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在要求与有效路径
闫方洁
[摘要]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就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相较于其他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深刻性、抽象性、整体性强等特点,在讲道理方面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独有挑战。要在纵横比较中讲授马克思主义,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讲道理,通过拓宽理论视域和历史纵深来突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深度。要强化整体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打破板块化区隔增强理论框架的清晰度,通过突出主旨主线增强理论逻辑的流畅度,以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透。要强化对象意识和现实意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语境深度融合,通过增强理论的对话感和时代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活
[作者简介]闫方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25.4.119~12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和话语叙事方式转变和研究”(24JDSZKZ06)阶段性成果。
2022年4月,习近平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作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的重要论断,并提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总体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学生只有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见,讲深、讲透、讲活“原理”课,是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关键着力点。教师需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剖析制约理论阐释穿透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系统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原理”课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影响分析
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2](P10)讲好思政课的难度来自方方面面,诸如社会大环境、学生的认知偏好、教师的主体素质等,除此之外,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也是重要因素。高校思政课程在逻辑上具有贯通性与统一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各门课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侧重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有的课程偏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偏重道德与法治教育,有的课程偏重历史观和“四个选择”教育,有的课程偏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有的课程偏重深入讲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等。基于此,要精准落实“讲深、讲透、讲活”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对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原理”课的鲜明特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刻性与抽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对社会历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深入挖掘。“从认识方法来看,抽象化是将观念抽离原本客体的思想过程,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一般性的概念或规律”;[3]要揭示的规律层次越高,需要的抽象程度越高,即对事物具体性的剥离度越高。正如马克思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4](P8)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对未来社会前景进行科学构想,都是对抽象思维方式的运用。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通过高度抽象的思想规定的统一性来‘解释世界’”,[5]这与其改造世界的目标并不矛盾。同时,也只有通过抽象的方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马克思、恩格斯才能“挣脱实践中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以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把握实践”[5],才能形成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见解,并将其升华为理论。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深刻性与抽象性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理论的深刻性与抽象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阶思维。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便捷的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之中,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漂浮在表象层面的经验认知,而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原因等更感兴趣,对具有深度阐释力、高度批判力、系统引领力的理论观点需求程度较高。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生活出发走到历史的最深处,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总体性把握和系统性总结,为透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根本性的方法。教师通过抽丝剥茧的学理阐释,对理论体系“是什么”“为什么”“何以可能”等问题的深度剖析,可以打造出极具思辨性的理论课堂,满足“Z世代”大学生对高阶性学习的渴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原理”课在讲深道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与抽象性又会对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带来一定程度的消解,使课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难度。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文化常常以图像、游戏、视频等为载体,具有娱乐化、视觉化、平面化、感性化、碎片化倾向,这使得大学生天然倾向于微观、轻松、生动的叙事方式。相对而言,对于抽象的宏大叙事、严谨的理论叙事、缜密的理性思考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抽象的,也无法轻易被直观地感知,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与生活距离较远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深刻性和抽象性便对讲活“原理”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除此之外,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构成了“原理”课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别而细致的研究。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6](P311)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具体理论观点组成的有机整体。倘若教师无法从总体上领悟马克思主义作为“艺术的整体”的特点,就很容易陷入对若干概念、观点的碎片化讲解中,弱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不利于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之,充分理解“原理”课的学理深刻性、思维抽象性与体系整体性,是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前提。除此,教师还需深刻领会“讲深、讲透、讲活”的内涵与要求。一方面,“讲深、讲透、讲活”各有侧重,从不同维度强调了理论根基的深度、逻辑的彻底性以及现实关联的生动性。另一方面,“讲深、讲透、讲活”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三者有互补、递进、转化的内在联系,从“深”到“透”是理论深挖到系统呈现的过程,从“透”到“活”是逻辑推演到实践落地的转化。教师要坚持整体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把握“讲深、讲透、讲活”的内涵要求,积极创新教学体系和教学话语,拓展教学空间与教学载体,提升“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二、讲深“原理”课的内在要求及路径方法
