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国际共运史视野下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探索
张牧云 沈珊珊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共运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通过研读国际共运史经典文献、运用国际共运史史料汇编及最新研究成果、设计案例教学和课堂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探索将国际共运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方法路径。引入国际共运史视野,有助于学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纵深的历史视野中阐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牢唯物史观,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国际共运史;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作者简介]张牧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珊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12.106~1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馆藏中共对外交往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19-1949)”(项目编号:20CDJ025)阶段成果。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1]他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不仅要有“国际视野”,还要有“历史视野”。[1]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初步探讨国际共运史视野下深化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
一、深化“纲要”课教学需要国际共运史视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国际共运史主要研究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和规律。[2]1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置于国际共运史视野下,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加深入地剖析有关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更加开阔的国际共运史视野中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是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的革命问题引起了列宁的密切关注。列宁发表了《亚洲的觉醒》《中国各党派的斗争》《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一系列文章,他高度评价了中国及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意义。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欧美扩展至全世界。共产国际自成立后帮助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共产国际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制定了相关战略策略,对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性质、领导权以及前途的认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把握。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谈到中国的反帝斗争,就要讲到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如何凶恶地侵略中国。讲到中国无产阶级,就要讲到世界无产阶级,讲到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斗争,就要讲到马、恩、列、斯他们怎样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3]406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当代中国是振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纲要”课教师可以从内外联系、中外对比中揭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在更加开阔的国际共运史视野下凸显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通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生树牢唯物史观
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修订了学习目的和要求,其中第五点内容是:“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4]10一方面,唯物史观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之中形成的,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线索是理解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过高潮与低潮,既为人类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又积累了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尖锐地批判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重大错误。对此,毛泽东则认为,“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5]20他强调:“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和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5]2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挫折,各国共产党遭受严重冲击。习近平曾指出苏联共产党的“前车之鉴”,“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6]因此,“纲要”课教学引入国际共运史视野,有助于总结和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在更开阔的历史视野中分清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与本质。
二、国际共运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分析
针对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习近平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1]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与方法扩充学生关于国际共运史的知识,将国际共运史融入“纲要”课教学。
(一)共同阅读国际共运史经典文献,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教师可以结合讲授内容,通过介绍国际共运史文献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阅读国际共运史经典文献。一方面是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文献。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的“延伸阅读文献”部分推荐阅读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列宁的《对华战争》[4]46;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延伸阅读文献”部分推荐阅读列宁的《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4]89。教师可以利用经典著作选编、著作单行本、专题选编本等作为基础性材料。另一方面是师生共同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理论文章。例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作出了准确、科学的定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一文中分析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两篇文献为教材第一章的“必读文献”。[4]45再如教材在“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必读文献”部分列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115-116。师生通过共同研读经典文献,在国际共运史的整体视域下开展课堂互动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
(二)借助国际共运史史料汇编与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学情调查可知,学生对于应当如何全面理解和科学分析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如何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认识模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演进脉络、重要历史人物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联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掌握运用一手文献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了大量苏联时期的档案材料,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21卷)自1997年起陆续出版,展现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历史嬗变,是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文献。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已出齐64卷本,收录了5个国际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文献。此外,体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思想要旨的文献汇编也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结合“纲要”课的教学,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重点关注学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与发展研究、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史研究、总结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研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与趋势研究等。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对国际共运史史料汇编与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课后阅读和讨论。
(三)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研讨,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比较分析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具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性,遵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置于国际共运史的整体视域;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呈现不同特点及特殊性。教师可以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共产主义运动作比较分析,例如: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究竟“新”在哪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三、国际共运史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以上3种路径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将国际共运史视野融入“纲要”课教学,从而在有关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作出更加有力的分析和解释,下面将分4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尝试作出举例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学设计。“纲要”课教师只有联系国际共运史才能清晰阐述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教材指出:“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的严重对立。中国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采取了明确的批判态度。”[4]98通过回溯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文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革命、第二国际的破产等历史,廓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破产之后,中国共产党所接受的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教师可以引入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辩证分析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作用。[7]教师可以结合“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的史料,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国际对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给予了很大的帮助。[8]19另外,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也曾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重大损失。针对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师生可以一起分析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述的观点并探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从而在理论上讲清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必要性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近年来学界新发现的海内外馆藏的第一手史料,与学生共同讨论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等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学设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教学单元,教师可以结合国际共运史文献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设想,阐述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打算在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207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尤其是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从倡导“学习苏联”到提出“以苏为鉴”,都反映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注重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借鉴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明确表示过,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9]1481毛泽东还多次向全党推介由斯大林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认为它“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10]802-803。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凸显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对此,毛泽东认为:“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5]20在讲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新中国从倡导“学习苏联经验”到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过程,并结合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等文献,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需要独立探索自己的道路?最后,教师在总结时需进一步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教学设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这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后,除中国共产党以外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骤降,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政治考验,国际上“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舆论甚嚣尘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实际,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1]346“纲要”课教师可以引入国际共运史视野,通过分析苏东剧变的过程与原因,阐明苏联、东欧国家亡党亡国的原因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共等共产党领导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同样启动了改革却走向剧变的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作比较分析,讲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结合苏联改革的历史,深入剖析苏联改革最终走上改旗易帜邪路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走向发展和繁荣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重点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部分的内容,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是“纲要”课的学习要求之一。思政课教师可以关注多个学术机构的研究报告,追踪其发布的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黄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报告》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如何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1世纪的新格局、新特征与新趋势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为什么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纲要”课教学只有置于国际共运史的开阔视野中,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观察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才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12]在这场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对话中,中华民族不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推动21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振兴。因此,“纲要”课教师只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纵深的历史视野来把握国际共运史,才能在教学中阐释清楚有关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科学分析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7]李颖.陈独秀与共产国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