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若干关系探析
张有奎 彭元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据,以说理为手段,以认同为目标,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好六种关系,即科学研究和专题教学的关系、专题教学方法和专题教学内容的关系、专题教学评价和专题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师和专题教学的关系、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和专题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系、专题教学规律和社会期待的关系,旨在以科研促教学、以方法配内容、以评价抓过程、以强师促真学、以机制保实效、以规律评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
[作者简介]张有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元清,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2.1.77~8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推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VSZ12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想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就要像防火一样避免死记硬背、死啃书本,避免不假思索地‘生吞’现成的大道理。”[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专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据,以说理为手段,以认同为目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乃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作用,必须着重处理好如下六种关系。
一、以科研促教学:科学研究和专题教学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任务,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强化以理服人,专题教学成为必然之选。顺利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专题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辩证关系。
目前,针对这种关系有“对立说”和“统一说”两种看法。持“对立说”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推进专题教学改革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而没有从事科研的精力,管理部门应该减轻他们的科研压力。持“统一说”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专题教学和科研之间确实存在张力关系,但二者在本质上不是对立的不相容关系。原因在于,只有把科研做好,才能真正把教学做好;做好教学也有益于科研的开展。笔者认为,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其一,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以理服人要有科研支撑。高校思政课绝不能是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而要强化以理服人,唯此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入耳入脑入心。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也就是说,以理服人的前提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苦练内功,有能力把“理”讲深讲透讲清,实现理论的彻底性。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不进行科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一知半解,期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材,而要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做到理论的专和深,融会贯通,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
其二,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提供科研的主题。科研有两种,一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从书本到书本,这样的科研活动目的纯粹在于满足自己的个人学术兴趣,或者仅仅在于评职称的外在功利性目的,而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因而其研究的问题大多与教学并没有直接关系,表现出典型的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自然而然的后果就是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冲突,疲于在二者之间应付,或者搞不好教学,或者搞不好科研,常见的情况是二者都很难真正做好。前述的“对立说”之深层根源常在于此。另一种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社会矛盾和尖锐敏感的问题,避免信息茧房式的信息筛选,直面学生心中的困惑,有的放矢,能够把教学活动中不能讲通讲透的问题作为科研的主要任务,通过科研提升教学水平,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谨记思政课的本质是理论课,以学术讲政治,通过真理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绝不停留于表面化的人云亦云,不迎合学生。第二种科研才能处理好专题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才能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其三,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质量提升依托高质量的科研。强调专题教学和科研之间的互补关系,主张科研服务于专题教学,提升专题教学的理论性和说服力,重点在于强调让科研成为专题教学的活水源泉,让专题教学成为科研的延伸和拓展。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科研好是教学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科研好的本质在于问题的针对性和理论的透彻性。
总之,思政课专题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是“两张皮”。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路径在于,在专题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来解决专题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反过来促进专题教学。没有教学,科研很容易变得没有方向;没有科研,教学也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单调说教的窠臼。
二、以方法配内容:专题教学方法和专题教学内容的关系
思政课专题教学还要处理好专题教学内容和专题教学方法的辩证关系。我们强调“内容为王”,也就是说,要以教学内容为重,体现问题意识。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的贫乏会导致教学的苍白;“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和载体,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教学内容这个根本,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坚决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目前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只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抽象、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学生接受度低;另一种是只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学内容,以“快餐”“故事汇”等低质量的内容追求表面的抬头率,造成虚假繁荣的景象。克服这两种偏颇,乃是专题教学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处理好专题教学方法和专题教学内容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在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方面,要强调思想性和理论性,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征,教学体系则要考虑针对性、前沿性、通俗性等问题。教学体系绝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另起炉灶。“教材必须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教学则要做到‘少而精’,因此专题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一是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问题为导向,依据教学要点、课程目标、社会热点、学生需求等设置专题,在教学实践中以鲜活的、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方法突出教材重点,解析难点,回应时代关切,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二是要防止专题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注重教学专题之间的衔接性和系统性,脉络贯通,在讲授中既重视模块,又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要义在于,重视解疑释惑,让学生的思想“解渴”。专题教学的内容绝不是随意的兴之所至,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这也是思政课专题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其二,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亲和力与针对性,强化表述方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的认知,更在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如何提高课堂的感染力,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在于: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回应学生普遍关切的时代热点问题,真正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把大道理融化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中,所谓“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就是要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吸引和教育学生。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变教学中千人一面的状况。思政课专题教学要因材施教,关注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如个性、年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等,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偏好“下菜单”,运用适切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来讲授专题教学内容。三是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新平台,综合运用微课、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其三,思政课专题教学方法要与专题教学内容相匹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定的专题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专题教学形式和方法,一定的专题教学形式和方法匹配于一定的专题教学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5]总体而言,思政课专题教学重在说服,旨在认同,要坚决反对说教式的“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比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某个专题,究竟是采用问题型、情感型或研讨型方法,还是采用逻辑推理方法、比较方法或让事实说话的方法等,要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不应千篇一律。
三、以评价抓过程:专题教学评价与专题教学过程的关系
专题教学评价是对专题教育质量的考查,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心理、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评价原则、评价模式等。专题教学评价的侧重不同,权重分数不同,引导和激励作用也就不同。常见的两种专题教学评价有结果质量评价和过程质量评价。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评价坚持结果质量评价和过程质量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化做法。有学者认为,重视过程评价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克服和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倾向”。[6]相反,如果变成仅仅注重结果的评价,又把结果评价简单等同于期末成绩,则会出现弱化实效性的局面。以评价助推教学方式的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其一,改进思政课专题教学评价方式,强化专题教学过程评价,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这种改革的优势在于:一是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专题教学过程的轻视,有效激励与规约学生改变观念,认识到平时课堂态度与状态的重要性,这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伦理与教学热情的激发和督促。二是它符合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目的。思政课的专题教学目的不同于其他偏认知性和技能型的课程,它重在价值观养成,因而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具有长效性和实践性特征,很难量化评估。简单地采取期末考试方式是把认同教育认知化,偏离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因此也造成诸多问题。
