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有效性的五重维度
谢霄男 李净
【摘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由主体、目标、内容、形式和时间等要素构成。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有效性需要主体维度促进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外部的交互,目标维度实现教学与科研、智慧与文化、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内容维度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形式维度注重实践常态化与组织规范化、运行生态化与制度规范化、形式多元化与流程规范化的结合,时间维度上保持理论研讨与关照现实、贯彻始终与抓准节点和及时恰时与适当时限的一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霄男,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李净,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  东莞  523808)。
【原文出处】《教育评论》(福州),2024.5.94~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文本挖掘研究”(编号20YJC710029)、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研究”(编号2021GXSZ100)的研究成果。
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仍存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走过场”“重形式”和缺失有效性等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对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本真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主体、目标、内容、形式和时间是构成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核心要素,明确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主体角色、目标定位、内容属性、形式要求及时间特征等是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主体的交互性、目标的共生性、内容的建构性、形式的规范性和时间的时效性要求等维度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可能路径。
一、主体维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交互性
从主体维度看,要重视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及集体与外部间的交互,促使思政课集体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个体与集体相交互
个体与集体是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两个层次的主体。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首先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两大层次主体之间相交互的关系。一方面,集体对个体的补足是集体备课产生的重要依据。从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师个人风格不一角度看,备课具有强烈的个人劳动特性。但是,个人备课存在无法规避的弊端,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封闭理解,教学实践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孤立无助,新教师还存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局限。对于思政课来说,更需要个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来补足和完善个体。从课程属性上看,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一致性,需要通过集体研讨避免个体“走歪跑偏”问题出现;从课程内容上看,思政课各门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及各阶段思政课之间内容的交叉、衔接也需要集体备课研讨以确保同向同行;从课程教学规律上看,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门课程、多方力量相协同,也需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智慧支持,弥补个体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不足,还能为个体发展提供机会、平台,拓展个体的思维、激发个体灵感、增加个体情感体验,使个体具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另一方面,个体对集体的支撑是集体备课有效展开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的顺利展开,需要前期个体的深入认真备课。个体只有前期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备课,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大家才能深层次参与,才能对于结论产生共识。集体备课的效果实现,也需要个体再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针对性备课,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施实践。因此,个体备课向集体备课转换并非是主体上由个体变成了集体如此简单,是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要明确两者的优势与限度,通过个人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基础支撑、集体备课对个人备课的优化提升,实现思政课备课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个体与个体相交互
集体备课具体落实是由个体与个体间思想、观点的输出与输入的双向交互来实现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要重视集体备课中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互动作用。在现实实践中大量存在有集体无个体现象。如权威性教师担任主备的垄断式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撰写教案的应付式集体备课或无主题、无目的的茶话会、聊天式集体备课等。这些集体备课在形式上强调了集体之力,但在作用上并未真正发挥集体之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实效性需要转变有集体无个体现象,要重视集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互动。一要确保全员性参与。集体备课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但任何一个个体在后期都会面对无数的学生,会影响无数学生的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集体备课中的任何个体教师的素质、成长都至关重要。全员参与与备课人员的分工协作性并不冲突。如,作为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主体形式之一的权威、熟手性教师主备式集体备课,虽然在该备课过程中,时间占据和话语权利最大的是主备课教师,但只有全员参与,该集体备课效果才会真正发挥。教师的经验和技能存在差异性,经验丰富、资历高的教师对于青年老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有引导、教育作用,但这种引导、教育作用的发挥也需要青年教师前期充分的个人备课,过程中积极的互动、沟通以及后期消化、吸收。集体备课不是演变为经验丰富教师的“独角戏”,其他教师的“你说我听”,而是全员参与。二要确保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不是形式上、数量上的全员参与,而是强调实实在在、切切实实的参与。只有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才能碰撞智慧火花,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要推动教师个体积极参与,需要从集体备课形式的设计、安排及教师前期充分的个人备课两方面努力,只有合适的形式与个人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中产生共情、形成共鸣。三要确保有效性参与。集体备课的集体之力大于个体之力的优势发挥关键在于全员的有效性参与。全员有效性参与强调全员充分分享自己观点、交流彼此意见,促进彼此成长。这就需要建立信任、开放、融洽的团体关系,促进个体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到有效性参与。
(三)集体与外部相交互
