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建党精神的基本思路
熊 慧
[摘    要]“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而为,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要立足党的百年历史讲建党精神的生成与作用,讲明其既为百年党史打下精神桩基,又在百年各个阶段发挥巨大作用;要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建党精神的地位,讲明其既为精神谱系提供强劲的初始势能,又为精神谱系的生发提供永驻的基因种子;要抓住内在机理讲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讲明其四个方面所表达的理论基石、现实根基、逻辑必然、统一旨归之间,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思政课要站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开阔视角,把伟大建党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党精神;“七一”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作者简介]熊慧,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21.4.67~7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近代长沙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模式与湖南人才群体涌现研究”(项目批准号:18B069)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对建党精神进行了精辟论述,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吸收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并在结尾号召全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1]540,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讲好建党精神,以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2]74服务。以“七一”重要讲话的相关论述为主要依据,讲好建党精神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党的百年历史讲建党精神的生成与作用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3]8,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3]8,思政课解析建党精神从何而来、有何作用时,要抓住“百年”这一关键视角,讲清伟大建党精神源自百年前筚路蓝缕的伟大建党实践,是党领导百年伟大斗争的巨大精神动力。
1.建党精神生成于百年党史的肇始阶段
百年前先驱们开天辟地筹建中国共产党,为百年辉煌党史奠基,建党精神也孕育于肇始阶段的建党实践中。先驱们秉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4]的历史主动性,披荆斩棘,完成从无到有的建党工作,在此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相伴而生。万事开头难,思政课讲好建党精神,首先就要讲清建党精神是怎样在艰难的起步中生成的,其开创性意义是什么。
先驱们矢志寻求真理,筹建先进政党,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思政课讲建党精神,第一步就要讲清建党精神与党的筹建之间的血肉联系。近代以来,无论是洪秀全为领袖的农民阶级被逼奋起,还是李鸿章等地主阶级先进代表洋务图强,抑或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改良,都难堪救国救民之大任,而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却也仍然“只把一个皇帝赶跑”[5]564。面对并没有解决的国家民族命运问题,先驱们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打开思想传播的闸门,在林林总总的庞杂思潮中分析鉴别,挑选出真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扬弃,被如日中天的资产阶级视为眼中钉,当然也为充当帝国主义代言者的中国当权派所不容。李大钊、陈独秀就是在这种内外反动势力的思想管制中,坚定地完成阶级立场转变,成为进步学生的思想导师,带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运动中成长为建党的骨干力量;走到工人中去,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办夜校、领导工会,促使无产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推动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同时,中共一大的召开也充满艰难曲折,秘密赴沪的各地代表,统一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安排居住,他们谨慎地选择法租界作为会址,与反动军警周旋,中途还被迫转移会场至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筹建伊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如履薄冰、遇水搭桥,最终完成创立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之事,提出党的一大纲领,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制定与目标相适应的工作计划来领导工人运动。因此,思政课要讲出:此每一项都前无古人,每一刻都殚精竭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自然滋生于每一项每一刻,又反哺每一项每一刻。
先驱们初步领导革命,推进党的创建,孕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思政课讲建党精神,第二步就要讲清建党精神与推进党的创建之间的关系。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时任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被捕,在被营救出狱后,他却对看望的同志说:“我们决不可因此气馁,更要勇往直前的干!”[6]不过,这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艰难的一个表现,真正难以突破的是,这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尚不清楚中国革命要通过什么步骤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先驱们深入实际斗争,很快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无论哪里的中国工人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意义”,“中国革命不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也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7]76于是,中共二大在延续一大纲领即最高纲领的同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通过自我升级,完善了建党纲领。期间,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又很快遭遇低潮,工运领袖林祥谦被绑在电线杆上挨了一刀又一刀直至被活活砍死。这次失败“以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明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7]94思政课要讲出来,此每一人都无惧无畏,每一步都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由每一人每一步锻造,又烙印在每一人每一步中。
如同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建党精神的孕育形成也是史无前例的。先驱们敢为人先筹建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在凶险环绕中没有让中国共产党胎死腹中;啼莺初试遭遇风雨如磐,先驱们仍然坚定推进党的创建涅槃升级而不是半途而废,伟大建党精神在筚路蓝缕的建党实践中玉汝于成。建党精神深深扎根于伟大建党实践,生成于百年党史肇始阶段,思政课要向学生讲明“万丈高楼平地起”,建党精神为百年党史打下精神桩基的道理,引发其对建党实践之艰难且伟大的共鸣,从建党精神诞生的实践土壤观察建党精神厚植的初始生命力。