“深”与“浅”相对应,指向事物的本质。“讲深”是指思政课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介绍和对结论的复述上,而是要深入理论的内部,把思想形成过程与来龙去脉讲出来,把“看得见”的话语背后“看不见”的深刻道理讲出来。在“讲深、讲透、讲活”的总体要求中,讲深是起点,是讲透的必要条件。讲深“原理”课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原理”课吸引力的必由之路。“原理”课中的不少知识点和结论在中学阶段的思政课中都已有所讲授,甚至大部分文科学生都能做到耳熟能详。比如,高中思政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哲学与文化”等模块,都与大学“原理”课有着一定量内容的交叉和重叠。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对内容深度拓展,不能在内容重叠部分讲出新意,就很难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需求,导致“听课不解渴”,自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强化比较视野和历史意识构成了讲深“原理”课的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教师要在纵横比较中讲清楚道理,通过拓宽理论视域来突显“原理”课的深度。马克思主义并非从天而降的,“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7](P66)列宁曾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8](P167)“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9](P333)在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时,列宁又指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10](P72)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7](P67)当然,马克思对以往理论秉持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正是通过批判,他“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9](P334)最终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身学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密切理论互动。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曾与肖莱马、穆尔等人在自然科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也曾与蒲鲁东、拉萨尔、鲍威尔、杜林等人论战,在理论辩论和交锋中阐明自己的学说。
只有从思想发展的纵向历程和横向对比出发,才能真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搞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超越其他学说成为“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11](P51)为此,教师就要跳出马克思主义来讲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还要主动地介绍前后或者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代表,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使其感受到人类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与飞跃性,提升思想深度。例如,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时,通过比较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既超越旧唯物主义又超越了唯心主义;在讲授认识论时,通过比较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认识论历史上的何种问题;在讲授唯物史观时,通过比较讲清楚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揭开了历史之谜;在讲授政治经济时,通过比较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在讲授共产主义时,通过比较讲清楚为什么说只有马克思消除了其空想性;等等。总之,要在拓宽视域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与建构力,在“破”“立”之间彰显理论的深度。
第二,教师要强化历史意识,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突显“原理”课的深度。“原理”课是思想性与政治性统一,同时也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历史视域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呈现理论的历史纵深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视角与逻辑视角的统一性。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是历史的产物,思想的全部秘密存在于产生它的历史背景之中。马克思主义得出的概念、结论都不是凭想象而来的,而是从历史深处走来。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结合西欧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转变,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又如,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史中黑奴贸易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可以增强剩余价值论的解释力;结合资本主义危机的演变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总之,讲好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全部历史背景: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过程,也包括他们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实践史;既包括列宁创立列宁主义、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除此,还包括基于时代变化涌现的各种新矛盾和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不在于理论的抽象性,也不在于结论的永恒正确性,而在于它提供了可以在具体历史性中把握规律的方法论,以及由此具有的历史穿透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仍能解释数字劳动等新现象,就源于其历史分析法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就在于它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特殊性与理论普遍性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动态平衡。在讲授“原理”课的过程中展开历史维度,可以很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的纵深感和理论生命力的持续性。
三、讲透“原理”课的内在要求及路径方法
“透”强调逻辑的自洽性与彻底性,“透”意味着通达,即使理论变得清晰、简明、晓畅,能使学生可领会、可掌握。“透”的反方向是区隔所导致的模糊性,一是指理论内部存在板块化分隔,理论框架不清晰;二是指理论的针对性不强,主线不清晰。讲透的关键是贯通,包括理论内部的贯通以及理论与现实的贯通。在“讲深、讲透、讲活”的总要求中,讲深是起点,讲透是对讲深的进一步升华,思政课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深”而忽视“透”,这样反倒会因为内容的复杂繁琐增加学生的思想困惑。同时,“透”又是通往“活”的中介,因为理论越深,越需透彻解释,而解释越透,越容易灵活应用。“原理”课作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深刻的学理性,“讲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听懂,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第一,教师要强化整体意识,以此打破理论内部的板块化区隔,增强理论框架的清晰度,把“原理”课讲透。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但他没有把“三个组成部分”割裂开来,而是阐明了一个以新世界观为统领,以“两个伟大发现”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7](P71)这两个“只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战斗力的理论根源所在,任何肢解三个部分的做法都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战斗性。在理论上,并不存在可以脱离整体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原理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受制于原有学科背景,往往对三部分采取模块化讲授方式,分门别类地讲授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这种讲授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内容拼接痕迹严重,逻辑主线不清晰,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未能得到清晰的呈现。
