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党建

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2019-06-25     来源: 党的文献     作者: 杨长青

中原解放区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外围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建立与发展起来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嵩岳)军区部队和冀鲁豫军区第八团南下,同李先念、郑位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于1945年10月下旬在桐柏地区会师,组成了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李先念、郑位三分别任司令员、政治委员。
中原解放区地处中国的腹地,又处于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占据此地,既可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进行直接抗衡,也可以对其他解放区形成有力支持,对实现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战略意图,显得格外重要。
抗战胜利后,中原军区代表和国民党代表于1946年1月23日、1月29日、3月28日和5月10日分别签订或达成了《罗山协议》、《中原临时停战协定》(或称《吕王城协议》)、《应山协议》、《汉口协议》,规定中原地区国共双方军队必须停止一切违犯停战令的军事行动。
中原军区部队遵守停战协定,以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停止。中原军区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争取和平的大局为重,在停战令下达后的三四个月里曾力求将主力合法转移,并就此同国民党方面进行多次谈判和交涉。
但国民党蒋介石始终拒绝这一合理要求。蒋介石要发动内战,控制全国,必先夺取中原。中原解放区首当其冲地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目标。
中共中央洞悉国民党当局反革命的伎俩,1945年11月5日指出:“我豫鄂两省解放区军队,现被国民党第一、第五、第六等三个战区的军队共二十几个师四面包围,刘峙任该区‘剿共’总指挥。我豫西、豫中、鄂南、鄂东、鄂中等处解放区都被国民党军队侵占、大肆烧杀,迫得我李先念、王树声等部无处存身,不得不向豫鄂交界地区觅一驻地,以求生存,但又被国民党军队紧紧追击。”
194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当局围歼中原部队和挑起内战的阴谋,发表严正声明:
“国民党军事当局即将对被困已久的我中原军区李先念将军所部6万余人实行凶恶的‘围歼’计划。……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负责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制止这一重大流血阴谋的实现,并迅速允许李部安全转移与复员。反之,如果国民党当局竟纵容国民党内挑战分子掀起中原的血战,则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为中国全国范围的内战,已由国民党方面再一次发动,其一切后果均须由国民党当局负其全责。”
国民党当局无视中国共产党的警告,继续坚持其全面内战的既定方针,先后调集30余万军队,构筑6000余座碉堡,将5万余名中原军区部队包围在大悟县宣化店仅两百里的狭小范围内,大搞军事蚕食与经济封锁,妄图于7月1日发起对中原军区部队的总攻。
6月,国民党的军队不断缩小对中原部队的包围圈。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王震:
“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国内战不可避免”,“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目前时机紧迫,你们应充分注意。并团结内部准备艰苦斗争”。
23日,中共中央又给中原局回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中原解放军阵地大举进攻,并侵占邓店、虎湾等地,企图在“48小时内全歼”中原军区部队,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原军区主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26日晚冲破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
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国民党军队围歼中原军区部队的罪恶行径,使蒋介石的政治阴谋昭然若揭。
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翌日,中共中央愤然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罪行予以揭露,在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指出:
“蒋介石所谓48小时后有惊人举动,是指阴谋歼灭我中原部队而言。蒋于月中下令聚歼,有不许漏网之语。昨宥起实行攻击,我中原部队不得不起而自卫。这一自卫斗争是否能不受严重损失,现尚不能预计。请对外广泛揭发国民党之阴谋。”
6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时局近况的通报指出:“我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被国民党25个师包围半年之久,近日蒋介石下令歼灭该军,该军正为生存而奋斗。”
7月7日,李先念在突围路上向新华社记者发表《反对蒋军违约进攻》的谈话中彻底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践踏停战协议、进攻中原解放区的事实真相,驳斥了他们颠倒是非、欺骗舆论、嫁祸于人的谎言和骗局。
他说:“国民党对我中原军区部队穷凶极恶的‘围歼’计划,蓄谋已在10个月以上。”“我解放区在1月10日以来的6个月中,月月缩小,日日被占,到现在连我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亦被占,1500万人口的解放区几乎被占殆尽。究竟谁守约和平,谁在违约进攻,这还不十分明白吗?这还有丝毫狡赖诈骗的余地吗?”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中国全面内战爆发的起点。
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围,是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正义之举,是在自身生存遭到严重威胁时不得不采取的自卫行动。
它彻底地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来面目。
中原突围打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场战役,为中国走向光明的政治前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原突围的胜利,标志着全国解放战争首战告捷,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
它的胜利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是不可战胜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的,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在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把中原军区部队围得像铁桶一样,企图一举围歼。
但中原军区部队没有被这反动嚣张的气焰所吓倒,而是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迎击国民党军队的挑衅和攻击。
他们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以一个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迷惑国民党军队外,主力分南北两路于6月26日晚,向西转移。
北路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队重重截击合围,终于到达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其中第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继续北进,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
南路部队在王树声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进入武当山区。
担负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任务向东转移的一个旅,在皮定钧指挥下,转战20余天,跋涉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
整个中原突围战役从6月26日起至7月31日止,历时36天。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突围后还保存了4.4万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南北两路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分别创建了豫鄂陕和鄂西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外线继续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32个旅、中则达24个旅、最少时也有14个旅和大量保安团队,紧密配合了华北、华东解放区部队胜利作战。
中原军区部队战略转移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和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原军区部队以英勇顽强之师,突出重围,打乱了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署,使蒋介石、胡宗南延迟进攻中国革命政治中心——延安,胜利完成了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最困难时吸引和钳制国民党军队大量兵力的战略任务。
二是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着手创建豫鄂陕、鄂西北两块新的革命根据地,坚持在外线进行游击战争,直接威胁国民党后方,为协助和配合其他解放区的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阴谋,发挥了战略作用。
