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吕丹红 祖金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厚重历史,凝结着党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彰显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担负起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使命责任,深刻理解“为何要讲”“要讲什么”“如何讲好”的问题,阐释意义、确定议题、找对方法,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中国式现代化;四个自信
【作者简介】吕丹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祖金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3.9.104~1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思政课专项重大攻关项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Z04)、南开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KSZJYKT2021-008)阶段成果。
习近平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386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的使命任务,并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素材。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围绕“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等习近平给予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指导,探索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自信从容地向当代青年学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中。
一、为何要讲: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意义重大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高校思政课生动的素材。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一)育人所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背后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繁荣的来之不易,而且凝结着百年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题材,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尤其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来源、特色等问题讲清楚,把中国式现代化和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封闭僵化的传统现代化以及丧失独立性的依附性现代化的区别讲明白,把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为什么好”的问题讲透彻,主动回应青年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增强他们担当历史重任的使命感。例如,在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的问题时,可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故事呈现出来,让青年一代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背后的执政规律,引导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实质上,高校思政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二)教学所需: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校思政课深入提炼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世界意义以及相关的人物、事件、文献、会议、讲话等各种知识。高校思政课在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教学载体,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权威科学的理论阐述、充分客观的史实支撑和立体生动的现实素材,从而有效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感染力和亲和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政课教师如果只会干巴巴的“叙述”、慢悠悠的“说教”、冷冰冰的“灌输”,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敬而远之。习近平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讲故事是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效策略,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疑虑,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恰如其分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三)现实所求: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优越、文化先进的现代化,充分彰显出以历史自信为深厚底蕴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正确性(道路自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自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魅力(文化自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让青年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路”的关键性问题(道路)、“向何处走”的方向性问题(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有更加深切的体悟,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推动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主动续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章。
二、要讲什么: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议题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关键是要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要讲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思政课教师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
(一)讲清楚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4]这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政课在讲述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时,需要重点阐释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发展和历史成功。亨廷顿曾提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5]341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曾有多种不同的政治力量接连而起,试图担负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结果却是“百年的变革始终在抄袭外国与回归传统之间摇摆,时断时续,杂乱无章,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6]269。究其原因在于,外在阻力(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勾结联合)异常强大,内在能力(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又十分微弱。毛泽东曾指出,中国资产阶级“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7]514,所以我们要建设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大党。终于,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项。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凭借着一定的思想和组织条件,中国共产党正式出场,从此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强大的前进定力以及合乎规律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其顺利推进、有效展开、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向和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发达国家那种物本主义发展逻辑、少数人享受成果、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代化,而是遵循人民至上发展逻辑、全体人民共享成果、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的现代化。作为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其“初心”和“使命”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正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那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8]34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政策落实等方面,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在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通过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的杰出成就。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致力于维护、实现和发展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态度是坚决的,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指向及其在民族复兴语境中的逻辑定位。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平的发展环境、完善的制度保证以及主动的精神力量。从物质基础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实现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从社会条件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不走牺牲他国民族利益的殖民扩张道路,坚持走寻求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内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原则,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其发展阻力。从制度基础的维度看,在现代化过程中,“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2]9,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更加成熟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从精神力量的维度看,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不断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进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提升其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
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性发展。其一,在战略目标层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9]81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莫不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现实目标是统一的。多个阶段性目标(“四个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助力长远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达成,由此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阶梯式的发展过程。其二,在精神动力层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继续前行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将极大地“提振人民的精气神”[10],增强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念和信心,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撑。其三,在民族特色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治国观、“以和为贵”的民族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从而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其四,在实践价值层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是从实践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功的体现。事实胜于雄辩,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世界各国将更加认可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走向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而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和实践智慧。
(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阶段式”发展和“进行式”要求的内在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4],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既要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重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继续推进和拓展。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跳出内嵌着别国特定价值立场的叙事结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先进的政治制度、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物质裕足、精神饱满的新局面,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例如,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教育、就业、分配、社保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等等,这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阶段式”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由此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伟大胜利。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需要很长的奋斗历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能仅从“阶段式”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尽管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有了制度、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撑,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旧艰巨、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巩固、共同富裕道路还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愿景尚未实现等。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视为一种“进行式”要求,保持“进行时”的冲劲,坚持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原则,将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继续向前推进和落实。
