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以话剧《马兰花开》创排为载体构建学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
清华大学团委
【作者简介】清华大学团委,执笔人:王睿、陈志昊、刘宇尘、于鸿飞。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4.4.8~10
一、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清华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创排了话剧《马兰花开》,立体化重现了“两弹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学成归国、隐姓埋名、勇攀高峰、鞠躬尽瘁的波澜一生。2013年4月首演至今,《马兰花开》共举办了99场公演,覆盖观众近14万人次,历经十年锻造了一堂面向剧组成员的思政实践课、面向校内师生的思政必修课、面向社会公众的思政公开课,开创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因事而化,打造面向剧组学生的思政实践课
《马兰花开》全体演职人员均为在校学生,十年来先后有800名学生加入剧组,在实践中成长锻炼、砥砺初心。
在创编实践中,主创师生拜访邓稼先妻子许鹿希、挚友杨振宁和上百位同事,参阅文字和影视资料80余部,增删剧本20余版,力求再现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在排演实践中,首轮连续排练57天,每轮复排都有半数以上人员更新,平均复排时长超过240小时。这些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本着与邓稼先精神相匹配的信念,硬是把剧目演出了专业水准。
在采风实践中,剧组学生实地走访邓稼先学习工作过的青海221基地、新疆马兰基地、四川绵阳九院、北京九所等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重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在党建实践中,学校成立马兰花开党支部,完成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支部建在剧组上”有力保障了经色精神不褪色、红色故事传承不断线。
(二)因时而进,打造面向校内师生的思政必修课
当代中国青年是思想进步、自信自强、多样成长、视野开阔的一代。清华大学将《马兰花开》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切实提升思想引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迎新季和校庆季组织演出共计45场,累计覆盖师生7万余人次,观看《马兰花开》成为全体新生的“必修课”,也是全体师生感悟清华精神的窗口。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主题教育等契机举办专场演出共计20场,累计覆盖师生2万人次,营造踔厉奋发的校园氛围。
(三)因势而新,打造面向社会公众的思政公开课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清华大学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高校优质思政资源育人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青春力量。
把剧目送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赴青海、新疆、湖北、上海、陕西、四川、山西、吉林、浙江、北京、重庆、江苏、湖南、香港、澳门等15个省级行政区巡演34场,覆盖学生、科技工作者、部队官兵、社会公众等4万余人次。
创新传播方式形成“马兰花开”文化现象。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全剧上线科学家精神“云端剧院”,片段在“学习强国”APP、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出版《花开锦绣,万里流芳》文集,制作专题展览,发布首演50场和首演十周年专题片。
三、实施效果
(一)构建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
清华大学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以话剧《马兰花开》创作排演为载体,形成剧组、党支部、美育课程“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打造了面向剧组学生、在校师生、社会公众三类群体的思政实践课、必修课、公开课,成功构建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
一是将思政内核与文艺载体相结合,汲取大学文化、校友事迹养分,锻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话剧精品。剧目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批支持剧目,获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二是将教育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以“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实现了思想引领的润物无声。剧组创造出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花开精神”——18位景片演员在演出全程只能在幕后默默推动景片,他们的经历恰恰是践行邓稼先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剧目深受师生喜爱,剧组两次获评学生年度人物集体,入选清华年度十大新闻。
三是将校内教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展演,充分发挥高校优质思政资源对全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爱国报国精神共识。创排工作获评清华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首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新时代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
(二)画出新时代爱国主义同心圆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观看首演后表示,《马兰花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发展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有效载体”。每轮校内演出,关于理想和家国的话题总会叩响清华学子的心门。有学生写下感言:“老邓,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中国,更是一个值得奉献的国家!”每次校外巡演,都会在观众中激发热烈反响。有中学生观演后坚决报考清华大学,考入清华后头一件事就是加入剧组,演绎科学报国的故事。
2023年国庆期间,剧组首次赴港澳巡演,被香港特首李家超誉为“一节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等媒体累计报道70余次,《濠江日报》评价:“因为‘花开’的故事,爱国奉献的精神正在一代代祖国儿女的接力中传承。”香港中联办专程来函建议排练粤语版,让更多港澳青年接受可触可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育一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马兰花开》的带动下,清华大学新生踊跃提交入党申请书,提交比例高达59.5 %。6500余人次师生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专项。越来越多清华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剧中小高饰演者、化学系博士毕业生吴昊主动选择去山区基层奉献青春。近年来,清华国防军工就业人数年均增速16%,工物系博士毕业生孙启明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表示,自己正是通过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坚定了献身祖国核事业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清华大学将牢记嘱托、乘势而上,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思政“金课”,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2024年 第四期

2024年 第四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养课: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必须练就的功夫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打造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党支部共建搭平台携手上好“大思政课”
以话剧《马兰花开》创排为载体构建学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
打造一站式“智慧思政”学工平台提升数字赋能育人实效
大中小学一体化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研一体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内涵嬗变、现实挑战与重构路径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向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问题”的意义、类型与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在逻辑探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大思政课”的价值对接及机制构建
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的困境与突破
“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旨趣、层级延展与效果期待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把道理“讲活”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根本、强实践、求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成就、重要经验和创新向度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方法论传承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核、主要特征与价值意蕴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