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岳潇 卢黎歌
【摘要】“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系统工程中的思政课新形态,是各种思政要素所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凝结,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抓手。善用“大思政课”,要立足大视野、大系统、大教改、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等多维要素,从着眼宽广视野、优化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拓展空间场域、整合丰富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善用之实践路径,以此汇聚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发展的合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岳潇,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卢黎歌,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2.2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研究”(19JZD04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项目“新媒体场域中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及其治理策略”(2021M6925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抓手。“大思政课”之“大”,是对各种思政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描述。着眼大视野、大系统、大教改、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等多维思政要素,探索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既是拓展“大思政课”研究的理论需要,更是汇聚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合力、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实践诉求。
一、大视野:着眼宽广视野推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内容广泛的宽领域课程,关照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关联国际与国内。以大视野建设“大思政课”,既要贯通恢弘历史而又放眼广阔未来,也要夯实理论基础而又联系社会实际,更要立足中国实际而又顺应世界趋势,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中成长成才。
1.着眼历史视野,彰显历史担当。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P603)历史、现在和未来一脉相承,尊史崇史才能更好把握现在,以史为鉴才能更好走向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着深刻的历史规律,是“大思政课”的深厚滋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统筹历史逻辑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在生动的纵横比较中锤炼政治品格、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2.着眼理论视野,坚持以理育人。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通过“大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观点、原理,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以彻底的理论魅力感悟学生;要把道理讲透,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引导其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层层剖析问题的本质;要把道理讲活,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和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的温度与适度,以鲜活的情理共鸣引导学生。
3.着眼国内视野,立足当代中国。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重要使命。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立足于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宣传贯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在关注中国前途命运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面向火热的社会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底气、骨气。
4.着眼国际视野,放眼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善用“大思政课”培养青年学生的全球胸襟,引导其在百年变局中乘势而上,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使命必然。以大视野建设“大思政课”,既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在国际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又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全人类的发展高度客观看待世界格局的变迁,树立合作共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大系统:优化教育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
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于一种系统的联系之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统筹推进多主体协同配合、各学段层层渐进、各部门密切合作的工作格局,汇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
1.协同配合的教育主体系统。学校是思政课的主阵地,具有集中性、系统性、持续性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优势。要努力构建学校课程与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协同发力的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家庭是思政课的有机补充,要明确家庭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修养、道德涵养。社会是思政课的有效延伸,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空间场域。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密切结合。
2.层层渐进的教育阶段系统。习近平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其教育教学不可一蹴而就。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导向下,以大学、中学和小学三个学段为经,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为纬,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纵向循序递进、横向融会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密切合作的教育管理系统。教育管理是指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和调控等管理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教育工作目标的实践活动。“大思政课”视域下之教育管理系统,由党政主管部门、学校党政系统各负其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党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总体谋划,及时总结宣传各地各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学校党政系统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行政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优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贯通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教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大思政课’不是在思政课以外另外构建一种课程育人体系,它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必然具有思政课的属性、意义和要求。”[4]课堂是课程的基本载体和组织形式,基于“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推进“大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
1.革新主渠道教学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大思政课”建设初具萌芽。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理念的滞后阻碍着“大思政课”的发展。对此,各地各校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既要强化问题意识,对标工作方案认真审视自身在资源平台、队伍建设和工作格局等方面的不足;又要突出实践导向,深刻认识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强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开门办思政课的自觉。
2.拓展主渠道教学内容。习近平强调:“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5]常讲常新的要求指明了“大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更应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植根广阔的社会实践,推进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坚实理论基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政课全过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善于吸收社会现实中的丰富素材,为“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广泛的内容支撑。
3.创新主渠道教学方法。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6](P189)教学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作用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支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学情调研,依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发展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具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四、大课堂:拓展空间场域推进“大思政课”联动互补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7](P875),是思政课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基本载体。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空间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空间绝不能是单向度的封闭,而应是立体化的拓展,才能精准贴近时代、全面关照学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从整体上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推进思政课空间场域的有机拓展。
1.善用学校大课堂,激活“大思政课”的活力。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空间场域,除了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其他课程和校园文化环境也是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空间。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有助于回归课程的内在价值追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打通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空间壁垒,拓展课程育人的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二要依托校园文化营造铸魂育人氛围。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地域优势与办学特色,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原创精品,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认识。
2.善用社会大课堂,彰显“大思政课”的实践品格。毛泽东指出:“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8](P58),以生动的比喻指明社会实践的要义。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汲取资源、开展活动、检验实效的重要空间场域。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有利于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广泛的育人效应。一方面,坚持引进来,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吸纳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为教学素材,灵活运用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和热点事件,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把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当作思政课堂。学校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丰富形式中厚植理想信念根基;要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
五、大平台:整合丰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共建共享
树立统筹协调的大资源观,打造集建设、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化资源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有利于弥补校际、城乡、区域间的教学质量差距,推进各地各校思政课均衡发展,又有利于克服传统视域下课程资源的建设局限,实现资源的精细化供给。
1.在内容上精准分层分类、深挖优质资源。思政课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涉及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主体不同,所诉求的资源类型亦有差别。面向教师的“教”,要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研修培训。为此,学校可通过分学段、分课程、分专题地开发建设教学案例库、问题库、素材库、示范课程库,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集体教研系统,开展高质量精准的教师培训。面向学生的“学”,要强化线上学习和成果展示。为此,学校既要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遴选优质课程资源,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又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产出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推进成果的平台发布和展示交流,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在形式上创新多元样态、拓展互动交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传统的、静态的、单向的资源形式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求。搭建大资源平台,要为思政课系统的教育内容辅以图片、视频、动漫等生动的资源形式,鼓励师生自主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实践成果,增强资源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资源平台的交互性建设,强化教学指导、学习咨询、话题讨论、在线答疑等服务,为区域、学校、教师、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提供广阔空间,不断改进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
六、大师资: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大思政课”全员育人
善用“大思政课”,既要加强校内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全校各类工作主体的育人功能;又要加强校外队伍建设,利用社会资源实现人员优势互补,推动打造协同配合的全员育人大队伍。
1.加强校内队伍建设,推进全校教职工协调合作。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学校范围内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各类主体纳入“大思政课”育人队伍,是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举措。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要遵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要加大激励工作力度,激发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持续输送高水平人才。二是其他课程教师队伍。学校要增强各类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原则、方法的认知,提升其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三是党政管理人员队伍。学校党政管理队伍是学校管理育人的主体,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大思政课”建设有序融入党政、学工、教务等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中。
2.加强校外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大思政课”向社会大课堂延伸的生产实践,必然对应课堂中师生关系模式的重构。在新的关系模式中,教学主体不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这一固定成员,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堂建构。根据教学主题需要,广泛吸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社会各界代表人物为教学主体,既能破解当前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又能弥补思政课教师囿于自身工作领域、社会阅历限制而可能存在的视野狭窄化局限。对此,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等各界代表人物进入思政课教学队伍,结合其术业专长承担教学任务;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先进代表、志愿者等进校园支援思政课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在言传身教中增强学生的共情体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7).
[6]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