由于集体备课直接的目的是要上好一门课程,所以集体备课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同一门课程组内教师共同制作讲课课件、编写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经验、方法的教学活动,容易被定性为同一课程组或教研室(组)的内部教学事务。从组织结构上看,课程组、教研室(组)是集体备课的基本组织,它保证集体备课有稳定的组织基础,利于落实。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课程性质、面临的问题等角度来看,都需要集体备课突破封闭性、狭隘性,转向开放性,实现集体与外部的交流互动。一是加强本科六门思政课程组之间的交流互动。高校思政课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六门课程构成,六门课程组要通过集体备课加强联系沟通,这有利于突出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促进各门课程内容的相互补充、教学环节相互衔接与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二是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流互动。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还需要其他各门课程协同育人。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行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活动,确保思政课程对其他各类课程的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发展,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是加强与外单位的交流互动。从打开思维、吸收新思想、新方法的角度看,集体备课还需突破单位限制,加强与外单位的交流互动,通过引进来,即请专家学者、专业团队进校讲授经验、方法或走出去,即跨学校、跨区域的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提升团队整体教研实力。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也需要加强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团队的交流互动,确保各学段教学目标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二、目标维度: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共生性
从目标维度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具有共生性特征,要实现教学与科研共生、智慧与文化共生和教师与学生共生。
(一)教学与科研相共生
备课往往被直观地理解为为上好一堂课而做的课前准备,容易被理解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情境等的预设。集体备课则被简单地理解为课程组或团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情境的共同讨论、制定,具有强烈的教学目的性,而忽略对教学的“研究”。但实质上,研究性是集体备课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集体备课不仅仅是就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载体、技术的探讨,而要上升到更为深层次的层面,即关于为什么的研讨。要通过学情、时情、社情变化理性分析教学内容的变化性,教学方法的适合性、教学载体、技术的合宜性等问题,还要从系统层面总结经验、规律,推动课程建设。在对教学现状、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同时,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问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生。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集体备课重“教学”,轻“研究”现象。如,有些高校重视思政课集体备课,但往往仅从“如何做”的角度讨论问题,把集体备课视为教案设计的同义语,而忽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研究,无法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生。由于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经验总结,使集体备课简单演变为集体教案设计活动,会使很多思想、观点牵强置入教师的课堂行为中,而导致“很多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试验场,一些该传承的、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3]。因此,要转变集体备课重“教学”,轻“研究”观念思想,要把对教材、教法、学生及其学法的理论研究作为集体备课的常态化内容。教学只有加强研究,才能发现症结所在,才能总结规律,从而找到最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最合适的方法、载体;研究也只有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热点为问题导向,才有实践价值和目标指向,同样只有以最鲜活、最可靠的材料作为研究基础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集体备课就是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与科研共生的教学活动。
(二)智慧与文化相共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逐渐被重视。要想解决当下时代问题,光靠教师个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会出现单一教师能力不足、本领不够等问题。合作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思政课教学发展的特点。集体备课就是以一定主题、问题为导向开展,围绕核心议题,大家从各自的经验、知识储备角度提出见解,或者推动该问题走向更深处,提出更多深入的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解决个体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拓展了个体的思维。集体备课是大智慧产生的重要载体。但集体智慧是建立在合作文化基础上的。集体备课过程中从增进合作意识、交流情感以及凝聚团队力量等方面推动合作共赢文化的生成。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改变教师主体各自为政的模式,使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而自主地进行教学研究,在互帮互助中,共享智慧,交换意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集体中的每位成员深刻体会同伴互助与团队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在长期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会让参与者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到他人认可,提升获得感、成就感、存在感,也会在得到别人帮助和支持时感到感动。集体备课中滋生融洽相处的情感文化。基于相互合作交流以及融洽相处情感的养成,集体备课能够成为思政课教师紧密联系的联结纽带,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促使教师群体内部形成团结合作、锐意进取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教师集体的可持续发展。集体智慧是思政课集体备课的直接目的和直接结果。要想让集体备课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体合作交流、情感认同和凝聚力文化的生成,以从深层次、源动力上推动集体备课从手段性、任务性、功力性、规范性教研活动转变为形成一种具有内在规约性的健康的集体备课生态。
(三)教师与学生相共生
