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内蕴与发展——基于对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
张 彦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历经2015年、2018年、2021年三次修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逻辑做出了重要调整,其“四观四块”的趋势愈发明朗,呈现出理论表达更加透彻、知识传授更加系统、价值引领更加鲜明、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修订特点和发展走向。在2021年版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将教材的展开逻辑转化成教学的实践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讲全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讲立体、依据教材内容善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课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
[作者简介]张彦,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京),2021.6.89~9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综合考核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20JDSZK06)阶段性成果。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首次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中,“进教材”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前提性条件。2020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再次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央文件精神,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作了及时的更新和修订。回顾过去三次教材修订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表述的变化及其特点,聚焦教材编写关注的核心问题,“吃透”教材使用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重难点问题,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逻辑
自“05方案”出台以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历经九次修订,它们分别是2006年版、2007年版、2008年版、2009年版、2010年版、2013年版、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②。有学者指出,2006年版至2015年版《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遵循“四观三块”的宏观框架③。所谓“四观”指的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意见》的指导下,2006年首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精准把握课程目标及其内容逻辑,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主体部分划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分别对应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④,奠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四观三块”宏观框架的传统。此后,从2006年版至2015年版教材基本沿袭了这一基本布局。总体上看,“四观三块”遵循育人育才的基本规律,将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融合,体现出思想教育先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继后的逻辑特点,构建起“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与评价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⑤,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四观三块”的编写框架下,价值观内容承接于人生观内容之后,与人生观共同融于“人生价值”的标准、评价和实现之中,总体来说价值观篇幅较少、论述单一,这成为“四观”教育长链中的一个内容短板。
2015年以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章节布局上,2015年版教材有意“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⑥,将2013年版教材中绪论第二节第三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格为第三节的节题,实现了“从目到节”的跨越。2018年版教材则直接新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章,向前承接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向后指向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及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了“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⑦的章节布局和逻辑主线。2021年版教材在沿袭旧版教材章节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章题变更为“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并新增“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目,以更多的笔墨呈现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内涵与特征,使得价值观章节的理论性和现实性更为凸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教材框架中的统领地位和本章在全书各章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⑧得到充分体现。至此,我们可以说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突破了传统“四观三块”的章节结构,思想模块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人生观模块和价值模块,“四观四块”的逻辑主线趋势愈发明朗。“价值模块”的出场是一种“四观”对应“四块”的逻辑应然和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必然。以2015年版教材为分界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现实旨趣、实践倡导全面展开,“价值观”作为独立的内容模块得以逐步呈现。(下页表1)
在明确“四观四块”总体章节布局的基础上,理清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价值模块的内容变化及其展开逻辑,是用好教材,帮助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
具体来说,2015年版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放置于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这一节中又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两目,集中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定位、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关系、对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的意义这四方面的内容。
2018年版教材对原有内容做了大量的补充和论证,并将其整合归于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在此基础上,新增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2018年版教材的三个小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出发,进一步探讨价值观自信问题,最后落脚于大学生如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整体呈现出“是什么(内涵底蕴)—为什么(价值意义)—怎么做(培育践行)”的编写逻辑。
表1    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教材“四观四块”章节布局
2021年版教材在沿袭旧版教材章节安排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大量修订,尤其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展开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的具体阐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具有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等内容以更多的笔墨予以呈现,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相关内容,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等进行了深入剖析⑨。首先,教材开篇增加了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概念的基本界定,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之入题更加自然。其次,教材移除了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不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论证收束于价值观自信。再次,教材新设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在吸收旧版教材第二节中部分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人民立场(新增条目)、中西对比三个维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特征。最后,教材保留了第三节“怎么做”的内容,将第二目标题更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细落小落实”的最新表述。总体上看,2021年版教材在价值模块方面的编写同样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图式,但在展开逻辑上又有所调整:对“是什么”做了基础性补充;对“为什么”的论证思路做了丰富性修订,旧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说明坚定价值观自信的必要性,新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论证主体和目的,揭示其显著特征进而直接说明价值观优势;对“怎么做”部分未作原则性修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教材的修订特点和发展趋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守正创新”的要求,强调“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⑩《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章的三次修订坚持守正创新,既充分尊重过去多次修订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又回应了当下的理论诉求和现实需要,在内容编写和形式表现上都体现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把握这些特点和趋势对于高质量用好新版教材,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2    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章的内容变化