2.建党精神在百年党史各个阶段发挥巨大作用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8],建党精神一经诞生,就成为党领导百年伟大斗争的巨大精神动力。思政课要讲清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四个阶段中,建党精神发挥的不同动力功能,启示学生结合党的历史而不是纯粹从文本理解建党精神,让建党精神在百年党史中活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精神是不怕牺牲的精神盾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9],“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10]1131,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是极为残酷的,当政权和资源都掌握在反动者手中时,革命必然面临强大的围剿,要用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战胜反革命的、非正义的战争,一定会面临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如此空前绝后、前仆后继的牺牲,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建党精神就是最核心的精神支撑,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断推动革命向前的精神盾牌,因为坚信信仰、使命在身,所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3]4,为党为民不惜代价直至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党精神是突破重围的精神引擎。1949年,新中国面临重重困难:帝国主义军事威胁、资本主义世界全方位封锁、国家基础极其薄弱。此时,建党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突围动力,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带领中国人站起来。深谙“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道理的中国共产党,指挥久尝战争艰辛的中国军队,鼓足一口气,组成“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胜“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在一穷二白、敌多友少的家底上拓荒,根据国家实际情况,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赢两白一黑经济仗,确立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建立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快速建成工业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不畏强权、穷且弥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3]4,靠的就是一股“气”,凸显着建党精神的巨大精神牵引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党精神是走出思想桎梏的精神灯塔。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被困在对社会主义的经验认知中踯躅不前。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几天,邓小平的大头像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图片色调极为暗淡、阴郁,注解文字为:“周恩来的继承人是邓小平。”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仿佛在向世界暗示:中国前途未卜!十年后,1986年1月,周刊却用25页的篇幅介绍了这位小个子的四川人。邓小平逝世之前其头像曾先后八次登上周刊封面。他在“坚持真理”“践行初心”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思考:苏联模式是不是真理?初心是不是贫穷基础上的一大二公三平均?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党精神明确的导向力,帮助我们走出迷思,“解放思想、锐意进取”[3]5,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党精神是坚定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3]7,这是新时代的完成时。当下,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我们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这是新时代的进行时。无论是过去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61,还是进行时——“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2]71,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带领人民滚石上山,正是吃紧的时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恒定的现在时——建党精神,都是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3]6的精神动力源,是护航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在百年党史四个阶段中,建党精神分别是强大的精神支撑力、巨大的精神牵引力、明确的精神导航力、坚定的精神护航力,具有不可或缺的能动作用。思政课教师在讲解这四种动力的功能时,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观百年党史中,所有以反动面貌出现的各色力量,尽管貌似强大,却由于自身的反动本质,不可能孕育、拥有类似的精神力量,就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必然走向灭亡。伟大建党精神促成力量的强大与弱小,在历史时空中完成必然转换,导引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增强其对党的光荣历史的认同感,进而产生靠近党、相信党的内生动力。
二、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建党精神的地位
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下简称精神谱系)中地位独特。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在第一批被纳入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建党精神独具一格,居于精神谱系之首,单列为一部分,没有纳入百年党史四个时期的任何一个时期。如果从建党精神的形成阶段来看,无疑应该被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什么要单列呢?思政课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一百年前”和“一百年来”这两个不同时间状语的视角,讲建党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双重地位:它起步在“一百年前”,给予精神谱系强大的初始势能;“一百年来”,精神谱系是建党精神这颗种子在百年党史中生发的精神成果,是通过弘扬建党精神基因而得以构建的。
1.建党精神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大初始势能
建党精神起步于“一百年前”,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拥有高屋建瓴的强大初始势能。思政课要深刻剖析建党精神作为精神谱系起点的独特性,帮助学生理解建党精神的历史高度与深度。凡事总有起点,起点的意义在于:迈开第一步,才有后续每一步。如果说一百年前建党迈开了党的百年大业第一步,那么伴随建党实践而生的建党精神,则迈开了党的百年精神谱系筑就史的第一步。然而光是起点还不够,为什么说建党精神这个起点高屋建瓴呢?这是历史的必然。一百年前,先驱们苦苦寻觅解救中华民族的良方,在“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11]时,才觅得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但是坚持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有四大难处。一是寻求真理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真理问题上明辨是非;二是普及真理难,如果真理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理,真理应该掌握群众,只有被蒙蔽的群众掌握真理,真理才能不局限于提出问题,而是去解决问题;三是践行真理难,真理需要实践来证明,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发现真理,还需要付诸实践以判断其是否正确,正确为真理,错误为谬论;四是真理冲破阻挠难,真理不是为少数反动派服务的,所以不会见容于少数反动派,这部分人一定会倾尽全力阻挠真理,绞杀真理。