三是中原军区部队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不仅沉重打击和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而且成功地保存了自己的主力和骨干,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反攻中原乃至夺取全国胜利而壮大军事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原军区部队的英勇行为和军事功绩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
1946年7月15日,中央军委在《关于在陕南建立临时根据地给郑位三等的指示》中指出:
“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和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对中原突围评价说:
“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194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原军在战争第一年的战略作用给中原全体同志的慰问电》中对中原部队取得战争胜利和所起的战略作用作了充分肯定和褒扬:
“我中原各部,为着反对卖国贼蒋介石的进攻,从去年7月起,在陕南、豫西、鄂西、鄂中、鄂东、湘西等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所有参加这一英勇斗争的指战员,均为全国人民所敬佩,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所有参加这一斗争的部队,在和优势敌人的艰苦战斗中虽然遭受了不小损失,但是基本骨干依然保存。”
中原突围战役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打败国民党蒋介石的信心,鼓舞了全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的士气。
同时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历史事实,印证了一条历史铁律——一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一切反动派挑起的非正义战争必然失败。
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其历史功绩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中原解放区党组织和部队在进行战略坚持、战略转移以及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高举党的统一战线旗帜,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部署的战略任务,成为团结人民群众、孤立和打击反动派的典范,为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争取中国人民走上独立、统一、自由、富强的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的10个月战略坚持时期,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中原人民军队陷入极端困苦之中。
中原各界通电全国,呼吁全国各界声援中原解放区,制止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
重庆《新华日报》也刊登了“反动派蓄意消灭有功部队,新四军第五师被困粮绝”等报道,并发表了《为新四军第五师呼吁》的社论。
中原解放区的艰难处境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带着华北、华东等解放区军民用节约之粮换得的3亿元(法币)赠款到达宣化店,亲切慰问被围困的中原将士。
华东、华中、晋冀豫、晋察冀各解放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迅即筹集4.4亿元援助中原部队。
中原解放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原军区部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全国解放战争全局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敢于应对国民党军队的挑战,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还击敌人的围剿。
他们这种伟大行动和崇高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人们纷纷伸出支援之手,解囊相助。
由此,全国形成了“中原支援全国,全国支持中原”的局面。也由此,全国进步力量得到空前的团结,促进了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中原解放区各级党组织和军队团结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解放区面临的艰难困苦。
被围困期间,在十分缺粮的情况下,当地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部队,倡议“缸里匀米,锅里匀饭”,尽量节约粮食送给人民子弟兵。
有的乡村群众还组织青壮年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利用亲朋故友关系,帮助部队到敌占区去买油、买盐、买粮。
人民群众对部队的关爱和帮助,使中原部队指战员增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
在中原突围战役中,无数革命群众无私无畏地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援,给部队当向导、送情报,筹粮筹款,收容和掩护部队伤病员及失散人员。
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在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时,更是得到了人民群众无私的援助,部队走到哪里,老百姓支援到哪里,还有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为掩护自己的子弟兵而遭敌人严刑拷打,甚至残忍杀害。
中原军区部队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援助,才最终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
中原解放区军民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运用统一战线的力量,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美国政府援蒋政策的斗争。同时,坚持同国民党进步人士联系,以争取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缓解了中原解放区缺粮缺衣缺药的困难。
此外,还加强与来中原解放区工作、参观的国际友好人士的联系,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主张,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独裁专政和挑起内战的阴谋,从而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支持和帮助。
中原军区部队在战略转移行军途中,在坚持自卫作战的同时,重视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以动员和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对付敌人。
李先念曾说:“广泛开展统战工作,是我生根立脚的重要环节。”
他要求北路军各部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做好统战工作。
北路军按照中原军区要求,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好地方自发武装、国民党基层武装、绅士名流、国民党政权机关行政人员的联络和争取工作,以扩大中原部队的社会基础,尽量减少反对者。
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别突围到豫鄂陕和鄂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时,更是注意开展统战工作。
1947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给豫鄂陕区党委和鄂西北区党委的指示中指出:
“除在有保障地区建立我之公开的一面政权外,应大大建立两面政权,应十分注意在游击区、边沿区及国民党地区进行合法工作、秘密工作、统一战线工作,以便应付敌人,隐蔽自己。”
豫鄂陕根据地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对陕西地下党的指示精神,亲自出面,利用关系,做了大量争取地方上层和民团的工作,同他们建立了释去前嫌、互相谅解、互不干扰的关系,不但根据地的人员可到他们统治区筹粮借款,而且他们还主动保护人民军队的伤病员,给根据地传递消息。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豫鄂陕、鄂西北区党委和军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和统战工作,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同时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中原地区革命斗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原军区部队力量的源泉,是取得革命武装斗争胜利的法宝。
中原解放区党组织和中原部队在革命战争中,始终坚持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成为全国解放区团结人民群众、孤立和打击反动派的典范,其工作实践和经验,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宝库。
它对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军事蚕食和进攻的阴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敌人;促进全国各阶层人民结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和进步舆论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走上独立、统一、自由、富强的道路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