注:右上角标有“*”的章、节、日为新增部分。
第一,理论表达更加透彻。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思政课教材是否具有说服力,能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教材理论表达是否具有透彻性,能否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材不是一本“答案书”,不能只摆结论不讲论证,不能只作灌输不作解释。质言之,一本教材的生命力表现于文本与读者之间强烈的理论“交流感”,在于激发教育对象的精神共鸣感。在2015年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只是一种概观式的观点呈现,这种单纯抽象的理论阐释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有“距离感”的抵触情绪。但在后续两个版本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图景得到了完整而深入的擎绘。以2021年版教材为例,在解读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教材充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即“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深入阐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12),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我及他、由浅及深、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表达的思想性、透彻性和可读性。在这种多样立体、准确有力的理论引导下,学生的教材学习便带有一种理论探索感和价值建构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透彻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章的总体性优势。
第二,知识传授更加系统。知识性与价值性是思政课教学的“两翼”,“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3)如果没有坚实的知识性基础,理论无法说服人,价值无法深入人心。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表述是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基础。从2015年版教材的小节到2018年版和2021年版的独立章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加,脉络更加清晰,知识结构愈发成熟,表达体系更趋成型。如果说2015年版教材停留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价值意义的“粗糙”介绍,那么2018年版教材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扩写”,教材补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的道义力量以及实践路向等内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表达体系初具雏形。而2021年版教材则是对这一表述体系的整体“润色”,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都作具体阐释,重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编写逻辑,用一种更加聚焦价值观本体的视角书写价值意义,增强表达的系统性。
第三,价值引领更加鲜明。如果说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次修订在话语表达上愈发系统化,体现为一种外扩性的知识性表达,那么在价值引领上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聚焦性,呈现出一种内敛性的价值性表达。这种价值引领在新版教材中有两种基本面向,其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其二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更加明确。2021年版教材重点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而是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与此同时,教材突出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这一根本特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弥散于虚假话术和空头承诺的抽象理念,而是直接投射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上,落足于“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应民之所需”的现实行动之中。社会主义属性和人民至上立场这两种价值面向隐于旧版教材的叙事之中,在2021年版教材中通过历史溯源、现实表征和中西比较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性更加明确,这是新版教材的突出变化和课堂教学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四,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与形式是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应当关注的一对经典范畴,优秀的教材是优质内容和生动形式的统一体。在过去的思政课教材编写中,编写组已经意识到了版面设计比较生硬,没有做到图文并茂的问题(15),但囿于理论表达的精准性和表现形式的生动性之间的紧张张力,编写组始终处于“改与不改”的思想矛盾之中。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中加入了“拓展”“图说”“明辨”以及相应的插图、名言和二维码,这是思政课教材编写形式的一次重要试点改革。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章节而言,这些新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教材的可读性,在价值理解、价值鉴别和价值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增色作用”。这些新的表述形式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借鉴和案例模型。如何最大效度地利用好这一创新变革,并将其转化为教学优势和教育实效,这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新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三个建议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近三次修订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章作出了重要调整,这要求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领会教材修订的宗旨、思路和内容变化。整体上看,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理论透彻性这一总体性优势,明确“四观四块”的教材观,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教材展开逻辑转化成教学实践形式。其中,在“是什么”层面要关注教材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讲全面;在“为什么”层面要关注教材的价值引领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讲立体;此外,要关注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依据教材内容善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课堂。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讲全面。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首要性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联系”:第一,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块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其他模块的联系。教师要自觉树立“四观四块”的教材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要向前联系中国精神,向后衔接个人的道德品格和法治素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图景和个体道德、法治实践的具体行动中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伦理关怀;第二,要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2021年版教材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作展开论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好各个范畴的深刻内涵,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还要贯通这三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内在融贯统一关系;第三,要处理好与同一学段和不同学段思政课价值观教学的联系。例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基本已经能熟读背诵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本科的思政课不应当再进行反复讲授,而是要以此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原理,讲好讲活各个范畴的丰富内涵,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排序标准。