建党先驱们必须面对“四难”,在解决“四难”中铸就的建党精神,自然能量巨大、意义非凡。思政课要借助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伟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详细讲解建党精神伟力之依托。为寻求真理,少数先驱们孜孜以求。李大钊以“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为信条,宁可“持诚以遭世厌绝”也不“违心以博世优容”[12]求得马克思主义这一“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13],陈独秀“取二十世纪之学说思想文化,对于数千年前之孔教,施以比较的批评,以求真理之发见”[14]自此发端,直至主张“用强力”“阶级战争”建立“劳动阶级的国家和政治”[15]。先驱们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之魂[16];为普及真理,少数先驱们敢于亮剑。实验主义的代表胡适,邀请美国学者杜威来华共同与李大钊展开论战,李大钊针锋相对,使得“多研究些问题”的主张暴露出不少“问题”。面对有名的报人、西方哲学的积极传播者张东荪,邀请英国学者罗素来华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站台,陈独秀戳破其企图用温情社会主义矫正资本主义弊端的幻想。无政府主义者以“最革命者”自居,叫嚣个人万能、绝对自由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疯狂进攻科学社会主义。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指出,自由只是相对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三大论战,让真理越辩越明,[17]铸就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之本[18];为践行真理,少数先驱们舍我其谁。1920年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全家干革命,1920年1月周恩来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后来,李大钊受三绞酷刑就义;毛泽东牺牲六位至亲;周恩来没有被牢狱之灾吓倒,在狱中仍宣讲马克思主义,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先驱们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之基[19];为冲破重重黑暗追寻真理指明的光明理想,先驱们百折不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领导湖南工人运动期间,工运领袖黄爱、庞人铨遭军阀赵恒惕逮捕杀害。毛泽东悲愤更坚毅,他立即亲自领导工人代表和赵恒惕谈判,组织追悼会,向各界控诉赵恒惕的罪行。尽管社会上流传各种各样赵恒惕要对毛泽东下毒手的传言,毛泽东却凛然道:干革命,怕死还行吗?[20]毛泽东面对剧烈的冲突坚持斗争,从1922年下半年到1923年初,领导掀起了湖南工人运动的高潮,全国“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21]。然而,全国工人运动还是转入低潮,毛泽东却并未灰心丧气,他又开始了国共合作后的工作……先驱们就是在接连的挫败中,铸就了既然选择就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之根[22]。
在党的创建时期,先驱们是寻求真理、普及真理、践行真理、永葆真理的典范,他们使党的百年伟业的开端处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高位,奠定了建党精神的魂、本、基、根。对此,思政课要详细分析,充分展现出建党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示范效应和基础性功能,这是精神谱系中的任何精神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2.建党精神给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永驻的基因种子
建党精神是携带独特基因的精神种子,精神谱系由此生发形成。思政课要讲明白建党精神作为基因种子的特殊样态,可通过举例说明其与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之间的关系,讲清其持久的生发力。
“种子”在中共党史百年历程中具有特殊的意蕴。1919年11月1日,李大钊在《欢迎独秀出狱》中写道:“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究战不胜真理……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象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23]前述黄爱、庞人铨两位烈士牺牲时,周恩来在德国悲愤地写下《生别死离》一诗(黄、庞二人是五四时期周恩来在天津觉悟社的挚友),言:“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下。”[24]长征胜利后,毛泽东说长征“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25]150思政课讲建党精神,诠释这类“种子”的独特之处,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建党精神的隐性作用。此“种子”并非实物样态的一颗种子,而是意识样态的精神种子,建党精神就是这样的“种子”,它孕育于伟大的建党实践中,随后便成为精神谱系的“种子”,其魂、本、基、根,作为永驻基因,带着强大的初始势能,“一百年来”绽放出千姿百态,结出精神谱系的累累硕果。
以“抗战精神”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的关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6]8,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孕育的,其内涵是建党精神内核的具体化。建党先驱寻求真理、践行真理,本就出于复兴中华民族的初心,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必然当仁不让地担起驱逐日寇的责任。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榜罗镇会议决定时的一段演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指出:“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27]所以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高度一致的;百年党史开始即面临牺牲,建党先驱们选择信仰、坚守信仰之时,就做好了为信仰斗争、牺牲的准备,中共一大换址不换志,党的领袖、工运领袖、农运领袖等为主义入狱、被杀者自此开篇,随后不断历经更大牺牲。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26]2这个时期,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不惧牺牲,才可能实现理想,因此抗战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完全契合的;建党先驱们为着民族的光明前途而斗争,是对组织和人民的承诺,要实现这样的前途,就必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但正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开篇所说:“我们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是由现在到这个光明前途的中间,存在着一段艰难的路程。为着一个光明的中国而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有步骤地同日寇作斗争;而要打败它,只有经过长期的战争。”[5]519因此,抗战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内里一致的。可见,抗战精神就是抗战时期的建党精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推而广之,除伟大抗战精神外,思政课要善于通过举例阐释。如: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等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无一不是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某一具体阶段,既面向当时的革命形势与任务,又始终指向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唤醒建党精神基因后开的花结的果,凸显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永驻的基因种子。
三、抓住内在机理讲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8,是习近平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建党精神所作的四方面概括。“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28],思政课可抓住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涵的内在机理,呈现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避免学生陷入对建党精神零散、肤浅的认识误区。
