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路径
周建超 李德才
【摘要】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对青年大学生全面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主动性,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定位和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出发,在坚持整体性、分类性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话语方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有效路径,引领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前行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政课教学;青年大学生;价值意蕴;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党史党建;李德才,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9)。
【原文出处】《广东青年研究》(广州),2024.2.4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VSZ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中心任务决定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将中国式现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其中,这是高校思政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那么,究竟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呢?本文拟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开展分析。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性的科学命题,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增强使命意识、坚定历史自信、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初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科学内涵、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等作了系统阐述,“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3],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作为向青年大学生宣传、阐释、传播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4]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历史使命决定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就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教学实践中,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5]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现代化出路,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上下求索,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未能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过前人未竟的现代化事业,认为在深重灾难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下,只有“走俄国人的路”,运用社会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从而第一次把革命与实现现代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迷茫境地,找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当时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和具体国情实际,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6]的战略目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道路,并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统筹“两个大局”,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并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开拓性的战略举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愈益发展成熟、实践愈益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集中力量分两步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作出了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这是向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前进动员令。
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成果,不仅高度契合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最新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而且深刻彰显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鲜明底色。青年大学生理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通过扎实的思想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坚定信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伟大创造,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根脉和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历史发展合力的成果结晶。
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8]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原理,既注重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性和一般规律,又强调各民族国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发挥人民主体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功走出了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式”的,主要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9]
从文化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构成了中国人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思想文化资源,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10]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从历史逻辑看,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和历史过程,是由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开始并逐渐波及世界范围的人类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国现代化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到走“俄国人的路”、仿效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再到“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之传统与现代、内因与外因、革命与现代化等矛盾冲突与有效破解,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独创性。
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对前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的深刻反思的智慧结晶。这意味着,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照搬照抄传统苏联式现代化模式,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成功道路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证明,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辛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壮阔奇迹。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来龙去脉,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11],有利于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热切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主动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理应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通过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主动性,以及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这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当然,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更要向青年大学生阐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一项前途光明的伟大工程,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人类崇高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又面临重大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必然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通过全面系统的论析,向青年大学生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一方面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基础,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过程中珍惜机遇,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专业知识,扩大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本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有用人才。新时代高校青年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将见证我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全过程,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12]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看,一条新型的独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从理论到实践已充分展现在世界历史舞台。因而,如何将这一最新成果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促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系统地领悟蕴含其中的本真含义,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这里的整体性,一方面是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成果全面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厚的现代化理论资源;另一方面是要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将其中国特色、根本性质、本质要求、战略部署、重大原则、价值意义等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前者重在指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每门课程都肩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职责使命,必须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第一时间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后者重在指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准确把握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宣传阐释,以帮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髓,培养青年大学生自觉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大势、把握发展规律,感悟历史潮流。前者的整体性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根本的思想政治意义;关键是后者“讲什么”和“如何讲”?这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知识性和学理性意义上说的,只有把两者融会贯通,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使大学生廓清前进道路上的迷雾,明察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事理。就高校思政课教学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而言,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性质,以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现代化,它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觉创造历史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的历史产物,而不是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有把握这一质的规定性,才能理解其他的规定性。
第二,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内涵,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第三,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九个方面,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3]。其中第一、第二方面是根本要求,第三至第七方面是“五位一体”的内涵要求,第八、第九方面是价值要求。
第四,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即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
第五,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惊涛骇浪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第六,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15]。
第七,要讲清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16],全面理解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立体式理论阐释,才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感悟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进而练就过硬专业知识本领,经风雨见世面,与亿万民众一起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光明未来贡献聪明才智。
(二)分类性原则
这里的分类性,主要是指依据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不同特点,在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有重点有计划地分类融入不同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既是教学的微观问题,也是大战略问题。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既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覆盖地融入其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又需要基于不同思政课程的定位、目标和教学体系来科学设计融入的立足点、侧重点、切入点,保持同频共振,避免一刀切。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石及其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超越,从唯物史观视野全面揭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目标、社会内部各构成要素运行的内在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范式,以及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走向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让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发展的理论魅力。
第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重点阐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在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中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实践,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17]从而坚定崇高理想信念,领悟人生真谛,养成法治思维,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章节重点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每一历史阶段面临的中心任务和实践路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创获了哪些基本经验、蕴含着怎样的发展规律等,从而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道路选择、模式转换和实践样态,在广阔的世界历史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
第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注重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起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中抄来的,也不是从西方既有现代化模式借来的,而是立足中国自身实际,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经过艰辛努力不断探索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和魅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通过上述阐释,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
