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考
赵付科
【摘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坚持政治性、系统性、重点性和比较性原则。在融入的重点内容上,要准确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准确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准确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导言和各章的教学中,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具体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做好具体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原则要求;重点内容;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赵付科,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2.6.75~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基于2021年版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设计研究”(项目号:22JDSZK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本文拟就如何更好地将大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谈几点体会。
一、原则要求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深悟透大会精神,对大会的召开背景、意义、主题、成果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框架结构有一个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需要坚持以下相关原则要求。
一是坚持政治性原则。《纲要》课不是普通的历史课,而是一门政治性非常强的思政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原则。教师要原原本本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大历史观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重大提法表述上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权威表述一致。在融入的过程中务必要讲准确,特别是涉及的重大理论创新更要讲准确。比如,对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在“五史”中的里程碑意义、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必须要讲准确。
二是坚持系统性原则。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又要融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有关精神;既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精神;既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又要注意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相衔接;既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又要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
三是坚持重点性原则。在全面讲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基础上,着力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着力讲清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讲,在于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在于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着力讲清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着力讲清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四是坚持比较性原则。在中西比较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不同社会力量和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清楚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此基础上,进而讲清楚“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反两个方面探索的比较中,讲清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理。
二、重点内容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就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五个牢牢把握”,即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五个牢牢把握”为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我们明确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纲要》课的重点内容。
(一)准确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
主要是准确把握“2、3、16、5、2”这五个数字。“2”就是两个“极不”,即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3”就是十八大以来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6”就是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取得和发生的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5”就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就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在导言和第十章的教学中,要从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准确把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大历史观就是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来把握。唯物史观就是要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融入的过程中,要避免对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片面性、选择性的阐释,而要进行全面性、整体性阐释。尤其要注意防止因课时不足而详前略后、因担心与“概论”课等重复而干脆不讲第十章内容等不当做法,确保有足够的学时来重点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①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10年的三件大事,准确把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是准确把握“2、2、6”这三个数字。一是准确把握“两个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是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准确把握“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第二三章可以从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反面,揭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第四章在阐释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时,可以将“两个行”特别是第一个“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融入。教学过程中,在融入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容时,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五章在阐释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时,可以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一个“结合”以及“六个坚持”中的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等融入。第七章在阐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可以将“两个行”特别是第二个“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一个“结合”融入。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也可以将“两个行”“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的相关内容融入。融入过程中,可以从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这一比较维度,加深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主要是准确把握“1、5、9、2、5”这五个数字。“1”就是一个中心任务,“5”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9”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2”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5”就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
导言的教学,对党的百年奋斗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的确立应有一个总体的交代和诠释,特别是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作一阐释,引导学生认清“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②,进一步加深对党的二十大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导言的教学,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一个总体的交代。第十章的教学,要突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三四章的教学,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有关重大原则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认清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梦想和追求,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量问题,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清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第八九十章的教学中,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有机融入。此外,第九章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时,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既不可能成功开创,也不可能继续前进。同时,引导学生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路径,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四)准确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
主要是准确把握三个“2”,即第二个答案,两个永远在路上,两个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教学过程中,第六章在阐释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时,可以将第二个答案有机融入,揭示两个答案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讲授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时,让学生认清这些会议之所以能成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敢于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正是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从而加深对“两个革命”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史。第四至十章的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一观点有机嵌入进去。第十章在总结新时代伟大变革取得的成就时,还应向学生强调虽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五)准确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在以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多强调的是努力奋斗、不懈奋斗。党的二十大首次在大会主题中强调团结奋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反复证明,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能成功。
导言教学,在阐释党的百年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时,要坚持唯物史观,让学生明白这些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第四至十章的教学,也要将“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的不懈奋斗史”的道理有机融入其中。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第六章教学在讲授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第七章在讲授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时,可分别融入团结奋斗的有关精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团结才能胜利”的道理。
三、具体建议
在导言和各章的教学中,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具体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做好具体的教学设计,具体建议如下:
导言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向学生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引导学生用此主题统摄整个课程体系,③也为后面相关专题阐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铺垫。二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特别是对百年党史四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一个总体交代,准确阐述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进行总体交代,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准确阐述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认清“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的道理。四是在阐释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时,准确阐述“三个为什么”的逻辑关系:“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同时,引导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一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在介绍中国古代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时,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在讲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时,通过近代被动挨打的悲惨经历,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历史主动”重要性的认识。三是通过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准确阐释“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从而批判“侵略有功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四是在讲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时,结合批判“反抗无用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认识。
第二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将各种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失败结合历史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解,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原则的把握。
第三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与第二章的思路一样,要注意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将辛亥革命的努力及其失败结合历史主题和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揭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规律性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解,加深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的认识。
第四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先图存活、再图发展。存活的前提是文化精神契合,不产生排斥反应。二是通过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准确揭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揭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三是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之“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四是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时,将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以揭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基因。
第五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在讲授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时,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二是在讲授遵义会议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时,引导学生认清遵义会议之所以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结果,进而加深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解。三是在讲授遵义会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有机融入,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立足点。
第六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点:一是要向学生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加深学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理解。二是将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机融入,引导学生加深对新时代“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重大意义的认识。三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是抗战精神的精神之源。在讲授抗战精神时,引导学生加深二十大提出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四是准确阐述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的重大意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引导学生加深对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五是在讲授抗日战争为民族复兴锻造了领导核心时,引导学生认清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六是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认识。
第七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在讲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何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认识。二是在讲授“两个务必”时,将二十大提出的“三个务必”有机嵌入,引导学生认清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一脉相承的。三是在讲授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时,将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彰显“三大法宝”的时代价值。四是在讲授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的理解。
第八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讲授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时,引导学生加深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解。二是在讲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时,引导学生加深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有实际相结合的理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的认识。三是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时,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解。
第九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要准确阐述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二是要准确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既反映在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要求上,也反映在推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上。三是要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战略步骤设计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整体的理解。四是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取得的成就,说明如果没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以加深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的认识。五是要引导学生认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理解。
第十章的教学,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七点:一是通过系统阐述三件大事和十六个方面的成就,深入揭示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导学生深刻把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引导学生认清新时代10年伟大革命取得的根本原因,加深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解。二是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三是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四是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五是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六是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七是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战略部署。
注释:
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0页。
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