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
左腾 王俊
[摘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优质素材。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和动态化原则,确保改革成就的有效融入和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以案例分析为载体、以互动讨论为桥梁,持续深化学生对改革成就的体验感、认同感和共鸣感,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高校思政课
[作者简介]左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广东深圳518055);王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25.3.84~9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AI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理、风险及路径研究”(24JDSZ3202);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GXSZ096);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研究项目“需要理论视域下广东青年夜校的社会功能研究与探析”(yb240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科学谋划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决定》指出,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1]。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提到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优质素材。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认同,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1.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的必然要求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责无旁贷、使命在肩。高校思政课必须主动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方面,改革成就是党的创新理论最生动的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来源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最生动的注脚。思政课教学必须及时跟进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将新时代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讲清讲透,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另一方面,改革成就是坚定“四个自信”最鲜活的教材。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学要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壮阔图景呈现给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了解社情,切身感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精神动力是激励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它源自人特有的精神需求,是更为持久深刻的动力源泉。”[3]从精神动力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斗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针对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全面深化改革在破解各类社会难题、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等诸多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方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思政课要依托这些优质素材,引导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思政课教师通过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深入理解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梦想不仅是前辈的责任,更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造就了一大批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先锋闯将,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将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引入思政课堂,可以唤起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激励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3.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4]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思政课不断优化育德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思政课改革发展从外延到内涵、从形式到实质、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提升思政课质量和实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举措、政策制度、实践成果为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师运用这些真实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使思政课内容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关怀,与青年学生的现实关切更为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讲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会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相对抽象宏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分外亲切,有助于用好用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亲和力、说服力,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其二,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化、体系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思政课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讲,而不是碎片化地堆砌材料。要将这些改革成就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加以理解,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三,有利于推动思政课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运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作为教学素材,需要教师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持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讲授过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学内容的扩充与更新,也倒逼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原则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案例,要将这些成就有效融入思政课,确保其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需要遵循一系列重要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叙事策略,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提升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和实效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和理论素养。
1.遵循整体性原则,全面统筹优化布局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增强教学的协同效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系统思维能力,更好地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就要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意涵。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领域的改革虽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思政课在讲授全面深化改革成就时,要着眼改革的总体布局,全面把握各领域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体现出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例如,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也需要相互协调。只有将各领域各层面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图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科学统筹各领域改革教学内容的比重关系、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让学生对改革有宏观、全面、立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在知识目标上,促进学生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能力目标上,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视角、系统视角看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辩证思考能力。在素质目标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只有全面贯彻整体性原则,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内容和目标各部分间的系统性、整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遵循结构化原则,多维把握关键要素
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6]遵循结构化原则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理论阐释、制度安排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避免“碎片化”“空洞化”倾向,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改革的关键要素,夯实知识体系。首先,教学内容要突出改革的主线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高校思政课要围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主线,充分阐释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改革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和科学道路,把握改革不同阶段和领域的一致性、连续性。这样有助于克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倾向,使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改革举措看到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增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其次,要系统梳理改革各领域的关键要素。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众多,每个领域又包括不同层次和环节。高校思政课要在整体设计上重点讲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关键制度、重大举措和标志性成果,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等。这些关键要素的系统梳理可以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把握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特征,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注重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内涵、制度特色与生动实践有机结合。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革内容的理论阐释,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如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将理论阐释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结合起来,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说话,生动展现全面深化改革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提升教学的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样,学生既能领会改革背后的理论逻辑,又能直观感悟改革的现实成效,推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遵循动态化原则,灵活调整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保持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锐气和朝气,展现出蓬勃向上、昂扬向前的时代风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课也必须立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所谓动态化原则,就是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好地契合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其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路径方式也在动态调整、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改革发展的时代节拍,将最新成果、最新进展及时纳入教学,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和力量源泉。