因此,“原理”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整体意识,避免“拼盘式”“焊接式”教学,通过专题化教学等方式,打破章节结构的限制,通过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同时,不搞繁琐的知识体系,不求大求全,通过突出重点的方式达到化繁为简、化零为整的教学效果,简明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使其能够更有效地通达学生,避免学生陷入庞杂的概念、结论和体系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提供了理论论证;重点讲授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原则。
第二,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以此突出理论的主旨主线,增强理论的流畅度和穿透力,把“原理”课讲透。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思想传统。对马克思来说,“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2](P21)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问题就无法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其产生来看,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出发,才发现了已有学说与现实的裂缝,开启了新世界观的创立之路。从其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不是解决传统哲学中“彼岸世界”的问题,而是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从其发展来看,从列宁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不从对本国问题的深刻洞见与有益破解出发,将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校准理论的重要尺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问题代表着主线,代表着事物发展前进的轨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3](P8)这里的“归根到底”和“一句话”,就点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总问题,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们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涉及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态各个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来说,只有紧紧抓住贯穿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全过程的“总问题”,才能统领庞杂的思想内容,否则就可能使学习流于表面、不得要领,甚至陷入碎片化学习中,南辕北辙,更无从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体来说,不从问题出发,就无法理解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内在统一性;不从问题出发,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不从问题出发,就无法理解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不从问题出发,就不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继者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质上的共同性;不从问题出发,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及其应用的条件性;等等。
因此,教师在“原理”课教学中要改变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打破以概念阐释、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路径,通过讲问题来把道理讲明、讲透。这就需要教师将课程中的核心观点和科学结论背后的问题点一一挖掘出来,用“问题链”来导引知识点,将平面式的知识陈列转化为一棵生长的“问题树”,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例如,“原理”课的主干内容可概括归纳为几大核心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何以可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资本增殖的秘密何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命运?如何认识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等等。通过问题的突显,就可以“让教材中的观点更自然地出场,教师能够更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理论境域”,[14]同时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感受理论的针对性,突破学生对于理论的认知阻隔。
四、讲活“原理”课的内在要求及路径方法
“讲活”强调理论与现实关联的生动性,旨在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和应用性。从“深”到“透”是理论深挖到系统呈现的过程,从“透”到“活”则是逻辑推演到实践落地的转化。在“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总体要求中,“讲活”关系着理论能否“接地气”,能否内化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70多年前,当今的时代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跨越时空和话语的鸿沟,顺利地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向马克思主义,就成为“原理”课亟须解决的核心任务,其关键就在于把“原理”课讲活。讲活“原理”课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塑造鲜活的理论形象,使理论不再是死板的、无趣的;二是指理论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成为其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理论获得生命力,不是机械的教条。归根到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关照社会现实,克服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疏离感、悬浮感。