此外,现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边界感不强,不同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存在“同义反复”现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起点”(16),应当以一种全面系统的“大一统”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性导入,发挥对其他思政课价值观教学的“开篇挈领”作用。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讲立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讲清楚这些不同层面的价值特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进而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优势”:第一,要突出人民至上的立场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是2021年版教材新增的内容,应当把这一修订及时导入教学中。近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的奋斗获得的,无一不是为人民所共享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与国家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第二,要突出社会主义底色的属性优势。这是2021年新版教材重点强调的另一价值面向。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就要与其他诸如“自由”“平等”“博爱”等形形色色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相区别。教材的价值观内容往往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意识形态往往逃逸于符号之外,同一字符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意义,这使得不少学生难以分辨以至于掉入“普世价值”的陷阱,因此需要对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作区分解读。例如,“自由”和“平等”同样出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表述之中,但其价值意蕴有很大不同,有时候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中西比较,讲事实又摆道理,廓清西方价值观话语的本质,揭露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虚伪性和特殊利益,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正义性和真实性。第三,要突出海纳百川的先进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底色,同时“体现出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接与贡献。”(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凝聚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代表了人类社会美好发展的价值图景,形成了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气派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来源和重要世界意义,不断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第四,要突出扎根传统的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下年辉煌历史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便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爱人”等价值理念,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8)课堂教学不能“有尾无头”,应回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中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打造生动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9)在课堂上开展鲜活的、深刻的价值观教学,可以参考三个“方法”:第一,课堂论争法。2021年版教材新设“明辨”模块,“它以明确辨析的方式,对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加以澄清,成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有益尝试。”(20)现阶段的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思想最多元的青年群体,价值观教育不能止于“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法,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价值讨论和价值争辩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要把控好课堂讨论的价值观走向,做到去伪存真,弃恶崇善,帮助大学生在“真理越辩越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情景教学法。世界形势日益复杂,价值选择愈发多元,大学生往往面临不同类型的价值难题,从根本上说这些难题是关涉价值排序、价值选择、价值行动和价值评价的问题集群,对这些问题的直接解答难免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构设一个道德舞台,制造一些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将大学生置入特定的时空角色之中,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反思,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第三,反面教学法。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一直被诟病“只唱赞歌”,对一些社会病症“视而不见”。实际上,善用反面示例警示学生,本身也是对价值观导向的一种“正本清源”,面对一些“价值空地”和灰色地带,思政课教师不去澄清和引导,便会被其他不法势力所利用。因此,价值观教育要及时关注社会动态,大胆回应道德失范、价值失序问题,不仅要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制定“至善”目标,也要为其划下“价值红线”和“道德底线”。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近三次修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逻辑做出了重要调整:纵向观之,章节结构的“四观四块”逻辑主线愈发明朗;横向观之,教材内容的理论透彻性、知识系统性、价值引领性和形式多样性的呈现特点和发展趋势愈发鲜明。纵向的结构经线与横向的论述纬线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价值模块打开方式,这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供了内容基础和客观条件。思政课教材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文本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总体上把握教材优势,将价值模块的打开方式转化为课堂价值观教学的展开形式,打造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8页。
②2006-2018年版的教材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21年版教材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为方便讨论,本文统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
③张会芸、冯晓玲《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发展研究(2006-201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④吴潜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解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⑤吴潜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新教材解读》,《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2期。
⑥吴潜涛《把握好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0期。
⑦本教材修订组、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⑧邢云文:《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四章修订解读与教学建议》,《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⑨沈壮海、本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9期。
⑩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1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02页。
(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9页。
(1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20页。
(15)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0期。
(16)余一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人生观部分重难点解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17)易刚、林伯海《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究》,《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7期。
(18)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1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20)李志强:《以“明辨”澄清大学生征道德领域中的认识误区——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五章内容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