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美好生活,从经济发展来看,一要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三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四要保持物价稳定;五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六要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美好生活”的新思想、新概念。美好生活是个综合概念,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无疑是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美好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好生活的实现,就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要实现美好生活,从经济发展来看,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丰富的内涵,就实现美好生活而言,最基本的是:第一,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长期忽视商品和服务质量,严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商品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大力宣传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快质量强国建设,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创新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管方式,确保食品安全。第二,推进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济高速增长,也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退化的后果。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高度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规划。要尽快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努力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多渠道多层次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好制度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美好生活的满足,其基础还是经济平稳持续的增长。步入新时代,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不再是判断经济形势和评价经济工作的唯一标尺,但仍然是综合性、基础性指标,保持相当、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还是十分有必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新时代,要继续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不再是总需求管理,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已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适当调低财政赤字率,为长远发展和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跨领域金融产品创新与合作,提升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运用好差异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就业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其实仍然较大,就业形势错综复杂,总量压力继续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要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运用“互联网+”,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宽就业新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大规模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强紧缺职业工种培训。政府要为企业用工提供精细化、全方位服务,及时兑现政策。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突出重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20多万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是今年就业工作首位。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鼓励他们到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去工作。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也很重要,政府已迈出实质性一步,退役军人事务部已成立,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新名词:城镇调查失业率,该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劳动力市场局势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实现就业目标提供参考,有利于做好就业工作。
保持物价稳定
物价平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如果物价大起大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美好生活无法实现。当前,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但价格工作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缓和国内物价波动,保持物价稳定,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推进“互联网+物价大数据”,提高价格监测能力与预警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物价云”建设,打造集价格信息发布、采集、处理、分析、预警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为实时监测查询商品价格、预警物价运行提供数据服务。应在“物价云”建设基础上,推进物价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打通部门间、主体间物价数据壁垒,推动各部门、各主体采集的价格数据在云平台上开放数据接口、共享数据资源,为全方位价格监管提供数据支撑。第二,制定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增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加大对能源类等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规模,缓解我国资源性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在我国建立国际定价中心,逐步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为抵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提供保障。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监测。第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和食品有效供给。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推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副产品流通费用,增加粮食和食品有效供给。第四,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优化企业成本结构并进,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波动的影响。
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是美好生活之源。收入不切实增加,中等收入群体不扩大,美好生活是空谈。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是不但要持续做大财富“蛋糕”,还要努力分配好“蛋糕”,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迈向中等收入群体,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高工资是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完善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功能。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税收结构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和发展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完善产权制度,这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员工持股,获得财产性收入,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住有所居,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指引了方向。正确处理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和市场化的关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发展住房租赁特别是长期租赁,积极发展和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补上住房租赁这一短板。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一直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住房思想观念落后。今后需要加强观念引导,鼓励中低收入家庭租房安家。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支持公租房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的供应主体,培育和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促进大、中、小住房租赁企业并存发展。鼓励租赁企业做大做强,朝机构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对住房租赁企业的金融支持。规范住房租赁中介机构,支持、规范个人出租住房。租购并举之外,还要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政府和产权人各持一定的产权比例。政府要引导,政策要支持,确保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陈乐一,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