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非常重视外事干部的培养。1951年八九月间,周总理兼外交部长向中央人民政府作了有关外交工作的报告。该报告的最后部分,专门谈了外交干部的培养、选拔问题。周恩来根据当时外交部干部近两年的工作实践和今后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培养、选拔干部的“十六字方针”,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十六字的内容,既体现了我们党选拔干部的普遍原则,也提出了对外交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特殊要求。此后,周恩来对“十六字方针”的内容,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次作过详细论述。
站稳立场
周恩来明确指出,做外交工作必须从根本上确立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又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外交人员是代表国家的,立场必须十分坚定,思想必须十分明确。外交系统和军队一样,“必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不能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侵蚀,更不能让资产阶级思想起领导作用”。
周恩来经常告诫外交干部:立场不稳,“就有可能倒向外国人的怀里”。新中国的外交人员应该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二者要正确结合,缺一不可。他们必须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时时处处站在党的政策和方针的立场上认识事物,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既坚决维护祖国的合法权益,又勇于捍卫和平,维护一切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利益。
掌握政策
周恩来强调指出,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任务,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的行动准则。外交是严肃的政治行动,“一次活动、一次握手、一顿饭都有它的意义”,甚至会牵动全局。因此,从事外交工作的每一个干部都必须牢记党的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
周恩来对干部的政策教育一向抓得很紧。他经常要求干部认清总的形势,掌握党的外交战略,从全局上把握和执行各项政策。周恩来常抓住重大外交事件、重要代表团出访,以及大使出国等机会,对干部进行政策教育。他还反复强调外交人员要经常学习、了解我国的国内政策。因为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是党和国家总政策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国内政策,便不能正确地宣传自己,在执行对外政策中也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失误。
熟悉业务
周恩来经常勉励外交干部,要有四海为家干一番事业的抱负,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学习和掌握外交业务知识,随时注意调查研究,做到“又红又专”,才能保证对外工作的顺利完成。他多次提出外交人员不但要有哲学、政治、法律、经济、中外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基本知识,还应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周恩来还强调,要搞好外交业务工作,必须努力练就搞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功。上个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根据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馆的经验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外事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定要多动脑筋,努力做到“五勤”:即一要眼勤,要多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这是做好外事工作的首要条件;二要耳勤,要多听和广泛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反映,这是提高办案质量和调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三要嘴勤,要积极地、有效地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四要手勤,凡事要自己动手,决不可养成懒惰作风,依赖旁人,尤其是作为大使更要自己动手给外交部写报告(1969年他又提出手勤还包括应学会当多面手,派到驻外使馆的青年干部,不仅中外文要好,还应学会中外文打字等);五要腿勤,驻外大使等外交官一定要多走动,广为结交朋友,不能深居简出等人上门。1952年,周恩来在驻外使节会上强调说:“为了增进对驻在国的了解,除搜集公开材料,并从这些材料中研究驻在国的国情外,还必须改变过去有的馆‘关起大门,少问外事’的作风”,要“逐步地适当地开展外交活动,同驻在国中上层人物接触,以求更具体地了解驻在国的政策和情况”。
周恩来特别强调外交人员要善于调查研究,要多方面收集情况、占有资料,摸清形势发展的脉搏,从中抓住本质,准确地把握时机,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报告。这就需要在理论政策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扎实的根底和长期磨炼的功夫。
严守纪律
周恩来一贯高度重视在外事工作中要加强严守纪律的教育。他多次强调:外交大权绝对属于中央,“特命全权大使授权有限”;外交是国家行为,各个部门必须互相配合、统一指挥,丝毫不能允许自由主义存在;外事工作中一切涉及政策的问题,都要事先请示,事后报告,不允许先斩后奏,更不允许斩而不奏和“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周恩来对过去发生的违反外事纪律的事件,都进行严肃的批评,以教育大家引以为戒。我国外事战线广大同志,能有自觉遵守外事纪律的优良传统,同周总理生前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提出的上述四句话即“十六字方针”,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完整地体现了选拔和培养外事干部的标准。长期以来,“十六字方针”一直是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也是广大外事干部努力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