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载体的特质、要素及选择运用
边和平 杨 航
[摘    要]教学案例是思政课教育教学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也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凭借。政治性与思想性、问题性与启发性、真实性与典型性等,是思政课教学案例的基本特质。其要素构成包括主题与背景、情境与细节、问题与结果、分析与思考等几个方面。要真正发挥教学案例的载体功能,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具体体现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运用要符合教学主题需要、有精彩的故事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突出情境问题思考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特质;要素;选择运用
[作者简介]边和平,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航,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2.3.41~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9JDSZK03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已成为具有独特规定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修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阐明正确的理论观点,否则,教育教学就等于没有目的和灵魂。但是,如果教师仅靠平铺直叙地进行理论灌输,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或者仅有正确的理论观点而缺乏生动、确凿的典型案例来导引和佐证,理论灌输难免会显得抽象和枯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善于将精当、贴切的案例作为大学生接受正确理论观点的媒介和载体。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凭借,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现实任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特质分析
“案例”一词,源自英文“case”,其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它最初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即对病症诊断、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以便日后有据可查,或用于医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目前,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案例分析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而对于“案例”的定义及内涵,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其表述各有侧重。比如,加拿大学者金汉驰认为,案例是对某个企业所发生的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的描述。[1]美国哈佛大学凯瑟琳·莫塞斯认为,案例描述了真实的情境,要求人们针对案例中的困境和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学生们必须想象如果他们处在案例描述的情况下该怎么做,然后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从而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讨论哪些意见最为有效。[2]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案例“是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围绕特定问题对某一真实情境所作的客观描述……它包含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和陈述性五个构成要件”[3]。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4]可见,案例一般理解为人们对已经发生的富有多种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典型事件的描述,类似于人们对所发生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由此可将教学案例理解为: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为达成一定教学目的,对含有“问题”性的真实情境或典型事件的描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案例既符合一般课程教学案例的共性,又因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案例的特定内涵与个性特质,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性与思想性。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和灵魂所在。其目的和任务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案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凭借的内容及形式,是一定思想理论的载体和媒介,必须能够体现和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具有政治导向性和价值引领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必须具有的功能。当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并非意味着每个案例本身都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色彩,而是要求教学案例有其鲜明的价值导向。
第二,问题性与启发性。教学案例是对某一真实情境或典型事件的描述。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情境或事件,必须含有一定的“问题”“意义”或疑难情境在内,同时也可能包含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处理结果。它可用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6]。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7]。正因为教学案例能够贴近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击中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诉求,凸显了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才使得教学案例能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案例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真实性与典型性。就呈现方式而言,教学案例所展示的是有事件、有冲突或有问题的故事,但案例不等于故事,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例题(或举例)。其根本区别在于:故事或例题(或举例)是可以虚构、编撰的,而教学案例则必须是真实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或事件。只有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基本原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讨论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真实性是案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其生命力长久之所在。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或是子虚乌有的假设、杜撰,即使情境“故事”再生动,也不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失去对相关问题的兴趣与关注,也难以使讲授的理论为学生接受和认同,甚至还可能会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要使教学案例充分地揭示特定的理论问题或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教育教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必须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突出案例的典型性,即在案例所叙述的情境或事件中,呈现出的问题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普遍意义。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并非任何情境或事件都可作为教学案例。只有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呈现出典型意义或问题冲突的情境或事件,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讨论,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思想启迪,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育效果。
第四,时代性与时效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8]它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9]这就要求以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能是封闭的、僵化的,必须紧跟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基于以上事实,教学案例作为蕴含、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信息的媒介和载体,必须是鲜活的、现实的,能够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实践,关注社会各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进而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案例的呈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教学案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案例教学的“入口”和素材,教学案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把握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去研发、设计精当的教学案例,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特质相契合、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相适应,便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有多种表现形态。比如,在呈现的形式上有文字案例、视频案例、音频案例和图画案例;在来源的时空上有历史案例和现实案例;在反映的问题上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在案例篇幅上有长篇案例和短篇案例;在核心内容上有人物案例和事件案例,等等。就文字案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研发,其要素构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主题与背景。所谓主题,即指教学案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焦点问题或主要内容。精当的教学案例之所以能引发思考、予人启迪,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鲜明的主题。即使有的教学案例内涵丰富,但也必定会有一个核心或焦点。教学案例的主题通常关系到教学的核心概念、重点难点或学生的思想困惑,因而成为教学案例研发、设计首先须明确的基本要素。为了凸显教学案例的主题,有效发挥其作为教学载体的作用,在设计、撰写教学案例时,切不可有闻必录、照抄照搬、头绪繁杂,而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和取舍,必要时变换视角有侧重地重新组合,进而有主线、有针对性地交代特定的内容。教学案例的主题呈现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的置于结尾、总结升华,有的则隐含在背景介绍或情境叙述之中。此外,还可以借助案例标题的凝练来反映事件的主题。
