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苏东坡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追怀的正是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水军大战。后人如此高度评价赤壁之战,不仅因为它是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的重要“拐点”,也是中国水军舟师、战舰巨舸兴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秦汉时代的楼船
秦汉一统后,因多见于在北线与匈奴作战用兵,史家对舟师的辉煌,关注不多。此后,一直到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方才成就为古代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舟师水军大战。
对于赤壁大战之前四百年间的舟师发展,也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秦始皇在位三十几年中,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大一统时期,但它秉承商周以来的船舶建造技术,其舟师水军和造船业较前朝历代均有明显进步。《史记》记载,秦昭王时代已有了一种被称为“舫”的“双体船”,即将两船并列相连成为一体。况且,秦王朝能够两次组织庞大船队,派徐福东渡扶桑求仙,可知其海船建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应该是堪称一流的。
汉朝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后,船舶建造逐步趋向专业化。这点可从汉武帝那首《秋风辞》中有所领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那壮阔场景是何等的壮观啊。在对外战争中,史载:汉代舟师曾一次出动楼船军十万,战船千艘。尤其是在西汉王朝开拓南方边疆和镇压叛乱的战争中,对舟兵水师更为倚重。
《史记·南越尉佗传》记述了“楼船”的来历。“时欲击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史记·平准书》则说:“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状。”这种高达十余丈,船上分为数层的大船可以在江海通行。在每一层楼的外面都建有高数尺的“女墙”,作为防御敌方弓箭矢石的掩体。女墙上有箭孔,可以向外射箭发弩。楼的四周均用坚硬的木材建成叫“战格”的保护层,或再蒙上生牛皮。两边船舷伸出若干支桨,作为前进的主要动力,舰顶有帆,以借助风势、加快航速。
赤壁之战中的两栖部队
东汉末年,当曹操初步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便组成了“战舰樯橹云集、楼船巨舸连营”的水军舟师,在长江中下游同孙刘联军对峙,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
宋人苏东坡用了最轻松的语言描绘了这场以弱胜强的血腥战斗:“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然,这一时期水军与步兵之间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赤壁战后发生的袭取荆州的战斗,东吴军队多是采用“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样式作战。也就是根据作战需要,水师也可随时投入陆战,这是最早的名副其实的“两栖部队”。
纵观三国鼎立前的战争史,无论是夏商周易代,还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交兵;无论是秦皇扫六合,还是楚汉苦相争、汉武击匈奴,中华帝国战略作战的主战场都是偏于北部,逐鹿中原。赤壁大战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其战略作战的主轴线已不再是东西方向,而是演变为北南方向,并且大多为自北向南的进攻;作战地区也不再集中于黄河流域,而是递进延伸于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带。
由北向南的战略攻击带来了作战轴线的转移,带来了水军舟师战舰的兴盛与发达。
这时的主战场大多是在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区域。而这一带的地形条件多为江河湖泊、沟壑丘陵,完全不适宜擅长于野外驰骋作战的骑兵。客观的战争环境,必然要求南征北战的发动者们,把建造战船、建设舟师、提高江河作战能力作为军事准备的首要任务,着力依靠水军舟师突破江河天险去实施战略进攻。为此,舟师战舰的建造在赤壁大战后勃然兴起,水军自然成为帝国雄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军种。
铁锁横江挡不住的西晋楼船
古代水军舟师的空前发达,准确地讲,始于三国时的孙吴政权。孙吴三世据守江南,苦心维系;天堑长江是东吴对抗曹魏的重要防线。东吴也正是凭依强大的水军,北防曹魏,西拒蜀汉,牢牢占据并经营着富饶的江南地区。
据《三国志》所载,孙吴政权拥有的水军大型战船称为“五楼船”,即分为上下五层结构,能载士卒3000人,可以想象其战船之巨。孙吴后期,该国水军已具有海上作战能力。跨海域的征战,不仅显示了很强的作战、给养和海航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先进的建造跨海舰船的技术,有一支能工巧匠的队伍,有一套于碧波万顷之上指南航向的科学方法和仪器,更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
讲到跨海征战,就不能不提古代的天文“观象说”,它在军事上的作用似乎直接表现为现今的“天气预报”和天星定位;当然其它深奥的东西还有很多。历史学者唐晓峰认为:“我们今天的卫星定位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远古先人以天星联系地位之理想的真正实现。”古代“观象说”的应用与发展,直接指引了秦汉以降历次战舰跨海作战任务的遂行。
在实施横渡江河的战略作战中,水军的强弱已经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所在。战争态势和作战形式的变化,无疑提高了水军舟师的地位。三国之后,进入魏晋,西晋为渡江作战,组建了强大的水师。史书记载,西晋王朝历经七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拥众七八万的庞大水军。其大型战船上可筑木楼,并开四道门,战船甲板上竟可驰马往来。
正是由于拥有如此强大的水军,西晋才能实现直捣建康的胜利。史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将王濬率水师沿江东下,向东吴发起凌厉攻势。东吴曾在长江边山势竦峭的西塞山下以铁链横截江面,又暗置丈余铁锥于江心,以为江防。岂料晋军以巨筏扫除铁锥,以油船烧熔铁链。楼船直逼建康,吴主孙皓肉袒投降,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这段史实,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有诗歌咏叹: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诗中所谓之“楼船”,尽管始于秦汉时代,但魏晋以后有了新的发展。三国时吴国董袭所督造的五楼船,堪称“巨无霸”式的战舰。西晋王濬所造的楼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也是规模空前的大型战船。东晋末年,卢循率水军沿长江而下,其中楼船百余艘,“新作八艚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晋将刘裕与之抗衡,也“大治水军,皆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从中可以窥见楼船在战舰系列中所占的主力地位。
就舟师水军整体来讲,东晋更为强盛。东晋军队出征,经常以水军为主力。如平定桓玄之乱,就是以舟师为三军主力在长江峥嵘洲进行水战,才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水军已俨然成为南朝军队的主力兵种。南朝历次出兵,多以水军为主。如宋文帝元嘉末年(公元453年),北魏南进,宋军水军从采石矶直到暨阳,江面上舰船集结连营,旌旗招展,兵甲鲜明,军容整肃,沿长江绵延达六七百里列阵迎击。
面对强大的南朝水军,以骑兵为主的北朝军队真是一筹莫展,根本无法发挥其野战冲突的战术特长,反落得个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