三、如何讲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注重方法
习近平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1]212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汁原味讲:用雄辩事实陈述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原汁原味”是讲好故事的基本要求。故事本身倘若存在弄虚作假、凭空杜撰之嫌,只会让学生满腹疑团,产生背道而驰的教学效果。用雄辩事实陈述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尤其是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上,不能扭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事实,要结合文本、结合事实和史实陈述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首先,注重事实和史实考察,掌握一手资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思考、探索的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这些原始资料和历史文献是我们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文本依据,也是厘清其发展脉络、逻辑体系的重要参考。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查阅搜集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相关的历史资料,考究相关的经典案例和解读评价,以此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教学素材。
其次,循迹故事源流,反映故事原貌。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经验”,因而不是“敲锣打鼓”开创出来的。例如,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建设就曾陷入盲目效仿苏联和“急躁冒进”的困境。这些经验教训是不可避免的、也无须刻意回避。高校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既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在,也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与未来;既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汲取的深刻教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来之不易和必然大势。
最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师最好的品质是信仰坚定,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尤其是“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384例如,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澄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现代化在中国”命题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错误论调,科学辨析中国式现代化“复制论”“西方恩赐论”等话语陷阱,从而彻底廓清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异化现代化、僵化现代化更不是依附现代化等原则性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防止学生跌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二)联系实际讲:用生动形象诠释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将抽象的理论以形象、直观、鲜活的方式予以呈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真实发生的案例故事,认真研究故事的细节特征,还原故事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情景交融的场景细节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魅力。
首先,坚持案例与理论的有机融合。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回答好这些基本问题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理思维挖掘具体案例,从学理层面解答案例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讲清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例如,在讲述物质层面的变化时,可以通过视频形式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吃、喝、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来,尤其是将偏远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医疗住房的变化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再以案例为基础解答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背后的哲理与逻辑,让思政课成为有理论意义的“故事课”。
其次,立足故事细节的深度描写。微小的细节最容易触动学生感性认识萌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不能集中于宏大叙事宣传教育,要善于发挥细节表达的吸引力,注重对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所涉及的局部特征、细微事实等相关细节的刻画,通过微观细节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震撼心灵的力量。例如,在讲述中国致力于修建匈塞铁路的故事时,就可以突出中国即使遭遇新冠疫情影响还是通过短短几年就完成塞尔维亚段内铁路建设的具体细节,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最后,重视故事背景的阐释分析。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基本背景和历史过程为前提。例如,毛泽东提出“努力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背景是什么?邓小平为何要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等现代化概念?习近平为何又进一步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对不同时期现代化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着重描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从而达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三)情理交融讲:用真挚情感演绎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的“漫灌”,更不是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要通过情理交融的讲述,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和心灵启迪。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在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现场领悟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用真挚情感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出情感温度,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触动心灵的课程。
首先,利用媒体技术,展示故事场景,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情理交融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不仅需要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心信仰、对思政课真心热爱、对学生真心爱护,而且需要教师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和故事主题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积极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情境,搭建跨越时空的情感互动机制,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从而让学生通过动态图像真实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和参与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辉煌历程。
其次,结合实地走访,了解故事历史,开展现场领悟式教学。现场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而且能够在调动情绪的过程中直观地传达信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主题展览、大型重工业发展为代表的典型企业等为依托,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辛历程。例如,首都钢铁公司发展和转型的跌宕起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不断科学的转变历程。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具体选择本省的典型企业,带领学生重温真实的历史场域,在实地参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引领学生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最后,优化教学设计,探讨故事目的,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基本特征设置分组,并引导各组学生依次讲述反映中国国情的故事、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全面协调发展的故事、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和平发展的故事,并就每一个故事展开讨论,在讨论和互动中帮助学生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
(四)通宏洞微讲:用深刻道理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讲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学生有启发、教学更有效而讲故事。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1]213,以理论的逻辑提炼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主张,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
首先,故事选材上要观照受众,小处着手。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所思所想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尤其要在故事选材上下功夫。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内容广泛,既包括从全局与整体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大图景、大成就、大历史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解读的宏观故事,又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小细节、小人物、小案例等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宏观故事往往不如贴近烟火气的日常动人。因此,故事选材上要观照受众,小处着手。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可以选取中国高铁、乡村振兴等烟火气里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听出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故事讲述中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听出“答案”和“启发”。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先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同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思考,再通过讲述近代历史进程中追求“自强”的早期现代化为什么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命运的故事,讲述英国和法国为什么能够比德国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故事,讲述拉美各国在经历经济社会短暂发展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环境恶化和治理失效等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故事从现代化的起步条件、道路选择、核心驱动等方面思考和讨论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再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从而循循善诱把故事背后的道理讲透彻,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故事讲述后要提炼观点,激活反思。高校思政课要通过深刻道理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不仅需要在故事讲述前引导学生“入道”,更要在故事讲述后总结反思“悟道”。仍然以“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问题为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考—答疑解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之后,还要善于通过总结结论、提炼观点、激活反思等方式进一步将问题概括升华。例如,教师要在讲清“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能够继续引导学生反思“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除了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还要遵循什么”的问题,由此向学生强调“牢牢植根于本国国情和实际”的重要性,从而提炼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1]的观点。通过以点带面式教学方法概括出的观点对引导学生“悟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思政课教学,更要注重与时俱进,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教学全过程。把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讲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讲透,把中国式现代化是“阶段式”发展和“进行式”要求的内在统一讲清,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原汁原味讲、联系实际讲、情理交融讲、通宏洞微讲,从而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深、讲透、讲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0]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鲜明特征及重要意义——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J].党的文献,2022,(2).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