第一,教师要树立对象意识,明确教学中的学生需求导向,克服理论之于学生的疏离感,增强理论的对话感,把“原理”课讲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与“对话式”教学相对立的现象,诸如独白式教学、结论预设型教学、符号化传播、防御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要么是教师主导话语权,要么将马克思主义简化为口号式宣传,要么面对尖锐问题时采用回避或简单否定态度,其共同点在于缺乏对象意识,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理论与学生之间出现了“真空层”,这样所讲出来的理论自然缺乏鲜活度,也无法入脑、入心。为此,教师需要牢固确立对象意识,将学生作为独立的、具有特殊属性的存在来加以认识,从生理、社会、物质、文化、实践等多层次出发,揭示学生作为感性存在的特殊性,揭示他们所具有的知觉时空、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内在尺度的特殊性,包括学生的需要、欲望、情绪、意志等;同时,还要揭示学生在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及学生如何建构起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如何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维度等。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全新的语境之中,他们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建设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度参与者,是网络社会“原住民”,也是面临来自经济发展拐点、老龄化拐点等挑战的一代,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获得了独特的人生际遇、理想追求、欲望目标等等。走进大学之后,他们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裂变,如此一来,如何重新建构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难题。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我的关系,如何处理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这些问题被提上日程,大学生们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伟大思想之一,其理论体系中贯穿着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解放的探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识工具,也为人们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包含着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论。例如,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直面问题的批判精神、立足现实的实事求是态度和反思超越的创新精神等。基于此,“原理”课教学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现实的个人获得自由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将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实和生活现状,做出理性判断。
除此之外,要拉近学生与理论的距离,教师就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和专业问题的讲授上,而是要转变话语风格和叙事方式,用学生喜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讲活“原理”课。习近平指出,“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2](P14)“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2](P13)思政课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原理”课教师要深入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去,关注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回应年轻人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发展问题,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他们所急需的精神慰藉与意义指导。只有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同大学生的个体生活相关联,并通过有温度、有情感的方式传递思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进而产生理性上的认同与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教师要强化现实意识,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语境的深度融合,克服理论之于现实的漂浮感,增强理论的时代感,把“原理”课讲活。任何成熟的理论都必须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生成原创性概念,并在概念间建构起复杂逻辑联系,理论越成熟,这种联系越复杂、越抽象。因此,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不必然导致理论的亲和力,相反,由于其叙事的宏大性和话语的抽象性还极有可能导致大众对理论的远离和淡漠,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例如,有不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远离大众生活,更是与当今无关,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误解,恰恰是未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书斋理论,它的全部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其中的概念、判断和结论都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反思,就像他们所说,“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5](P45)
马克思、恩格斯向来反对那种远离尘世生活的观念哲学,他们认为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揭示世界的真正本质。马克思、恩格斯经常在密切观察和深度接触中研究工人阶级的痛苦和诉求,从人们最真实的生存状况中抽象出“生产关系”“商品拜物教”“剩余价值”等概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创立了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全部秘密,从现实生活出发走到了历史的最深处。尽管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但它关心的问题却是鲜活的。它关心人以及具体的人类生活,尤其关心人类能否超越资本主义建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类型。时至今日,资本不断逾越物理的界限持续向全球扩张,但资本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且难以克服,人类的片面发展与异化状况依旧存在,人类的生活依然囿于对商品、货币等物的依赖之中,人的自由个性也远未实现,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面对21世纪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要想克服诸领域的危机、建构美好生活,依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因此,“原理”课教师绝不能沉浸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推理中,或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的常识性现象描述上空洞孤立地阐述大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既在“生活之内”又在“生活之外”。具体来说,既要密切联系实际,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现代性焦虑等热点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具体丰富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展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贯通力和解释力;又要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讲出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些问题的独特回答,展现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深刻性、价值性和引领力;最终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理论,使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生活常识与其深度融合,有效克服理论的漂浮感。
总之,“讲深、讲透、讲活”是对思政课教学的立体化要求,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在“原理”课教学中,深度决定学生能感受到的思想高度,透彻保障学生能感受到的逻辑强度,活力则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温度,脱离“深”则流于表面,缺乏“透”导致逻辑模糊,忽略“活”则会丧失吸引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透、活”的要求统一于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中,唯有整体推进,才能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使“原理”课成为学生解码历史规律、回应现实关切、塑造价值观念的思想引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闫方洁,王慧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在逻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的方式[J].哲学研究,2021,(12).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