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旨在通过教学案例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体系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思政课本质的案例教学层次逻辑,要以案例内容的政治性、学理性将“道理”讲“深”,以案例故事的核心价值导向将“道理”讲“透”,以案例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将“道理”讲“活”。基于思政课要素的案例教学协同逻辑,应协调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处理好“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关系,把握好“里子”与“面子”的关系。基于思政课效果的案例教学创新逻辑,应推进案例设计逻辑的整体性跃迁,实现案例内容生产的立体式建构,推动案例话语表达的全方位转向。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教学;党的创新理论
[作者简介]葛学彬,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5.4.40~45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精准化提升模型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CDDB242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1]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意义重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多元,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性和阐释力很强的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此曾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在进步,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深入的学理逻辑研究。
一、基于思政课本质的案例教学层次逻辑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在不同课程中均已广泛使用,它具有完整的教学要素和相对统一的教学结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旨在通过案例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体系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与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实质,对思政课案例教学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以案例内容的政治性、学理性将“道理”讲“深”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表现形式看,它是思政课教学的外在呈现形态,但从其所承担的职责来看,它关系着能否实现道理“由浅入深”进而“深入浅出”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必须一以贯之,要摒弃对案例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偏颇认识,凸显内容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坚定的政治属性把讲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发展的道理引向深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一,思政课教学案例内容选题要高度契合理论知识点。案例教学是借用案例的方式,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说理的过程,说理的关键在于内容要“在理”“贴合”,不能“隔靴搔痒”,这就要求根据理论知识点精心选择案例。首先,坚持“精准契合”原则选择案例,深入剖析理论知识点,从知识点要素出发,匹配案例,实现要素间的精准对接。其次,注重案例选择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案例的正确政治方向。通过分析正面案例达到强化观点、净化思想、坚定认知的效果;通过分析反面案例澄清错误认知,达到坚定方向、坚持真理的目的。第二,案例内容设计要体现深刻的学理性。党的创新理论本身的学理性决定了案例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首先,要扭转“案例=举例”的片面认知,案例是一个整体,具备结构上的完整性,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闭环具有高度相似性,符合大学生“感性—理性—行动”的思想认识的养成路径。其次,案例内容作为理论阐释的载体,要将“道理”讲深刻,内容本身必须具有学理性。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其价值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也正在不断提升,浅显的案例内容无法体现学理性,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也不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讲深道理也无从实现。
2.以案例故事的核心价值导向将“道理”讲“透”
案例教学之所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关键在于其以“故事”为主线,将理论、教师、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案例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有助于思政课讲深相关知识点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但是,“讲深”道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契合思政课的特点和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为“讲透”道理服务。“讲透”道理不仅要实现“以理服人”,还要实现“以情动人”,“故事”是承载情感的载体,也是实现“以情动人”的关键抓手。为此,要牢牢把握“故事”这条主线和“讲透”道理这个本质,通过“故事”,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彰显思政课的本质。第一,“讲透”道理需要用“故事”呈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案例教学的故事编排是内容设计的灵魂。首先,故事本身要“精彩”。这个“精彩”要求故事具有立体感、鲜活性、时代感和价值性,案例故事编写要充分结合知识点要素,深入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将其中的人物、事件与核心价值观深度结合,注重“以小见大”,用丰满的事迹赢得大学生,以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吸引大学生。其次,“故事”要引人深思。“精彩”的背后是道理,“讲透”道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意义建构中学有所得。为此,“故事”应善于“留悬念、设问题、引深思”,凸显“故事”的价值导向。第二,“讲透”道理之“透”在于“故事”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于鲜活的“故事”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通过“故事”传递核心价值理念。案例的选取和“故事”的编写都应服务于理论阐释、价值引领,体现鲜明的价值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将“故事”的亲和力与价值的“润物细无声”密切结合,通过渗透、浸润的方式将“故事”所蕴含的价值观全面传递给青年学生。同时,“讲透”之“透”还体现在价值“渗透”程度上,“故事”有别于理论文本,理念传达、价值影响具有持久性和融渗性,通过“故事”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3.以案例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将“道理”讲“活”
