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研究分析
李芳 戴汶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实施与推动。运用NVivo 12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新时代10年党和政府颁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进行梳理,解析政策文本内容,总结政策文本特征,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政策文本;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李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汶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2.12.92~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党百年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研究”(21JDSZK202)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课题(21SZJS42051117)的阶段性成果。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实施与推动。
一、研究方法与文本选择
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文采用政策文献计量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旨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文时间及数量、政策主体、政策类型等进行分析,系统揭示和客观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征与现状。运用NVivo 12 Plus软件,将政策文本汇总、编码、分类后进行质性分析,呈现十年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内容体系,总结政策演进的鲜明特征。
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依据权威性、规范性和直接相关性原则筛选出15份政策文件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权威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政策文本均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规范性文件。涉及的政策文本均选自202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依据规范性原则,本文涉及的政策文件属于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针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门下发的规范性文件。依据直接相关性原则,本文涉及的政策文件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度相关,所选的文件中,有6篇是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的专门性文件,其他9篇虽是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宏观方面的文件,但在文本中也有一定篇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详细论述和明确规定,能够反映阶段内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点的突出变化和基本要求的明显转变。其他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性通知文件,诸如“骨干教师研修通知”“教师信息更新工作通知”等,由于只是落实工作任务要求,未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划和规定进行阐述,故均未纳入选取范围。
依据权威性、规范性和直接相关性原则,本文最终遴选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至2021年底,15份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作为分析样本(见表1)。
++++++++++
通过表1可以看出,从文本数量来看,2013至2021年政策颁布数量和颁布频率总体比较稳定,平均每年1~2项,呈均衡态势,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历年都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事项。从发文主体来看,既有中央层面,诸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也有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部门层面,诸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或教育部党组)等。其中,教育部作为负责全国教育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文主体中占比最高。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合发文的态势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办好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解析
为掌握新时代10年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内容演进,需要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筛选出的15份政策文件通过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创建树状节点,通过仔细阅读和梳理政策文本,标注出其中的特征语句,经过整理后得到“自由节点”34项(三级编码)。后将34项“自由节点”进行归纳整合,确立12个二级“子节点”(二级编码),最后对“子节点”联结归类,确定“父节点”(一级编码)(见表2)。
通过对15份政策文本的梳理可以看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核心主题(一级编码),即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我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内容演进正是围绕这五个核心主题而展开的。
1.职责与要求: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担负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明确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思政课教师、什么是好的思政课教师、怎样成为好的思政课教师是建好这一支承担重大使命队伍的首要前提。
文本研究发现,2012-2021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职责与要求”的二级编码涉及思想品德要求的政策文件有8份、19个参考点,涉及专业素养要求的文件有5份、11个参考点。在思想品德方面,一是在政治素养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在师德师风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无学术不端、教学违纪现象”。[2](P1398)尤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提出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有3份文件提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的要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地位。在专业素养方面,一是教学上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创新”,[2](P1574)“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2](P1486)二是科研上“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2](P1390)“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2](P1573)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2](P1573)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开展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2.配备与选聘:选优配强,保质保量
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
文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与选聘”的二级编码中涉及教师数量的政策文本有9份,涉及13个参考点,涉及任职资格的文件有8份,涉及15个参考点。在教师数量方面,一是配备比例上,2012-2016年发布的政策文件中,要求本科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应严格按照师生比1∶350-1∶400的比例配备,专科院校按师生比1∶550-1∶600的比例配备。2017年以后的政策文件中,高等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设置比例统一规定为不低于1∶350,并要求在编制内配足且不能挪作他用。二是配备结构上,《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十名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数百名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数万名思政课教学骨干,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发展”。[2](P1511)教师数量划定队伍建设的人数要求,任职资格定位队伍建设的质量基准。在任职资格方面,一是对于新任教师,要求“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2](P1658)二是对于兼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科院校兼职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专业背景,按学校有关规定考核合格”,[2](P1658)教师来源可以是“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2](P1389)三是对于特聘教授,要求推动普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2](P1389)明确工作职责,规范思政课特聘教授管理。四是对于党政领导,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2](P1535)“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2](P1536)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配备、选聘的目的在于“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2](P1387)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切实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供队伍和人员保障。
++++++++++
3.培养与培训:多维提升,系统培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方,自身更要强化实践锻炼,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真正做到“信马列者讲马列”。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2](P1532)
文本研究发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的二级编码有三个:培养培训体系、培养培训渠道和培养培训支持。从表2中可见,“培养与培训”的政策文本和参考点数量在五个核心主题中居于首位。其中,涉及“培养培训体系”的政策文本有10份、42个参考点,涉及“培养培训渠道”的政策文本有9份、23个参考点,涉及“培养培训支持”的政策文本有8份、11个参考点,这说明,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健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涵盖教师职前培养、在职研修和后备人才储备全过程。在职前培养方面,有3份文件、3个参考点提及新任专职教师必须参加省级岗前培训。这三份文件分别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根据政策工具控制理论,“规定”和“标准”类政策文件属于规制类政策,指的是运用强制性规定对政策对象进行约束、限制和惩戒,起到统一认识、规范行为的作用。[3]对教师岗前培训作出硬性规定有利于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达到任职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而要进一步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素养,仍需更完善的职后研修体系。在在职研修方面,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列出教师培训、项目资助、宣传推广三方面计划,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职后培养体系的构建。[2](P1371)在第二个培养培训五年规划《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中,列出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和宣传推广计划,对教师培养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培养模式,创新了培养举措,丰富了培养资源,压实了培养责任。[2](P1510)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也对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实施思政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计划等做出具体规定,支持思政课教师在职研修、常态化学习。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2](P1480)
不断丰富培养培训渠道,全方位助力教师成长。二级编码“培养培训渠道”下的三级编码有5个,分别为集体备课、研修基地、实践考察、国外研修和挂职锻炼。其中重点在于研修基地的建设。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旨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促进思政课教师成长,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2](P1389)教育部不断优化基地建设格局,形成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实践研修并重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体系,以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截至2021年底,“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4]
