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政治

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实现路径

2018-06-26     来源: 福建日报     作者: 吕志奎

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持续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定力,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善治标尺。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质量治理领域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期盼,先后出台了《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2016版)》《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7—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新修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2018年)等,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质量治理制度框架。特别是2017年9月5日,中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动员令。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美好生活需要”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高的期待。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直接关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载体,是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支撑。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导向,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系统,切实解决好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供给。
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把握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对准民生需求精准服务,推进民生服务品质革命,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建设,织密织牢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公共服务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互联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基层公共服务的权责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信息资源配置,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好地顺应人民需求,满足人民期待。
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持续改进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质量。高质量是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素。以高质量公共服务为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将更多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廉政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公共服务质量安全事故的倒查和问责制度硬约束。夯实公共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构建简约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过程,把审批服务便民化作为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实现行政审批权力的实体化集中。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
加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制度创新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普惠化、标准化、便捷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协同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比较优势,创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质量共治格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平台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质量大数据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集成和共享,推行公共服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发布国家和地方公共服务蓝皮书。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公共服务质量大数据监管。把公共服务质量风险、财政风险和法律风险纳入常态化治理,加快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问责体系,让人民群众成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监督者、推动者、受益者。
新时代是质量的时代。只有具备了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人民群众才有获得幸福的最大希望。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政治承诺,至关重要的就是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治理质量与公共服务品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成为中国公共服务质量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公共服务质量研究,有助于实现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精准供给。
 
(作者简介:吕志奎,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