案例教学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设计事关案例教学的效果,鲜活而富有学理性的案例内容有助于将道理“讲深”,“精彩”而饱含感情的“故事”有助于将道理“讲透”。“讲深、讲透”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将道理“讲活”,即将道理讲生动,唯有“讲活”道理方能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持久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生一代”,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为此要从多元化案例教学设计入手。第一,思政课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理论讲授,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启发性。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智慧教学平台,创设多元化的案例教学场景,以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案例故事的场景之中,通过故事场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精彩”的故事增强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案例讨论活动中,在讨论中让青年大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吃透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将道理讲“活”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培养问题意识,案例教学设计应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教师在案例讲解中要根据不同场景及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在讲解、互动中解决问题,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自我发问、自我解答。同时,“讲活”道理还在于引导学生“跳出”案例,将掌握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学深道理、悟透原理的目的。第三,思政课案例教学将道理讲“活”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话语要通俗易懂、生动鲜活,即在深刻、通透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使教学语言“接地气”,但又不是“迎合”式的哗众取宠。针对专业性强的案例,要让“故事”讲百姓话,特别是要选用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故事,不断丰富教学设计,根据不同性质的案例,构建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选取与之契合的教学话语,“讲活”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基于思政课要素的案例教学协同逻辑
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要处理好“讲述主体、理论受众、理论本身”三者之间以及三者内部的协同关系。案例教学包含多种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处理好案例故事与背后思想、学生课堂表现与学生思想变化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关系。同时,思政课案例教学既要重视案例本身,也要重视案例的呈现方式,即处理好“里子”和“面子”的关系。
1.协调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思政课案例教学是一种借助鲜活案例来阐释深奥理论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一般道理,实现“以小见大,以特殊见一般”“从具体看抽象,将抽象具体化”的效果。案例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在案例教学中如何协调师生“两大主体”的关系至关重要。第一,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导”。教学案例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包含多种要素,要实现预期效果,甚至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是难以支撑的。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与案例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形成案例事实的价值预设,提出初步问题;在课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案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连环思考,并灵活设问、见机追问,将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处——由浅入深,同时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层层剥茧、连环解答、破除疑问,实现“深入浅出”,在“深”“浅”结合、转换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第二,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动”。案例教学是师生“两大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是“罗盘”,学生是“船员”。案例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手动”“脑动”“心动”等方面。“手动”体现在学生要根据思政课教师布置的任务查阅资料,提前学习、了解案例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脑动”主要是指学生要克服思维惰性,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思考,与案例共情;“心动”是指通过案例教学深刻掌握案例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知,并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践行的一种状态。第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于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之中。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独唱”而是师生“大合唱”,教师主导是前提,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关键,二者统一于案例教学各环节之中,共同完成案例教学思想引领、思维启发、价值塑造与行动指引的关键任务。
2.处理好“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关系
