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与展望——基于近五年来全国70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刘晓亮 侯凯升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全国数十所高校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明显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显著,课程建设得到更好的评价,总体上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课程建设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如教师队伍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评价较低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要聚焦守正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维度,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活”和“深”为着力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刘晓亮(1986-),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侯凯升(1998-),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24.3.88~93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社会科学数智创新研究项目团队资助;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育研究”(22ZD2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远意义和时代责任,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此后,全国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多措并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近五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发挥如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评价如何?……值此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全面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我们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对国内数十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开展了连续的年度追踪调查,梳理了自2018年至2023年的调查数据①。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呈现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状况
近五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明显,课程建设得到更好的评价,总体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获得更多肯定
近五年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的好评率(包括“非常好”和“比较好”)明显提升。调查显示,2022年有84.5%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给予好评,这一比例相较于2018年(77.8%)提高了6.7%。其中,大学生对其评价为“非常好”的比例由2018年的不足三成(29.2%)提高至2022年的超过五成(54.5%)。综上而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表示肯定和满意,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赢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的不断提升,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获得感。2023年调查显示,关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收获,67.8%的大学生认为是“提高思想认识”,62.8%的大学生认为是“夯实理论基础”,62.2%的大学生认为是“坚定理想信念”,58.7%的大学生认为是“提高道德修养”,52.0%的大学生认为是“树立正确价值”,另有49.3%的大学生选择为“塑造健康心态”。深入分析发现,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深入推进是思政课开展效果更受好评的主要原因。基于2023年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系数0.66**)、教学方法(0.67**)、师资水平(0.65**)、教学设计(0.65**)的评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的好评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示P<0.01,具有显著性,下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评分与开展效果的好评率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而言,2018年至2020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分分别为4.05分、4.17分、4.27分(满分5分);2018年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分为3.98分,2019年和2020年的评价得分分别为4.09分和4.25分;大学生对师资水平的评价最高,且评分稳步上升,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4.19分、4.29分、4.34分。2021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设计的平均满意度为72.1%,四项指标满意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师资水平(75.4%)、教学内容(72.6%)、教学设计(70.3%)、教学方法(70.0%);2022年大学生对四项指标的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分别为师资水平(83.8%)、教学内容(81.9%)、教学设计(79.5%)、教学方法(79.4%)。基于调查数据的同步上升趋势以及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是思政课开展效果得到更多肯定的重要因素。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德作用更加显著
近五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德作用不断彰显。一方面,从范围上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2018年至2020年,分别有72.7%、73.4%、77.4%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促进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包括“非常大”和“比较大”)。另一方面,就程度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的认同度越来越高。2018年,有32.8%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非常大”;2019年,有38.1%的大学生表示课程育德作用“非常大”;2020年,表示课程育德作用“非常大”的比例达到44.1%。2021年调查显示,87.0%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表示赞同,其中,表示“非常赞同”的大学生占54.0%,表示“比较赞同”的大学生占33.0%。2022年,87.1%的大学生对此表示赞同,其中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分别为56.5%和30.6%。深入分析发现,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类别、学校所属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赞同度都在87.0%上下。如2021年调查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对其的赞同度分别为86.8%、87.7%、85.8%;人文科学类大学生、社会科学类大学生、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对其的赞同度分别为86.7%、88.4%、86.3%;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对其的赞同度分别为85.5%、84.8%、87.8%、88.0%、89.0%、85.7%、89.4%。可见,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深入分析思政课的育德作用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学习与就业状况等诸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基于2022年的调查数据,我们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相关的影响因子(见图1),其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潜变量设为自变量,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学习与就业状况”五个潜变量设为因变量构建模型。模型拟合优度评价指标分别为:TLI=0.929,CFI=0.938,NFI=0.938,IFI=0.938。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基本达到了适配标准,说明研究提出的假设模型与实际观察数据的拟合情况良好。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道德观(系数0.44**)的影响最大,对大学生价值观(0.36**)、文化观(0.34**)、学习与就业状况(0.33**)、人生观(0.20**)也存在显著影响。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的效果越好,大学生群体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学习与就业状况方面的整体情况就越好。