1.讲清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石与现实根基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表达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达建党精神的现实根基。二者是理论依托实践,实践呼唤理论的关系。1848年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29],它不仅仅是西方的某个思想流派,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其自诞生之日就指导着如火如荼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旨在全人类的解放;而这段时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危和国困民艰之殇,“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经过俄国人介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0]1469-1470,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思政课在讲解建党精神这两方面内涵上必须做到: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类迄今为止最彻底的真理,具有磅礴的力量;又要讲清楚指引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最初动机,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
思政课只有讲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站在贯通百年党史的角度上看待伟大建党精神,使其真正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2]72,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什么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做到一棒接着一棒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能实现三次飞跃,在今天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进而充分明了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2]63,彻底明白建党精神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自觉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自动加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队伍。
2.讲清建党精神的逻辑必然和统一旨归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表达了建党精神的逻辑必然。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必然伴随悲壮的牺牲。1871年,巴黎公社“受到前法兰西帝国雇佣军和普军两面夹攻,遭到空前的、永远不能让人忘记的屠杀”[30],约2万名公社起义者遭受屠戮;勇担初心使命,必然以英勇斗争为鲜亮底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25]17理想世界的建成、人类的解放,绝非一日之功,久病残喘的中国要复兴亦非朝夕之间,必然经历众多残酷的牺牲,必然进行无惧无畏艰辛持久的斗争。思政课要结合建党精神的前两个方面,讲清楚革命斗争的本质,尤其是讲清楚“军阀们争权夺利的国内战争,是无价值的,被压迫阶级起来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才有价值”[31],讲清这一点才能使学生理解一代代革命者前仆后继为理想献身的根本因由与终极意义,理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为什么可持续。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表达了建党精神的统一旨归。无论是坚守理想信念,还是践行初心使命,抑或是斗争牺牲,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为了人民。思政课要讲清楚建党精神的前三个方面在最后一个方面上的统一性,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解放的真理,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要重,死得其所,所以“不负人民”是建党精神的神元。而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代表人民利益而没有任何私利的政党,因此“不负人民”在现实斗争中即表现为思想上、组织上“对党忠诚”。关于这一点,思政课教师还可做逆向阐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忠诚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忠诚,中国共产党生而为理想社会也就是为人民大众向往的社会奋斗,对理想社会的坚守就是对人民的忠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对党忠诚是不怕牺牲在信仰上的不竭动力,不负人民是英勇斗争在信念上的力量源泉。
建党精神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第一句指明理论基石,第二句指明前一句在实际中落地的现实基础,第三句指明由前两句决定的逻辑必然性,第四句指明前三句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性方面的高度统一。思政课要一气呵成,讲明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人类迄今为止最彻底的真理力量,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继而进发出英勇斗争与牺牲的决心与勇气,灌注于对代表这一力量与使命的党的忠诚,因而这一崇高精神,能凝聚起有同一志向的群体,为理想共同奋斗、接续奋斗,“不破楼兰终不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29,“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3]8,思政课讲好建党精神,归根结底是为了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教师要站在百年历史的视角,以覆盖过去、现在、将来的整体视域,讲清伟大建党精神的来龙去脉、深刻内涵,突出其历史功绩、现实价值,启迪青年学生把建党精神纳入“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2的范围考量,激励其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并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冲锋陷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1990:39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张静如.从一大到十七大第1册图文版[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176.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
[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摘[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36.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
[12]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8.
[13]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14]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0.
[15]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33.
[16]欧阳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J].思想教育研究,2021(7):3.
[17]方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53-54.
[18]车宗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本[J].思想教育研究,2021(7):9.
[19]陈洪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基[J].思想教育研究,2021(7):15.
[20]刘学琦.毛泽东风范词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225.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6.
[22]仝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J].思想教育研究,2021(7):21.
[23]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24-925.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5.
[2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7]《图说长征》课题组.图说长征·红一方面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230.
[28]肖贵清.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1(8):111.
[2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75.
[3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