从集体备课受益主体角度看,思政课集体备课直接受益主体是教师。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对于实战经验薄弱的青年教师来说,通过集体备课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和平台向经验丰富、资深的老教师、专家学习,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获得成长。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激励作用、环境氛围能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4]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不仅能获得集体智慧支持,而且集体形成的竞争性、团体性氛围会对教师个体形成约束,激励教师个体不断提高自己,获得共同成长。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让教师获得成长,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获得成长。集体备课的初衷还是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即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集体备课应借助群体之力,促使教师集体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基础,把握学生特点,最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在现实的集体备课中,存在以教师为本位,忽视学生的现象。在集体备课中只注重“教什么”“如何教”问题,不关注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学的如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采用学科备课、班级备课、跨学科备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扫清障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学生学得好、学得有效的发展目标,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内容维度: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建构性
从内容维度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具有建构性特征,表现为集体备课内容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
从集体备课内容与教学实施行为关系看,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教学实践活动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活动,也是情境式的、互动式的、建构式的实践活动。思政课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实施行为的前期预设,而教学实施行为则是教学实践的动态生成。集体备课内容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为了提升教学实施行为的实效,在教学实施行为之前,要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与学生实际、时代任务相结合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方法、载体进行选择,教学情境进行建构,设计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实施方案,为教学实施行为提供方向引导,路径支持。但是,思政课集体备课设计出再完善、再全面的教学实施方案也无法预设教学实施过程全部环节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真实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互动的情境性生成过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尽管集体备课对教学实施行为的预设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情境性、生成性。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导向、参考,不能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要根据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做出相应调整。而在集体备课中生成的教学方案也要给教师留有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5]。德国教育家希尔伯特·迈尔也认为,“备课的周全性,恰巧表现为教师已准备好接受各种意外情况,并把学生设计为各个情境的主动‘参与者’”[6]。可以说,教学实施行为的预设只是基础,要为教学实施行为生成留有空间和自由。思政课集体备课要对教学实施行为进行尽量充分、完善的预设,但也要允许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
(二)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从集体备课内容的来源与形成关系看,要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并非无规律、无方法的实践活动,它要遵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大量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且长期适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思政课集体备课要以这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为基础展开,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些内容、方法、经验,还要结合特定教育对象实际情况、时代任务进行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一是基于经验预设与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教学方案。将重心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充分分析学生学情,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进行针对性、差异性设计。二是专研基础理论与结合社会发展,丰富新内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而且要依托最鲜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阐释教学理论,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三是解决以往与当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点、痛点、疑点问题。对经验的继承很重要,对存在问题挖掘也同样重要。要以问题为导向,对过往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推动思政课集体备课深入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成长。总之,集体备课只讲继承性不讲发展性,或只讲标新立异,不讲继承都是不合理的,要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入发展。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从集体备课内容与个体施教实践关系看,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集体备课内容的统一性要求是由思政课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必须保持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高度的一致。思政课内容的衔接性也要求各门思政课程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及各阶段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集体备课是确保思政课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一致、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枢纽环节。思政课集体备课统一性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核心内容及教学进度等要统一安排部署,避免互不相通,造成价值观冲突、观点矛盾、内容重复等问题。但思政课集体备课强调统一性的时候,不能否定个人施教过程的多样性。从供给方看,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扩充,包括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经济等其他专业人才加入进来,在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教学风格上都具有巨大差异性,思政课教学展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而思政课集体备课多样性要求不能束缚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发展,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有个人风格、个人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从需求侧看,学生的年级、专业背景、认知基础等存在差异性,也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学情、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别、精准化的设计、制定,做到因材施教。也即是说,思政课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统一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风格、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创造性、创新性转化,设计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案。总之,集体备课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问题,既要坚持政治方向、核心内容、教学进度等的统一协调性,也要充分体现因教师个体风格、学生差异产生的差异性变化,既发挥集体优势,也充分彰显个性,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四、形式维度: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规范性