图1  结构方程模型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广受好评
近五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效逐步凸显,“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就大学生对各门思政课程的具体评价而言,2018年大学生对五门课程评价的平均分为7.88分(满分10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价得分分别为7.82分、7.98分、7.93分、7.86分、7.83分。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五门课程的平均分依次为8.27分、8.55分、8.57分、8.37分、8.89分,相较2018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2019年五门课程(按上述课程顺序,下同)的评价得分依次为8.23分、8.30分、8.30分、8.27分、8.24分。2020年五门课程得分均有所提升,分别为8.52分、8.56分、8.57分、8.57分、8.51分。2021年,五门课程的评价得分分别为8.54分、8.60分、8.60分、8.58分、8.48分。2022年五门课程分别为8.36分、8.42分、8.38分、8.38分、8.32分。2023年五门课程的评价得分均再有提升,分别为8.81分、8.89分、8.95分、8.96分、8.83分。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分在近五年均出现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反映出五门课程均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获得大学生群体更多的认可与更高的评价。此外,2023年我们还考察了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评价情况。调查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评价得分为8.99分,高于其它五门课程的评分,在近五年所有课程评分中居于首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高校开设时间尚短,却收获大学生最高的评价。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期许,另一方面体现出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以及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就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总体评价而言,我们对2023年“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六门课程的评价得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集中离散趋势分析,进而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整体评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2023年六门思政课的评价得分数据提取公因子。经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组合量表KMO=0.940,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57382.951,显著性水平P<0.001,满足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可以提取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398%。这表明该因子能很好地解释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建设的评价情况,说明大学生对各门思政课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能够基于各门课程的调查数据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总体评价。基于集中和离散趋势分析,大学生对各门思政课程评价得分的平均值为8.90分,相对于中位数(8分)存在较小的正偏斜,平均值标准误差(η)为0.008,标准差(σ)为2.022,说明数据集中的大部分数值和数据集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小,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较小,受极端值影响较小。因此平均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整体评价,8.90分的优异成绩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好评。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五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综合调查数据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1.缺乏创新能力是制约教师水平的主要瓶颈
教师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关键要素。缺乏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教师水平方面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2023年调查显示,63.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受访学生认为存在这一问题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对学生关爱不够”(29.1%)、“缺乏国际视野”(22.8%)、“知识储备不足”(22.6%)、“个别教师师德失范”(16.6%)、“个别教师立场不坚定”(12.6%)的相应比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创新能力”,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2021年至2023年,大学生反映这一问题的比例分别为61.9%、62.3%、63.8%,连续三年在问题选项中高居首位。在2023年调查中,从地域来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学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5.5%、64.9%、60.7%、59.4%、62.5%、70.8%、66.1%。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4.2%、69.8%、63.4%。从学科类别来看,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65.9%、54.7%、64.1%、64.5%、66.5%、69.0%。对比以上数据发现,不同学生群体的这一比例大多在63.8%上下,差异不大。总体而言,不同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教师存在缺乏创新能力的现实问题。“思维要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建设提出的要求之一,而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缺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能力素质的主要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和问题意识相对不足可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本正,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少数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缺乏对原著、原文、原理的深入学习研究,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完成教学任务尚且捉襟见肘,显然更无余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问题意识的相对缺乏是导致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当前,全社会尊重信赖思政课教师的氛围和包容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导致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时常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循规蹈矩、不敢为新。
2.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成为影响课堂“抬头率”的主要原因