背景是衬托人物或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教学案例作为对某一真实情境或典型事件的描述,不是无中生有、主观臆造的,而是发生在一定时空和背景之下的。背景在设计、撰写教学案例中的重要性,在于其有利于烘托主题,帮助学生把握事件的原委及内含的“问题”,以及对案例所涉概念、理论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设计、撰写教学案例时,不能只描述人物或事件而忽视对背景信息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案例背景信息要真实可信,且与主题密切关联,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二是情境与细节。实施案例教学,意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身临其境”地认识和思考问题,并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得出问题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学案例的研发、设计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现场感”。与此同时,教学案例虽然叙述的是个案情境,但目的在于通过归纳、总结及推广、延伸,以说明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一般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案例情境既要在宏观上有一定的“纵深性”,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丰富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有探究的厚度和讨论的空间;又要在微观上有典型的、具体而形象的场景呈现,能够使学生直面现实情境而进行问题分析。
细节是微观领域的事物形态。在教学案例中是描绘人物、呈现情境和事件发展等最小的组成单位。没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就难以形成触发共鸣的情节,而没有情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案例。一方面,细节本身即是问题之源。从整体上看,教学案例叙述的是某一人物事迹或典型事件,而真正的主题或核心问题则往往体现在其中的一些细节上。如果没有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就无法凸显案例主题或揭示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细节的描绘有助于突出主题或呈现问题。有的教学案例中的细节,本身并不能成为案例主题或问题来源,但可使主题更饱满更鲜明,或使问题更明了更确凿。为此,对于细节的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或核心问题的呈现。
三是问题与结果。“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鲜明特征之一,也是教学案例能够“接地气”的重要原因。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还要有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的核心问题或问题情境,甚至是具有冲突性的问题。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就谈不上教学案例。这里所谓的“问题”,其一是指教学案例自身直接呈现出的具体现实问题;其二是由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引发、生成的教学问题,即所蕴含的有关概念、原理等理论问题;其三是教师由教学案例而延伸提出的其他问题,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其他现实问题,以及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反思和自省等。
一般来说,教学案例不仅呈现问题或问题情境,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并包含解决问题的过程,甚至有的案例对问题的处理结果会引起一定的争议和反响,而这些争议或反响又可成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问题”。因此,“结果”也是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问题如何处理”的期待和兴趣,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激起学生对“处理结果”及“为何这样处理”的追问与求证,从而深化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四是评析与思考。评论、分析是对教学案例所反映的主题、情节(或过程)、结果(或结论)的理性评判。其意义在于,通过解读教学案例的背景、情节和结论,聚焦主题、揭示问题、引导话题,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答案,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评析的重点在“分析”,要力争做到以案说理、以理析案、案理结合,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其内容要点包括:其一,梳理、提炼教学案例中的典型情节和核心问题,并从教学案例的主题出发给予相应的评论,指出该案例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其二,分析教学案例中蕴含的理论要素,即案例人物事迹或事件具体情节引发出了哪些概念、原理,并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剖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原理。其三,分析教学案例产生的思考与启示,即在案例评论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他们从案例人物或典型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思想启迪和成长动力。教学案例评析要注重紧扣案例及其主题,抓住典型情境和细节,突出重点、画龙点睛、说理透彻、针对性强。
从教师角度看,评析实际上也是一种研究和思考,其目的是以案例为载体阐发相关概念、原理,促进学生由现实案例向理论学习的迁移及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案例评析之后,一般会向学生列出有关知识要点或联系实际的思考题目,供学生巩固、深化或举一反三。这种“思考”也是教学案例必需的基本要素。
以上基本要素同样适用于视频案例的研发、设计,与文字案例所不同的在于其视听呈现方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承载特定教学问题情境、传导特定教学内容信息的媒介和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表现,也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增强教育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反思的养成,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要真正发挥教学案例的载体功能,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第一,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运用要符合教学主题需要。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是由诸多教学主题串联而成的,而每一个教学主题均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总的来说,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其选择和运用应依据上述总体要求围绕每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展开,尽量精准反映和聚焦教学主题。如果教学案例偏离特定的教学主题和内容,其作为教学载体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教育教学也便失去了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二,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运用要有精彩的故事呈现。故事思维是一种场景化思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是通过不断对话(发问与回答)构建故事场景,启发和诱导人们去思考,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和结论。教学案例的运用是以其“故事性”“情境性”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思考的。它如同“思维助产”一样,由现实典型案例引出教学问题,然后在讨论互动的基础上揭示其中蕴含的原理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没有故事性、情境性的教学案例必定是苍白无力的,不可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案例构建的故事情境及表达的教学主题之中,更不可能触发学生的情绪情感而与案例情境产生“共振”、与教学主题发生共鸣,因而也就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深入思考。当然,教学案例的运用不能仅仅依靠其故事性、情境性,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案例的组织结构要力图精巧、案例的呈现方式要引人入胜、案例的语言修辞更具光彩等。
第三,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运用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当代大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思想活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虽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但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生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与判断,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也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从大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和思想状况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在注重真实性、典型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导向性及时代性、时效性。一方面,教学案例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体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导向;另一方面,要用鲜活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反映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击中他们的思想困惑和成长诉求。此外,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还要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
第四,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运用要突出情境问题思考。“问题性”是教学案例的鲜明特征。优质的教学案例不仅在于有精彩“故事”或“情境”的呈现,更在于它必定含有能契合教学主题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案例能够作为教学载体启发学生;同时,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讨论与解决,彰显出案例教学的活力与思想理论的魅力。为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能够制造和展示“困境”,即学生在阅读案例时,能够从真实的情境叙述中感受到某种认知或选择上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吸引学生去分析、思考和探究解决“困境”的答案。此外,教学案例还要让学生对“困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或辩论,或者启发学生进行反思与自省。总之,突出情境问题展示是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重点环节,也是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汉驰.案例教学在中国:机遇与挑战[M].慕凤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0.
[2]凯瑟琳·莫塞斯.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M].刘莉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
[3]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操作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31.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01).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