一方面,教学内容要紧扣改革前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思政课要将这些重大部署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关注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经验新做法,使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俱进。如在阐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时,可结合近年来党中央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现实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增强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动态化原则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提升运用改革实践素材进行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网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成为引领学生勇立潮头、奋勇搏击的引路人和指路人。只有教师率先垂范、躬身力行,才能带领学生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把改革进行到底,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如何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有效融入思政课,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多重实践举措,确保改革成就深入课堂,提升青年学生对改革成就的体验感、认同感、共鸣感,坚定爱党爱国之心,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以实践活动为平台,深化改革成就的体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8]。所谓思政课实践性,就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增强本领的教学品格。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走出课堂,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现场,把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作为思政课素材,把实践育人理念贯穿思政课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成就为发挥思政课实践性、促进知行合一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现实素材,如何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构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的路径机制,以实践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深刻认识。其一,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化对改革成就体验感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社会,亲身感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能够使改革发展成就从抽象变为具体,使理论讲授变得鲜活生动。其二,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9]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不断突破和创新的过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在许多领域突破旧体制藩篱、建立新机制新制度,蕴含着鲜活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思政课教学也要着眼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和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汲取更多活力。其三,实践活动是强化责任意识、厚植为民情怀的现实途径。教育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培育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强化责任担当,是思政课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抓手。例如,在学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学生切身感受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进而树立为民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2.以案例分析为载体,增强改革成就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要想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有效融入思政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挖掘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典型的、生动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和评价反思,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性思考、增进情感体验、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解读,是实现知行合一、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着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富矿。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易于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理论学习和价值引领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设置问题情境、串联理论要点、引发学生思考,在分析讨论中加深学生对新时代改革成就的认识和认同。其一,案例教学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精心选取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富于戏剧张力的真实案例,围绕案例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案例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对案例产生好奇,主动探寻案例的来龙去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案例,寻找破解难题的钥匙。其二,案例教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加深对改革发展规律的把握,提升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鲜活的改革案例,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学生真正读懂案例背后的深层逻辑,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获得理性认识。比如在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案例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其中蕴含的制度型开放理念、市场化改革方向等要义,引导学生运用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分析其背后的改革逻辑和实践路径。其三,案例教学要通过讲述典型人物事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案例的背后,往往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讲述典型人物事迹,用人物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如在讲述脱贫攻坚案例时,教师可重点讲述脱贫一线的典型人物事迹,如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舍身为民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切之情,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立场的情感认同,树立起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以互动讨论为桥梁,提升改革成就的共鸣感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解决问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1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师生互动这个关键,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平等交流和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声、彼此启发,在观点交锋与思想交融中达成共识、凝聚共识。互动讨论教学法就是要打破“一言堂”,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讨论氛围,营造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的生动课堂,焕发思政课堂教学生命力。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是运用好互动讨论这一教学方法,以讨论为纽带、以研讨为平台,促进教学相长、深化认知体验,增强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一方面,互动讨论有利于深化对改革成就的理性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许多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重大创新。如何深入学理化阐释其丰富内涵、揭示其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价值观和方法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单向灌输难以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改革发展的宏阔实践,结合专业学习和社会观察,展开头脑风暴,交流思考体会。如教师可提出“如何理解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改革的关联与协同,升华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作用的理性认同。另一方面,互动讨论有助于唤起对改革成就的情感共鸣。有学者指出,“情感在推动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因此,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思政课要注重在强化情感体验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更蕴含了亿万人民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为情感教育提供了无数鲜活素材。教师可以运用互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畅谈在家庭、身边、社会大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全面深化改革给自身、家庭和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讲述与倾听、触动与共情中引发情感共鸣。如结合学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设置“你对家乡发展巨变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回忆家乡沧桑巨变,讲述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升华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赤子情怀的情感认同。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4]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系统变革,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政治资源、思想资源、实践资源的“富矿”,是引导高校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教材。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立足时代需求,及时跟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最新成果,用好改革开放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活教材,吸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鲜养分,将之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融理想信念教育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之中。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全面深化改革成就鲜活生动的事例阐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故事,才能切实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3]韩喜平,郑家璇.激发新时代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1):1-5.
[4]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5][8][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20,17.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11]张苗苗.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原则与限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88-91.
[12]王俊,程美东.陈占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3(9):3-13.
[13]刘丙元,魏晓娟.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24(4):71-76.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