通过案例教学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应以“故事、人物、事例”为载体,体现生动鲜活、亲和力强、“抓眼球”等特征。要使案例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必须处理好“看得见”的“人和事”与“看不见”的“思想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显性“具体”与隐性“抽象”相结合。第一,选准、把实、用好“看得见”的案例。思政课案例教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首先,“选准”是基础,这个“准”要求案例故事自身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案例要与所要阐释的理论知识具有“精准”契合性,力戒案例与理论出现“一对多”现象,造成授课对象价值认知疲劳。其次,“把实”是关键,主要体现在案例的获取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一是案例来源渠道要可靠,多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案例,多使用一手调研资料,注重实地调研采撷案例、验证信息,通过网络信息获取案例要多方甄别、确保案例真实有效。二是案例撰写要“实”,案例撰写是对所选材料的有效整合,案例故事行文要“朴实”“接地气”,叙事方法与案例内容、所阐释的理论要“匹配”。最后,“用好”是目的,主要体现在案例教学的操作形式要与案例本身相契合,同时与青年学生的接受特征相吻合,与所阐释的理论内容相融合。第二,讲深、悟透、笃行“看不见”的思想与价值。讲好“看得见”的案例是抓手,触动“看不见”的思想是关键。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魂,促进价值内化。首先,“讲深”是前提,这就要求对案例的拆解、分析要科学合理。要根据理论知识点的内涵,采取递进式的拆解模式,注重案例内在逻辑与知识点要素的呼应,运用问题教学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注重问题与案例、理论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同时问题之间应具有逻辑性,构建问题链条。其次,“悟透”是根本,“悟透”思想原理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5]悟透原理的关键在于学生要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构建问题逻辑,参与案例分析,主动思考。最后,“笃行”是目的,案例教学是一场“足球赛”,“上半场”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下半场”的课后践行决定最终结果。案例教学要以鲜活的实例、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道理赢得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笃行真理。
3.把握好“里子”与“面子”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内在地统一于思政课案例教学之中,二者是“里子”与“面子”的关系,“里子”决定“面子”,“面子”表现“里子”。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6]“里子”与“面子”二者相互支撑,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需要科学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合理、适度、规范”原则。第一,思政课案例教学应坚持合理性原则。内容与形式的合理性是二者协调配合的前提。首先,案例内容合理,内容选择必须合乎思政课性质,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同时应具有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案例故事的叙事逻辑要科学、合理。其次,教学方式合理,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是否契合,能否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否充分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内涵表达是否充分。最后,二者结合方式合理,不同的案例应采取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过程、结果呈现形式、师生互动方式等。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坚持适度原则。首先,选择案例的数量要适度,要根据知识点的性质决定案例采用与否,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案例数量,根据理论的难易程度选择知识点与案例的合理配比。其次,案例教学方式适度多元化,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以及理论讲授的要求,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遵循“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理念,坚持“里子”至上。第三,思政课案例教学应坚持规范性原则。案例不等于举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首先,案例开发应坚持规范性,即做到案例策划选题严谨、案例资料获取渠道可靠、案例故事撰写规范、案例结构科学合理、案例解读逻辑严密。其次,案例教学的设计必须规范。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讲授,其教学设计要素多元、结构性强,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教学控制严密,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即兴应对能力、总体把控和引导启发能力等要求较高。
三、基于思政课效果的案例教学创新逻辑
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以及思政课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新变化,对思政课案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案例教学,必须在案例设计逻辑、案例内容生产模式、案例话语表达等方面下功夫。
1.推进案例设计逻辑的整体性跃迁
思政课案例教学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整体,包括案例导入、案例故事、问题设计、案例分析、知识点引入、理论阐释、价值升华等。多重要素的出场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要素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映射性,案例教学效果如何,案例设计是关键。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案例设计应实现整体性跃迁。第一,思政课案例设计逻辑从宏观转向“宏微观并重”。传统的思政课案例教学对“案例设计”研究不多,多把案例与举例相提并论,教学设计逻辑上“宏观”考量较多,主要聚焦在用案例让思政课“看起来”更“热闹”、案例如何融入思政课、如何通过案例提高课堂的教学吸引力等“外围”宏观性的问题上,而对于微观性观照不足。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应在“宏微观并重”上下功夫,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科学设计案例要素的出场顺序,精准设计各要素间连接的“楔子”,注重不同要素间的呼应,同时应根据案例实际合理设计相关知识点出场的时机,做到自然而非“突然”。第二,思政课案例设计聚焦点从“案例”转向“人+案例”。案例教学之所以生动、鲜活,关键在于“人”。大多数思政课堂开展案例教学聚焦点在案例本身,观照“人”的能动性方面不足,致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政课案例设计在聚焦案例本身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人”,案例故事的精彩在于其中的“人”,要深入挖掘案例“剧中人”背后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提炼其中蕴含的与知识点相契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立体感。