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推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伟力的必然选择,是坚定青年文化自信、实现精神独立自主的应有之义。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多措并举:一要把好方向,讲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意;二要淬炼内容,在比较中突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优势;三要丰富形式,推进文化新使命入脑入心;四要坚持技术赋能,善用新媒体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理路;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白金艳,华东师范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4.11.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ZD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概念,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指明青年政治方向、坚定青年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基于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应然之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是完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现实实践与未来使命,是建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理论资源。
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脱胎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P226)。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从时间关联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文明有着天然的历史联结,它是中华文明的近现代阶段的有益扩充与现代发展;从内容角度上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内核延续。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中国化与现代性的特征,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宏伟巨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新发展,建立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寻求一条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道路。从南湖红船上理想火种的进发,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道路;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不断摸索,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人民朝向民族伟大复兴踏出的每一步,都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地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延展,是党在新时代挖掘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内容体系兼具历史与现实视野,包容世界与中国特征,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汲取世界现代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内容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现实性拓展与新时代发展,对加强历史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青年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述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实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述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现。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P134)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力量,指明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3](P15)。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炼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而发展。此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持续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历史与现实,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在新时代的传承赓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5]这是基于中华文化发展史作出的全面概括与系统提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在历史的延续中厘清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扩充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展现出随时代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了创新、包容、和平、奋进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时代伟大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表征,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表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宏伟志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活内涵的时代解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6](P64)以中国发展道路为实践依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新形态,闪耀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思想光芒,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现代化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道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诠释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文化追求。“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7](P122)精神要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决不能滞后于实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方向的“精神之舵”,是针对当代中国问题开出的“精神补药”,在凝聚民族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代表征与时代产物,诠释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精神世界发展的高度重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担当。
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中国共产党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不断寻求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外,中国共产党人也致力于推动各国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保驾护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述说时代性新内容的基础上,表达着借鉴世界文明成就实现自身发展的朴素愿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为青年擘画美好未来,对当代青年学生具有巨大激励作用。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大学生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储备力量。因此,青年群体不仅要学好知识、锻造好自身本领,同时也要磨炼自己的思想品格,形成稳定、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学生德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发挥着凝魂聚力、匡正方向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应当不断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扩充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行稳致远、守正创新、奋勇前行,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
二、必然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高校思政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内生的相通性,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思政课的应然使命与必然要求,是推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向深入,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伟力,坚定青年文化自信、实现精神独立自主的应有之义。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对提升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向深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两个结合”进课堂的必然选择。思政课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独特经验与智慧结晶,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针。高校思政课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民族共识、发挥建设合力的重要作用,是党在青年教育领域的重要阵地,理应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益经验总结更新至教育内容中。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进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实践经验总结,蕴含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内容,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秉持文化发展开放包容,坚持文明进步守正创新的基石。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丰富发展也将形成建设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时代性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具有世界现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真实写照。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要守正,二要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创的是与中国历史文脉相融合的“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8]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当代中国实践相互融合的确证。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直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继而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现代化。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调动全民族建设合力的应然方法。
2.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伟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凝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建成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然面临着很多艰辛与困难,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建立“劲往一处使”的思想共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质,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制度、社会本质的了解,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建设祖国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有正确政治认知、良好道德品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筑牢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