从形式维度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具有规范性特征,表现为实践常态化与组织规范化相结合、运行生态化与制度规范化相结合及模式多元化与流程规范化相结合。
(一)实践常态化与组织规范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是通过集体研讨制定有效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教研活动。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建设。在2015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中强调为了加强各门课程衔接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建设[7];在201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文件中强调要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8];在2018年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文件中进一步强调要统一实行集体备课[9]。可知,思政课集体备课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思政课集体备课的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实践化,而且要成为教学常态化实践。要使思政课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化实践,就需要有规范的组织体系为保障。具体来说,要从三个层面加强组织体系建设。首先,建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二级机构,即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思政课集体备课提供组织领导保障。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强调和引导下,很多高校都逐渐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思政课集体备课实践深入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依据课程性质分别设置不同的教研室(组),并以此为依托形成相应的思政课集体备课组织。从微观层面看,集体备课是针对教学实践而言的,因此,集体备课要以具体的课程教学为载体,依据不同课程类别设置具体的集体备课组织。教研室(组)是思政课集体备课实践常态化的组织基础。最后,对思政课集体备课组织内成员进行合理职责任务分工,确保思政课集体备课得到有效落实。一般而言,要形成教研室(组)主任总负责制,骨干教师组成集体备课筹备组和各教师积极参与的集体备课组织结构。
(二)运行生态化与制度规范化相结合
从价值意义上看,思政课集体备课能够弥补教师个体备课的局限性,能够促进教师个体成长,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思政课集体备课对于教师个人、学生群体、课程发展、学科建设都具有很重要价值意义。思政课集体备课实践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应该成为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教研活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长期受教学实施是个人活动的思维模式影响,加之集体备课会占据个体大量时间、精力以及低效性集体备课体验等原因,导致教师对集体备课的价值意义重视程度不够,使集体备课并未成为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教研活动,还常常沦为形式化、过场化活动。因此,在现阶段要确保思政课集体备课顺利展开,还需要建立相关规范制度加以引导和保障。具体来说,包括集体备课组织制度、执行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在组织制度方面,要建立人员分工安排制度,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学院二级组织再到教研室(组)、教学团队内人员的职责、任务给予详细规定,确保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要建立物资保障制度,为集体备课提供固定场地、办公用品、活动经费等相关物资保障,确保其能顺利展开;还要有技术支持制度,加强技术创新发展,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备课制度。在执行制度方面,要对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规定,包括集体备课依据、形式、流程、原则和要求等,使开展集体备课有章所循,有规所依。在监督、考核制度方面,要建立自上到下,各教研室(组)交叉以及学生广泛参与等多种形式监督、考核方式,还要把集体备课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考评、绩效分配,建立一定的奖惩激励制度。思政课集体备课规范化制度的设立应建立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广泛采纳教师意见基础上,要确保制度的科学和可行。在合理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下,使思政课集体备课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教研活动。而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能够增强教师集体备课观念意识,提升教师集体备课行为效率,提高教师集体备课获得感,促进集体备课逐渐成为自觉、自主、有序的教研活动生态。
(三)形式多元化与流程规范化相结合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思政课集体备课形式强调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主备、集体研讨等常规性备课,也可以是以赛促教、新教师试讲、公开课、示范课、经验分享会、相互听课、参观交流等创新性备课。在时空安排方面,除定时定点定主题的集体备课,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建立围绕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临时性、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备课。思政课集体备课形式可以多元,过程可以灵活,但基本的流程环节不能缺失,要做到形式多元化与流程规范化相结合。无论何种形式的集体备课,都要具备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教案修改及课后反思等四个核心环节。在个人初备环节,教研室(组)主任要对集体备课主题、目标、内容、形式及任务安排等进行布置,以避免集体备课的无主题、无目的、无边界情况出现,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其他教师要将集体备课主题、目标、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开深入备课,熟悉备课内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只有个人前期进行了深入的初备,在集体研讨环节才能产生共鸣,更易参与进去。个人初备发现的问题也是集体研讨的主要议题。在集体研讨环节,无论是代表教师主讲、还是集体式讨论,都强调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发表观点、看法,最后经过研讨,达成共识。在集体备课后,个体还需要将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教学情景等进行创造性,创新性转化,生成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施教以后,还有教学总结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学生满意度等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短板和不足,不断修缮教案,同时发现的问题将成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研讨的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教案修改到课后反思不是简单的流程式操作步骤,而是在个人积极参与和集体智慧碰撞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教学能力不断跃升的过程,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时间维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时效性
