介素养是思政课教师驾驭虚拟仿真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媒介素养不高,将妨碍虚拟仿真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合作意识,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
虽然虚拟仿真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其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没有改变,同样需要教师、学生和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铸魂育人”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通过自身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情感共鸣等影响学生。虚拟仿真体验虽有其独特之处,但可能出现人性互动交流不足的情况,不能多次灵活地回答学生的问题,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互动与授课。VR体验教学的程序是设置好的,虽然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但与充满多种可能的现实教学相比,还是存在一定不足。因此,从师生合作的角度看,虚拟仿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驾驭的能力要求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然而一些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此问题,缺少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情感上高度认同、理论积累不足、在行动上没有产生改变的现象。此外,造成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优势难以凸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技术暗箱”,即教师掌握思政课教学理念及要求,但却不能较好地参与VR仿真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分析工作,而信息技术工作者懂得数据技术,但不懂得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及要求。特别是在开展VR思政课教学之时,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学会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较少教师能够掌握数据分析此项能力。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技术暗箱”,这也让教师综合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不足,将制约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进程。
(三)技术宰制可能导致价值观造成效果弱化
马克思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强调:“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8]在将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因为VR技术的身心沉浸性、现实超越性等特性可能沉溺于虚拟实践中,进而面临被技术宰制的风险。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较为新鲜,学生对虚拟仿真思政课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而对于教师而言,要驾驭新的授课模式也是一种挑战。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掌握课堂的主动权,然而在VR技术介入后,情况可能发生改变。VR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性可能并不在于教师或学生,而是让渡于虚拟仿真系统,虚拟仿真系统似乎成为课程的掌控者。虚拟仿真系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把各类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学生会为这种“亲身参与”所吸引,全身心投入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场景中,无形中为虚拟仿真系统所“宰制”。此外,一些教师也因为对虚拟现实技术不甚了解,可能为虚拟现实技术所宰制,容易造成虚拟仿真系统的“反客为主”的现象。思政课的一个要求是内容胜于形式,课程主要目的是传递正能量,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虚拟仿真系统若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实际主导者,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将难以发挥,这会严重影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虚拟仿真教学难以达到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与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初衷相悖。
三、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虚拟仿真教学作为智能思政与虚拟现实技术时代融合的新形态,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高校要运用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可从“外在的资金投入、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到内在的技术祛魅”不同维度展开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强化技术创新,多方联合破解高成本难题
1.强化创新,降低成本
一般而言,一种新技术的成本往往会随着市场竞争与科技创新而逐渐降低。VR技术诞生于国外,国内使用该技术通常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但近些年中国企业已在VR技术创新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独立开发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VR技术设备及配置相应系统。此外,自从2015年教育部要求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后,较多高校开始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游戏、消防、医疗等行业的不断应用,“VR+”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VR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成熟,其成本会降低直至更适应VR技术应嵌入思政课教学发展的需求,而这个重要时机已经来临。
2.产教结合,跨界合作
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企业拥有较好的生产和市场开发能力。二者可以实现产教结合、跨界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收集有关数据,进一步对仿真系统进行深入开发,甚至二者可以成立合作机构,实行校企跨界合作,共同开发,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平台培养大学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对虚拟仿真技术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仿真实验室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虚拟仿真系统的维护服务和系统升级,从而以低成本解决非保修期维护和升级费用高的难题。
3.搭建“互联网+VR思政论课”综合平台,善用“大思政课”实践铸魂育人
5G网络技术造就了更高的网络速度与更大的网络存储空间,并促进资源更高效的共享。互联网共享平台让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各行业领域的速度不断加快,“VR技术+”与“互联网+”展现出“联姻”的新趋势,这种“联姻”让虚拟思政成为可能。虚拟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从“现实态”延展到“虚拟态”,从而在网络云端构建出高度智能化的仿真实践场[19]。“云端仿真实践场”的出现为解决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成本高的问题和拓宽“大思政课”实践场域提供全新的视角,国家可以探索搭建“互联网+VR思政论课”综合平台。一方面立足“大思政课”实践要求,统筹全国高校资源。“大思政课”实践场域的拓宽需要较为丰富多彩的虚拟实践场景,然而仅靠大学自身创建的难度较大。为此,可以建立全国范围的虚拟实践场景资源平台,每个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和自身优势开发出“大思政课”虚拟实践场景,并将这些虚拟实践场景案例纳入资源平台。整合后的虚拟实践场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一些开发能力比较弱的高校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该资源库获得有关资源。同时,因为5G网络及VR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网络资源的存取速度快速提升,较多大学可以通过接入网站的方式分享资源,普通的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只需要拥有一些普通的接收设备,便可以开展“VR+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综合平台还可以开发“VR+思政课”手机客户端,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和简单的VR眼镜直接访问手机客户端。因此,通过搭建全国“VR+思政课”综合平台,可以优化分享流程,减少共享障碍,进一步降低“VR+思政课”的成本,更有利于全面推广“VR+思政课”新教学模式。
(二)遵循“三因”理念,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师“因事、因时、因势”的锐意进取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在不断改变,当下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流,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对各种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依赖性,虚拟仿真思政课较受学生们的喜爱,所以高校教师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迎接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变革。
1.因事而化,主动迎接新变化
思政课教学是关于人思想的工作,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大学生主体特性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会给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理念及方式带来巨大挑战。“00后”大学生比较喜欢追求新颖的事物,虚拟实践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学习与生活方式,“VR+思政课”符合“00后”学生特征的授课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因事而化,积极化解新挑战。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消除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认知质疑,避免对VR技术的全然肯定或是否定的极端态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避免对VR技术仿真模拟和数据画像的迷信,主动摸索新技术和经验直观的新融合,通过教学的价值理性驾驭技术的工具理性,理性地看待VR技术;另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技术敏感性,深刻体会到新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主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思政课教学革命性变化。此外,针对一些教师对新技术产生的技术恐慌和抵触心理,可以主动调整心态,消除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排斥心理,及时补充相应知识,提升操作水平,以身作则地贯彻终身学习理念。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将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各自优势,主动化解新挑战。