2023年调查显示,76.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其中,17.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认真听讲,勤做笔记”,33.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努力跟随老师讲课思路”,26.0%的大学生表示认真“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此外,2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状态不佳,其中,18.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按时到堂,很少抬头”,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毫不在意,经常缺课”。整体而言,大学生在思政课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但部分大学生听课状态不佳仍是思政课建设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分析发现,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调查学生上课状态不佳的原因发现,64.5%的大学生认为“理论内容枯燥乏味”,这一比例在诸多选项中最高,远远超过“感觉思政课用处不大”(35.4%)、“只需考前突击背诵”(34.3%)、“课堂氛围松散,没有压力”(30.2%)、“老师授课一般”(17.5%)等原因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教学内容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态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发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态将相应提高0.396个单位(3=0.396,P<0.001),且教学内容的影响权重在诸因素中居于前列。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是部分大学生课堂状态不佳、“不愿抬头”的主要原因。调查另发现,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不仅是课堂状态不佳学生的集中反映,而且是所有受访学生对教学内容现存问题较为普遍的感受。在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调查中,“授课内容枯燥乏味”(49.6%)居于首位。此外,36.4%的大学生表示“教学案例过于陈旧”,31.2%的大学生表示教学内容“语言不够通俗,很难懂”,25.0%的大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没有联系实际,很空洞”。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综上,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也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3.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连续五年相对较低
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在课程建设诸要素评价中居于末位。可见,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处于相对薄弱环节。从纵向来看,2018年至2023年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均低于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如2022年,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79.4%)低于师资水平(83.8%)、教学内容(81.9%)的满意度。从横向来看,2023年参与调查高校所在的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都低于其对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以上数据表明,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短板所在,并已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问题。2023年调查发现,“缺乏实践教学”(47.8%)、“理论说教过多”(46.3%)、“不注重课堂互动”(36.9%)、“教学形式单一”(34.8%)、“不善于运用新媒体”(29.7%)是导致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虽然一些思政课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多元方式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有益进展,但作为网络空间原住民的“Z世代”大学生眼界更开阔、见识更丰富,对思政课的新模式、新载体、新媒介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如何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展望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国高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育德作用、课程建设等均给予越来越高的评价,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了信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聚焦守正创新能力培养,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调查中发现,缺乏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对教师队伍反映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问题。创新,要以守正为前提和基础。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之中。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要聚焦守正创新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维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教师站稳立场,明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教师树立创新思维,开拓视野,置身“两个大局”,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融入课堂教学;要引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善用新话语,用生动实践和创新理论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避免教学中‘拿着新教材’‘朝着新学生’,但‘照着老教案一讲着旧话语’等现象。”[3]此外,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把握新形势,学习新技术,关注和掌握学生思想新动态,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态,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针对性、时效性。
2.以“活”和“深”为着力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增强吸引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之匙。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教师在“活”上下功夫。高校要引导教师秉持“大思政课”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宏阔时代主题、伟大中国实践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将大学生广泛关注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教学案例。高校还要引导教师贴近青年,掌握和运用鲜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学生惯用的名词、短语、句式、语气,使大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教师在“深”上下功夫。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并不等于削弱内容的理论性,相反,应该引导教师坚持深挖理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通过说出实际背后的道理、问题中间的逻辑,进而用通透的讲解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穿透力。同时还要注重将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用鲜活的表达和生动的阐释来吸引学生,为教学内容注入真实案例和现实元素,避免脱离实际的理论演绎和乏味阐述。
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面临较为紧迫的课题。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高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现实诉求与思想困惑,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2023年调研中大学生对教学方法反映的问题,如理论说教过多、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不注重课堂互动、不善于运用新媒体等,为高校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着力点。一是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问题链探究、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探索运用课堂辩论、议题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教学形式,利用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二是高校要进一步动员组织好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三是高校要引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兴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价值引导,不断提高抬头率、点头率、“走心”率,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2018年11月至2023年12月的五年间,课题组在全国40至75所高校范围内连续开展了六次调查,调查时间及有效样本量分别为:2018年11月3769人、2019年12月42341人、2020年12月46813人、2021年12月45799人、2022年12月39730人、2023年12月10000人。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8.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3]沈壮海.讲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精彩[J].求是,2019(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