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经师”和“人师”,不断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其次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求树立高质量发展教学理念,逐步建构高质量发展教学体系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最后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科研水平,重点要加强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和经典著作理论研读,在教学体系的转化研究中理直气壮开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习近平
【作者简介】肖贵清,男,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3~19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005)。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基性课程。当前,党带领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新形势下,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然任务,也是造就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业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经师”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真理的彻底的理论。能否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学生,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也是其成长为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经师”的基本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4]。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只有真正种在心中,才能够化作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灵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高度认同的态度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领域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典型示范,才有底气站上讲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4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理,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家型教师队伍作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大学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还要有因时而进的创新思维和宽广开阔的发展视野。为此,要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理论成果的话语传播和宣传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还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将中国的发展前途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积极的国际意识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并肩负起自身承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人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育才的根本在于立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教师的素质素养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教师而言,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学生心中的“大先生”。《资治通鉴》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即培育立德树人之师,好的师德师风是“人师”的第一标准。首先,“人师”心中要保持家国情怀,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和社会,以深厚的情怀付诸于教育事业。其次,“人师”要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课上课下言行一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仅在课堂上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而且在生活当中能够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再次,“人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言行感召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2同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授课对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学生,还是整个学校的学生,自身如果没有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无法将思政课的种子播到全体学生之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受众群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扎下身子讲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2]5。既要认真做好“授业”“解惑”的基本工作,还要积极承担起“传道”“立德”的责任使命。
(三)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通过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多种途径和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思政课教学骨干。2020年1月,教育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专门从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的逐步完善,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
以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题主线,需要以更高质量的标准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其保障体系。一是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以人才缺口为导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育才功能,统筹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满足人才缺口的高水平、专业性人才队伍。二是创新思政课教师激励与引领机制,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建立科学的思政课教师奖励激励机制,吸引不同岗位的、优秀的教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名师等相关人才的示范领军作用,搭建老、中、青分布合理的人才教学梯队,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一体化过程,任一环节把关不严,都会功亏一篑。在思政课教师的选聘环节,要把好“入口关”;在思政课教师的施教环节,要把好“过程关”;在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成长环节,要把好“发展观”,既要支持思政课教师在个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发展,也要以明确的考评体制机制,做好规制与引导工作。
二、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做好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
(一)树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7]其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6]2。作为一门“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决定着该课程能否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生产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首要和根本的理念原则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述四个服务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解决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理念: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和真理的强大力量说服学生;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调以思政课科学的知识性支撑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要兼顾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要在落实好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发挥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强调协调运用灌输式和启发式教育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只有在上述教学理念上达成了共识,才能够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的“组合拳”。
(二)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学体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教学任务的目标导向。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学体系,首先要解决好教材问题,即建设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既蕴含着教材建设的一般规律,又需要反映该学科的特殊性规范。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着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衔接好教材体系在理论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中的衔接作用,进一步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在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上下大功夫和硬功夫,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教材工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想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的教学目标,还需下更大力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三个着力点。把道理讲深,就是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背后的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出来,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出来,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出来。把道理讲透,就是要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深入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本道理,还要讲透其学理和哲理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讲透思政课。把道理讲活,就是要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活起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想要把道理讲活,就必然要在教学形式上下足功夫。在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不仅要讲好学校课堂上的思政课,还要同社会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讲好“大思政课”,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提出开门办思政课,构建高质量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共同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大同心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的内在要求。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国家、省(区、市)、高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继续探索实施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为思政课教师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供保障。除思政课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高校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科学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同时,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等建设工作,实现从思政课程“单点突破”到课程思政“星火燎原”的转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大思政课”的领导权。为进一步凝聚起各级党组织协同推进“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6]24学校领导要在“大思政课”的谋篇布局上下足功夫,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带头走进思政课课堂,带头讲好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在政治引领、组织保障、思想共识、价值认同等方面提供支持。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要统筹好各方面各领域的“大思政课”资源,积极整合和优化思政课教学的社会资源,将思政课讲堂搬到社会大讲堂上,促进不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能。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科研水平
高校思政课既是一门以理论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也是一项肩负理论阐释与理论宣传的研究性工程。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越深入,阐释才能越透彻。因此,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科研水平,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指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伟大变革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以阐释和宣讲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须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持同中国实际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9]实践没有停滞,理论创新便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也要跟进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科学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科学理论的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0]。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深度互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持续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决方案,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理论热点问题的研究阐释,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项重大时代课题,是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一条主线,也是思政课教师关切的理论热点议题。思政课教师要全面把握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联系及其主要内容,以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回答好“四个之问”。
(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研读
自觉并善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探索真理、笃行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1]同样,对于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双重身份标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思想教育能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研读,即研读的目的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完整准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1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只有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才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与意蕴。其次要培养踏实的学风,切勿浮躁冒进。同时,在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活学活用,与实际相结合,切忌“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要积极并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著作,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
(三)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转化研究
如何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转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有赖于科研载体的有效介入和支撑。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13]聚焦到高校思政课领域,这也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重难点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承载的理论话语没有在教学中得到科学转化。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固定周期性和滞后性特征,而教学的理论内容则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如果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分割开来,课堂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与时代的同频共奏,不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创新工作,那么,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6]25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学哲理,体系化、学理化是其重要属性。在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中梳理和阐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本质,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化、学理化的基本前提,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参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承担的一项重要科研任务是“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13]。在从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论研究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中心和重点,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新理念新论断,使其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理解得透的理论知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开展理论体系转化和研究工作的“总钥匙”,在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的过程中,要掌握和运用好这把“总钥匙”,依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
[12]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10-25.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