2.因时而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
思政课是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的灵魂塑造课程,思政课教师理应对新信息时代改革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目前,一些思政课教师对虚拟现实技术认识不足,无法适应虚拟仿真教学发展需求,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因时而进,提高素养: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介认知水平,主动学习包括VR技术的新媒介技术,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对新媒介浓厚的兴趣,追求新知识,主动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使用新媒体的技巧。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一些思政课教师并不能熟练运用,特别是涉及VR技术嵌入思政课方面的技术,各大学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参加培训班交流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经验。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使用虚拟仿真系统开展思政课的水平,还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前往某些运用虚拟仿真系统较为成熟的大学进行教学观摩学习。通过以上方式,思政课教师可以做到因时而进,努力达到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因势而新,强化合作,提升授课效果
针对“VR+思政课”中学生出现情感上高度认同、理论积累不够、无法实现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情况[21]。在使用VR技术开展高校思政课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与学生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课前,教师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虚拟仿真课程的学习;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分享个人的日常行为及有关思考,从而让学生从情感共鸣过渡到理性反思,最终实现“情感上认同,价值认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此外,为了增强虚拟仿真系统的合理性,还需要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只懂思想政治理论,而信息技术工作者只懂技术”的“技术暗箱”,在系统的设计与运行阶段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信息技术工作者深度合作。如此,二者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VR技术的认知与运用,提高授课效果,还可以提升虚拟仿真系统设计水平,形成共赢局面。
(三)立足技术祛魅,增强学生价值观塑造效果
在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者只有处理好虚拟与现实、工具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才能做到技术祛魅,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政课教学核心问题。
1.在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中,立足技术祛魅,正确处理工具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而实现“内容为王,价值优先”导向
在利用VR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体验,完全把课堂交给虚拟仿真系统,让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系统运作,人成为系统异化宰制的“物”,丧失主体性。为了避免此情况,教师应做到“消除对技术盲目膜拜,认清技术本身只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工具”[22]。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了解VR技术,掌握其原理,能够为学生分析VR教学的运行机理,从而实现VR技术的祛魅。只有祛魅后的VR技术才能为人所掌控,并发挥其助力学生铸魂的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的把控,把虚拟仿真系统当作一种工具,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虚拟仿真教学背后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同。虚拟思政课教学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努力做到“给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武装和智慧历练,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3]。虚拟思政课确实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趣味性,增加更多的代入感,但教师还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仿真模拟实践背后的铸魂育人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讲授引领,学生的实践就有可能沦为走形式、看热闹,实地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24]。虚拟仿真教学也是如此,在学生体验虚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理论输出,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2.虚实结合,提高价值认同
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围绕“现实的人”进行设计,所设置的背景及教材尽量真实,避免过度虚构,出现不利于塑造学生价值观的现象。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选择适合的教材,把适合的历史事件植入虚拟空间,提升其可塑性,激发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植入历史事件时,需要一定的价值导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现实与虚拟的张力中,呈现出某种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就是超越个人主义,逐渐朝着集体主义的人类共同体方向演进[25]。在保持虚实张力的同时,还需要尽量结合真实的实践,方可获得更好效果。思政课教学可以安排学生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体验长征或扶贫过程的艰辛,再前往大学所在城市的红色教育基地或脱贫村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此能够避免大学异地开展现场教学的高成本难题。这也能让青年学生在虚与实、过去与现在、知与行之间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虚拟实践中,还需要注重“虚实结合”,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教学中拥有真实感和获得感,产生共情,涵养情怀,提高价值认同。
总之,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是智能思政的一种新形态,对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蕴及现实境遇进行考究,寻找“由外及内”的实践进路,从而实现从“术”入“道”,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融合,为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参考文献:
[1]Hodgson, P.. Lee, V. W. Y., Chan, J. C. S.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WR)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M]. Augmented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 Springer, Cham, 2019: 161-173.
[2]Alhalabi, Wadee. S. Virtual reality systems enhance students' achievement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6(35): 919-925.
[3]Brown, A., Green, T. Virtual Reality: Low- cost Too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Classroom[J]. TechTrends, 2016(5): 517-519.
[4]张清扬.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传媒,2022(7):79-81.
[5]志刚,李晓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22(2):115-120.
[6]高凯,杨恩泽.区块链赋能: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破除与创新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118-121.
[7][2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0]温旭.VR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88-93.
[11]徐礼平,李林英.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意义、局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7(9):62-65.
[12]张明仓.虚拟实践论[M].昆明.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41.
[13]屠毅力,等.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J].探索与争鸣,2022(4):65-94,178.
[14]斯琴格日乐,刘建华.智能思政有效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样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3(1):86-91.
[15]“‘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17]徐礼平.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谫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38-39.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
[19]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83-88.
[21]吴东姣,曹镇玺,孙志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空间拓展创新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8-164.
[22]黎杰松,吴国林.重新审视虚拟世界主体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12(6).
[23]李仙娥.“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06-110.
[24]王炳林,刘奎.关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8):100-106.
[25]刘新刚,裴振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考察——以马克思现实人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9):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