同时,思政课案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合理设计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出场方式、出场时机、出场职责,合理设计教师、学生与案例中“剧中人”的互动方式。第三,思政课案例设计导向从“重形式”转向“内容形式并重”。传统案例教学中“形大于实”的现象较多,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活跃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的铺垫,造成“雁过无声、水过无痕”。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应坚持“内容为王、形式为要”,案例设计重点观照故事内容的丰富性、故事的启发性、故事承载价值的凸显性、案例讲解的条理性、案例分析的透彻性、知识点引入的自然性以及学生融入的程度性。思政课案例运用的真正意义是从具体事例中引导出其内含的理论问题,感受案例中蕴藏的理论意义。[7]
2.实现案例内容生产的立体式建构
案例内容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当前,网络资源丰富而繁杂,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占有的信息量剧增,互联网信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不断加大,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因此下大气力从源头上增强案例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是破局的关键。要从思政课案例内容开发模式、案例内涵聚焦性、案例内容呈现形态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式的案例内容生产模式。第一,思政课案例内容开发模式应从“单一性”转向“精准性”。传统的案例教学对于案例开发相对“单一”,案例与知识点之间往往出现“一对多”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案例开发未能观照学生群体的特征,呈现“单打一”“千人一面”的现象。面对“网生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案例开发模式应根据学生群体的特征转向精准化研发,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推动案例内容精准化研发;对于同一经典案例,针对不同知识点内涵,可实施多次、多角度精准研发,实现“旧瓶装新酒”。第二,思政课案例内涵应从重“故事情节”转向重“价值引导”。传统案例生产多聚焦“故事情节”,通过故事天然的代入感吸引学生、活跃课堂。但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有时会冲淡理论的价值性和思想性。为此,案例内涵应在注重故事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价值引导,对故事进行价值“包装”,将理论知识点嵌入故事情节中,突出故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让学生在案例故事中进行价值塑造和接受思想洗礼。第三,思政课案例内容呈现形态应从“平面型”转向“立体化”。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呈现形态多为“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呈现形态比较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特点的新变化,亟须进行案例呈现的“立体化”转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即时互动、多模态展现、灵活随机扩展等功能,对案例内容进行“立体化”包装,实现内容与场景、内容与受众、内容与思想、内容不同片段之间等多元化匹配式呈现、灵活性“嫁接”,最大限度地增强案例教学活力。
3.推动案例话语表达的全方位转向
话语承载着思想,案例以“故事”表达为重要特征。在传统媒体时期,案例教学以其新颖、鲜活的特性取胜,而面对新媒体多态性呈现和当代青年大学生日趋成熟理性的心智,平铺直叙式的故事呈现方式已无法深刻阐释理论背后的思想和价值,也难以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因此,必须在思政课案例话语表达、话语风格和话语指向等方面作出及时调整。第一,思政课案例话语表达必须从“重叙事”转向“叙事、情感并重”。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故事叙事”是关键,要求完整呈现故事的全部要素,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结束点题观照“理论观点”。但是,当前社会生活日益多元而丰富,案例教学仅靠“故事情节”难以取胜,案例设计应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世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话语开发案例,以“虚拟+现实”的生活世界为场景设计案例内容,以正能量的“网言网语”赋能故事,将故事话语与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观照相对接,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第二,思政课案例话语风格必须从“陈述话语”转向“陈述+问题+启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叙事风格,互联网时代理应有其独特的话语标识。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陈述式”案例话语风格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式微,我们需要回归案例教学“问题和启发”的本质,在案例设计中体现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关键环节合理设置“问题”,在案例话语中注重“叙事留白”,以启发受众的“问题思维”,在案例讲解中适当进行“课堂翻转”,让师生的思维和话语风格实现“碰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思政课案例话语指向必须从“重说理”转向“说理+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应切实贯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理念,而讲道理的根本宗旨是“解决问题”,案例话语应在说理的同时聚焦问题。一是瞄准学生的思想问题,通过转化案例话语,切实把握学生思想认识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纠偏、匡正、补漏。二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通过案例话语的转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困惑充分显现出来,教师将案例与学生的思想困惑有机结合,在分析案例、揭示问题中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三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案例故事来源于现实,但案例教学必须高于现实,通过案例说理和案例话语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
[2][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6][德]黑格尔.小逻辑[M].译者:贺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78.
[7]崔建霞.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