培养培训体系和渠道的构建、常态化培养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在二级编码“培养培训支持”的三级编码中,涉及政策支持的政策文本有3份,参考点3个,涉及经费支持的政策文本有8份,参考点8个。在政策支持上,《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要“切实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实现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持续提升”;[2](P1514)在经费支持上,2012-2018年,多份政策文件里有关专项经费的内容中明确强调,“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加强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2](P1485)2019年后有关专项经费的内容提升至“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支持力度”。[2](P1575)将对思政课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支持落到实处,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4.考核与评价:优化机制,多元考核
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思政课教师安心教学科研的基础。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职称晋升的科研导向导致职称晋升难等问题。对此,习近平要求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1]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考核与评价的二级编码有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其中涉及评价体系的政策文本有6份、12个参考点,涉及评价内容的政策文本有9份、12个参考点。研究发现,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点有“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2](P1533)“高等学校应当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2](P1576)等。同时对师德师风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2](P1576)在评价主体上,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评价专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同时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2](P1576-1577)在评价内容方面,强调“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2](P1392)同时,还提出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2](P1658)“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2](P1576)在职称评聘方面,“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2](P1533)“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2](P1533)这些政策文件推动了多元评价机制的形成,充分调动了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为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明确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5.保障与管理:强化激励,落实责任
完善的保障与管理机制是激励思政课教师安心教学的有力支撑。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与管理的二级编码有三个:分配管理、教师激励和组织领导。涉及分配管理的政策文件有6份、7个参考点,涉及教师激励的政策文件有7份、21个参考点,涉及组织领导的政策文件有8份、22个参考点。
在分配管理方面,2012-2021年间多份文件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2](P1577)与此同时多个地区和多所高校制定了符合本地本校的管理办法,在绩效工资分配管理上取得较大进展。在教师激励方面,一是提出“把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中对思政课教师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2](P1540)二是在宣传表彰上,“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2](P1533)高校要将思政课教师“纳入学校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比例,进行统一表彰”。[2](P1659)三是提出“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2](P1533)这些举措充分发挥了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在组织领导方面,一是加强统筹管理,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P1595)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2](P1597)“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属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统筹管理,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创造条件”,[2](P1487)完善顶层设计。二是落实主体责任,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2](P1595)明确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此外“高等学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筹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2](P1574-1575)完善顶层设计和落实主体责任是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一环。政策文本中关于保障与管理的内容全面翔实,反映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特征分析
基于对15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件的文本梳理和内容解析,我们可以明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
1.政策颁布特征:从科学统筹到精准高效
政策颁布能够反映国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的规划进程和重视程度。一直以来,我国出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数量和频率始终趋于稳定、呈现均衡态势,表明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逐步搭建了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持续成长的高水平研修平台,优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待遇,构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化体系,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连续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系列政策的科学统筹和规范引导。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呈现出精准高效的特征。如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P1381)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持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2](P1388)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6年相继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的通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等文件,都是为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而提出的具体政策指导。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第46号令,即《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教育部令的形式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做出的规定,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
每个政策文件的颁布都是在总结前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形成的具体性、针对性的指导方案,这些政策文件精准高效地贯彻了党中央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历史性转变。
2.政策目标特征:从建体系到强效力
清晰的政策目标是强化政策文件综合效力的关键,与政策目标主体责任、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力度高度相关。[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要发挥政策目标的持续指引作用,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新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让政策目标与队伍建设需求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目标实现了从“建体系”到“强效力”的转变。“建体系”表现为注重对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推动了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推动了教师队伍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6](P36)标志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全面落实新阶段,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强效力”表现为注重政策文本的规制力度以及执行力。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等,这类文件作为具体行为规范,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特征,能够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从“建体系”到“强效力”,政策文件始终突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政策目标的调整反映出不同阶段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同要求,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力度的层层递进。
3.政策内容特征:从一般到具体
政策内容是反映政策理念和重点的关键要素,政策内容的变化集中体现了政府施政逻辑和落实进程。[3]通过审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发展变化,能够把握其演进过程和阶段特征,从而研判政策进一步发展的着力重点和趋势走向。[3]新时代10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5]随后,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配套的制度设计,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就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出详细部署。相关政策文件还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例如,对比《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在政治方向上,2021年版建设标准中除保留2015年版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2](P1398)外,另增加了“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P1657)在教学方法上,2015年版建设标准中提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和“改革考试评价方式”。[2](P1398)2021年版在此基础上新增了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建设“大思政课”等内容。[2](P1657)这些政策内容的细化和深化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落实方向更明确、内容更具体,大幅提升了政策的可操作性,便于更有针对性地管理和实施。
通过对新时代10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及素质提升始终与政策的制定和颁布紧密相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将政策关怀转化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效能,真正建成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水平和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冯刚,王亚男.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政策发展特征及趋势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2,(4).
[4]丁雅诵.全国高校守正创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N].人民日报,2022-06-05(2).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