从时间维度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具有时效性特征,要确保理论研讨与关照现实相一致,贯彻始终与抓准节点相一致,及时恰时与适当时限相一致。
(一)理论研讨与关照现实相一致
思政课集体备课理论研讨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对教学实施行为和过程的前瞻性预设,旨在为教学实施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该理论研讨制定的教学方案要想有效促进教学实践的展开,其必须与现实逻辑相一致。正如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行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10]我们能从理论层面预设教学实施行为和过程,但对教学实施行为和过程预设必须以关照现实为前提。也即是说,思政课集体备课理论研讨必须与关照现实相一致。一是理论研讨要关照时代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日益命运与共,对于时代背景的把握要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要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对时代新人培育的任务要求;国际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势,理性分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深刻分析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社会思潮。二是理论研讨要关照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引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生活化。“纲要”课要结合现实反思历史;“思修”课要以道德、法律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概论”课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讲解需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现实问题;“原理”课需要以科学规律分析现实问题;“行策”课是针对现实热点时政展开,更需要聚焦现实问题。三是理论研讨要关照学生实际需求。思政课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催化、行为引导等,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过程。那么要把握好学生具体的认知、情感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接受习惯、年级差异、专业特征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不是无学生的抽象教学方案研讨。总而言之,思政课集体备课理论研讨要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二)贯彻始终与抓准节点相一致
从过程的角度看,思政课集体备课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教研活动,包括新一学期伊始针对新一轮教学实施的总体规划集体备课,学期中定期的常规集体备课,以及学期末的教学总结集体备课等。但基于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和不同主题集体备课的影响作用程度,思政课集体备课又体现出鲜明的时间节点性特征。从宏观过程看,有效推进集体备课,要把握好全过程中三个时间节点,即新学期伊始的总体布局集体备课、学期中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召开的集体备课及学期末教学总结集体备课。新一学期伊始总体布局集体备课是对该学期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案等总的规划和安排,此次集体备课效果直接影响着该学期教学方向、教学质量。因此,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与充分的准备。在学期中出现的教学实践反馈的难点问题及突发的热点问题召开的集体备课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教学实践反馈的难点问题,是预期教学方案与现实教学实践存在的冲突和不协调,需要及时给予调整、完善,才能推动后续教学实践的顺利展开。突发相关热点问题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最鲜活、最生动素材,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将其以合适的形式纳入到后续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起到积极作用。期末的教学总结集体备课是对整学期教学实施情况、集体备课情况的经验总结、效果评估和后续问题梳理,对于新一轮教学实施行为质量改善、教师集体备课效果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因此次集体备课是在学期末,往往容易被忽视。在实践中应该给予更为充分的重视。从微观过程看,不仅要强调集体备课中的积极参与,还要抓好集体备课前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后的个人反思时间节点。集体备课前要做好充分的个人备课。只有通过个人备课对集体备课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集体备课中。个人备课环节发现的问题也是集体备课研讨的主题,以问题为导向将集体备课推向深处,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集体备课后也要做好充分的个人反思,将集体备课达成的共识内容结合个人风格特点和具体学生学情进行针对性、创新性转化,设计出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及时恰时与适当时限相一致
思政课集体备课在召开的时间上要把握好及时恰时与适当时限一致问题。首先,思政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及时。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认识外在事物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有“先入为主”效应,第一条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遇到思想政治理论相关重大热点问题时,思政课要不缺位、不失语,要及时掌握舆论的话语引导权,引导舆论发展方向。那么就需要及时展开集体备课对相关热点话题进行研讨,第一时间制定有效应对方案,以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立场。其次,思政课集体备课要做到恰时。只是一味强调“第一时间”“立刻”“马上”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还需要时间恰当,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负面结果。如,突发事件会经历酝酿、出现、热议讨论、分流等发展阶段。思政课集体备课要针对事件发展规律,审时度势,在事件相对比较暴露,能够掌握主要观点、动向情况下展开,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完善的应对之策。最后,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要遵循适当时限要求。思政课集体备课是弥补个人备课局限的重要教研活动,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都有重要作用。但思政课集体备课只能通过个人前期充分准备和后期个人充分消化吸收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个人备课、个人反思及具体教学实践也至关重要。因此要明确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个人反思、个人教学实践的关系。思政课集体备课不能过于频繁召开,这会占据大量个人消化吸收时间。此外,每次集体备课时长也应该控制在一定时限内。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个体对于事物的热衷度最集中是在30分钟左右,如果超出这个时间,注意力和热情度都会逐渐降低。要保证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有效性,集体备课时长不能过长,应该把握在一定范围内,且在该范围的相应时间点上给予新的刺激,如引入新的话题或转换新的研讨方式等,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云南教育,2020(9):6-11.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7.
[6][德]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夏利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A].2015-7-2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教社科[2017]1号)[A].2017-9-1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A].2018-4-12.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