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依托,每一章节都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信息含量,需要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宏阔视野将中国式现代化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9]的真谛,更加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
高校思政课教师依据每门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各自教学在内容上的契合点,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有针对性地分类融入其中,真正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在青年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以理论认同筑牢信念根基、以理论素养厚培实践本领、以理论自信鼓足奋斗精神[20],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三)方法论原则
这里的方法论,主要是指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既是引领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永不枯竭的理论宝库,也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1]的根本前提。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和不容置疑的实践逻辑证明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发展、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未来之路奠定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要坚持世界历史视野的比较分析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2]。这表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这个巨大世界有机体中展开的。因此,“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23],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时,必须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进程视野下展开分析,通过比较阐释中西方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揭示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式现代化因其资本主导的侵略性、野蛮性、扩张性,已充分暴露其内在的本质与缺陷,它不可能主导世界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从而向青年大学生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三,要坚持大历史观的纵向分析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考察,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轨迹,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时代内涵与基本特征,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全面认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险长期探索和不断实践创获的重大成果。
第四,要坚持时代变动的矛盾分析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正经历着“两个大局”的历史考验,未来的前进道路充满变数。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站在时代变动的视角,引导青年大学生既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深刻认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困难,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24],结合世界、历史和时代之变,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又前瞻性研判讲解其战略机遇,从而激发青年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凌云壮志,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一种日常的学理性知识性教学实践活动,更是一项严肃的思想性价值性教学政治任务,需要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水平、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教学话语方式、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教学方法技巧改革等路径为切入点,努力创设生动鲜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情境,以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5]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及时学懂弄通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全部精髓要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是实现融入的前提条件,也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功。
第一,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现代化理论的文献著作,汲取其中所蕴含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坚持运用好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教师自身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的科学把握,这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看家本领。
第二,要认真研读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文献资料,科学认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以利于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野全面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特征。
第三,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阐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
第四,要深化有关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知识储备,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西方式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范畴和核心概念,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利用学习强国、教育部各种理论学习平台和相关学术交流,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知识谱系和科研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方法以及重点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娴熟自如地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科学内涵、性质特征及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新创造,实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教学三者有机统一。
(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方式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是通过师生主体间科学、理性、生动、可感的话语交换来实现的。因此,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在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学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体系中新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容向教学、学术、生活、实践、大众话语转换,创新师生主体间话语交流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话语内容和话语质量,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内含的独特而丰富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以及党领导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实践,进而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一,善于将中国式现代化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生动灵活的教学话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蓝本,思政课教材话语更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价值性等特质,语言规范,逻辑性和学理性极强,如何将其转化为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内容和方式,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面了解2023年版高校思政课教材中新增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相关内容,深入掌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关政策文本、宣传文本和理论文本的精髓要义,为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科话语、学术话语和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要面向青年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了解当前学情特点,将思政课教材中逻辑严密、理论抽象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言说方式,转换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话语方式,以深刻阐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道义力量,从而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入脑入心。
第二,讲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要摒弃单一的“灌输式”和缺乏整体性的“碎片化”教学话语。“灌输式”教学话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讲解的照本宣科、政治说教、学术套路,尽管看似有条理、逻辑严谨,但就“理论”讲“理论”,缺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党和人民为此艰辛探索实践的生动案例和教师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个性化语言叙述,难以引起青年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共情共鸣。“碎片化”教学话语完全脱离高校思政课教材规范,用零散的知识信息讲解代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分析,尽管看似信息量大,但花哨的形式叙说大于理论内容的逻辑分析,是一种浅层次的话语表达,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何以生成、何以可能、何以展开以及如何推进的理论追问,消解了思想引领的理论魅力,背离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任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教学话语方式,发挥教学话语价值导向作用,在立足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经典原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教材规范的文本话语基础上,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积极探寻师生间共情共识的理性话语,通过专题式、问题式、嵌入式、探究式、案例式、场景式、渗透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话语言说,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
(三)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6]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必须在教学艺术方法改革上下功夫,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亲和力和信服力。
第一,精心设计课程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依据高校思政课教材文本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合理安排在各门思政课中,再按照分类性原则的要求根据各门课程特性定位和教学任务科学设计具体章节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容,并运用方法论原则娴熟生动地讲解这些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化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从而激起共鸣,升华认同,最终外化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行动自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落脚点与归宿,也是检验其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二,开发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慕课、学习强国、雨课堂等一系列思政课教学载体和网络学习资源,广泛收集、整理、归纳、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和实践成果,使其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并将文字、图像、影像、微视频等多种技术方式引入课堂教学,立体式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独创性及其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潜能和职业规范特点,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合力开发适合不同专业青年大学生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思政元素与教案,努力打造思政课程“专业化”融入特色,真正让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前行动力。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课堂教学技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紧紧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生成”“演进”“深化”“拓展”“规律”“成就”“经验”“路径”等关键词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身边形象的故事,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如何促使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农村改革起点逐步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千年绝对贫困的社会面貌,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取得辉煌成就。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青年大学生“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分析能力,鼓励其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认识理解。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7]。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因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要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理论阐释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价值功能。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精心指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党政机关、高端智库、城市居民、基层农民等,对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样态开展问卷调研、网络调研、个案调研等,通过实证调查全面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和多彩故事,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事实判断、实践判断和价值判断,自觉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根本政治任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转换教学话语方式、提升教学技艺,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运用整体性、分类性和方法论原则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路,使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真正在青年大学生中落地生根,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13][14][19][21][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23-24、24、16、18-19、21页。
[2][3][15][16][17]《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载《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4]《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36页。
[5][8]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3页。
[6]《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9]高长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意蕴》,载《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
[10][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7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6页。
[18]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第1页。
[20]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63-364页。
[22][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135页。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25][2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