其二,健全思政课专题教学评价机制,量化专题教学过程分值,实现以评价抓过程的目标。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想互动。量化专题教学过程分值并加大其在课程最终成绩中的比重,这为专题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了外部保障和抓手。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专题教学过程,有助于对话式、引导式与启发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培养其自觉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当然,除了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主体责任意识和落实评价体系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避免把专题教学评价仅仅停留于纸面的关键。这就要求考虑评价指标与评价程序的可行性和执行成本,从而提高整个评估体系的可信度与实效性。
其三,规范思政课专题教学过程管理,融入专题教学目标,促进专题教学评价的优化。思政课专题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因而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它涉及对思政课专题教学环节、育人资源、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评价,采取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听取汇报、深度访谈、追踪变化等。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政治素养等不易量化和测评,因而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精准化。抓专题教学过程的做法,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深刻理解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的直接任务在于说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评价方式,克服了结果评价的简单化模式,其目的并不是减轻或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扭转学生“混学分”的不良状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总之,专题教学评价是指挥棒。高度重视专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强化专题教学过程在专题教学评价中的影响力,有助于改变应试思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大现实问题和各种社会思潮,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理论自信。
四、以强师促真学:教师和专题教学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思政课教师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而责任重大。思政课专题教学更能够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和专题教学的内在要求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配齐建强,结构有待优化,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面临形势的迅速变化和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要求,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这成为思政课专题教学目标达成的迫切任务。
其一,配齐是当务之急,但务必守住底线,这是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要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引培并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普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各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些供不应求。招聘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担任专职思政课教师,这是大家的共识。吸纳党政干部、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转聘或合聘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或党政管理人员、优秀辅导员等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是多样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办法。这种做法的短期效益明显,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性、教师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授课的实效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隐患,因而应严格设立准入条件,加强针对性培训,区分偏教学型和教研型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和考评机制。
其二,建强是根本之策,但也要循规提升,这是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思政课专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升教师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基本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8]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能仅靠热情和主观愿望,而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规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分层次、有计划地推进培训、访学、教学比赛、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传帮带”、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等,坚持先培训后上岗,让他们站稳讲台并站好讲台。应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各地方和高校的公众号、线上讲座等,深化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前热点问题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目前一些高校推出了“校内外专家进思政课堂”活动,这是提升专题教学质量的创新性做法。这样的教学改革探索需要机制创新和经费保障,也需要协调好不同专题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碎片化。
其三,信仰是政治原则,这是扎根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内在之魂。中央文件明确规定,新任思政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这一要求体现了党性原则和政治高度,它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准入条件具有重要意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即使他有马克思主义的专业训练也不能上讲台。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一人,他用生命追求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的播种者,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以他这样的理论自信和使命担当为榜样,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五、以机制保实效: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和专题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系
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政课专题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固然需要教师教学的内因起作用,但也需要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的外因发挥积极作用。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的变化和调整,会极大地影响专题教学实效性的高低。当前,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总体有很大改进,能够合理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安排,推进专题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效益发挥,软硬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高校相关政策落实不力,部分高校教学资源不足,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支撑不足,资源配置未能有效整合,等等。思政课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和专题教学实效性是正相关的关系。
其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健全思政课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的首要之点。高校党委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性,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协调各方关系,营造良好的专题教学改革氛围,避免各自为政,优化联动机制,增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列为重大教改项目进行建设和扶持,加强平台建设等,为专题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好相应的保障,引导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扎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各高校的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避免扁平化体制的信息耗散与多中心张力,厘清权责关系,保障专题教学改革创新落细落小落实。
其二,采取有效举措是完善思政课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的主要任务。遵循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优化培养方案,在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专题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设置“联络员”履行协调沟通职能,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不重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本硕博思政课之间的衔接和“步步高”,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四史”教育专题化设计的科学系统等。高校要切实解决担任专题教学改革任务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改善他们的科研环境及科研条件,完善激励机制,强调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内在结合,重视个体激励和集体激励的结合。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定期研讨思政课专题教学问题。
其三,落实监督到位是执行思政课专题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机制的关键在于科学性、透明性、民主性。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机制,采取座谈、走访、定期检查、征求师生意见等沟通了解的有效举措,切实履行监督监管职责,确保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履职尽责,推进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良好的舆论氛围是落实监督的催化剂,通过新媒体公众号、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反映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群策群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监督氛围。
六、以规律评目标:专题教学规律和社会期待的关系
思政课专题教学重在以理服人,它有自身的优势和限度。社会期待不能脱离实际,要以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预设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有限目标,这才是理性的合理预期。合理预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对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发挥正向的支持、引导和鞭策作用。夸大或弱化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作用,这是我们要反对的两种错误认识。
第一种错误的认知在于,过度期待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成效,指望它一劳永逸地解决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依此想法,常常只会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就思政课教学而言,有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方式,专题教学偏重于说理,它通过聚焦某一专题,依据严密的逻辑论证和丰富多样的案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赢得他人的理论认同,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它的限度在于,理论认同不等于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行为认同,因而并没有完全实现所有的认同目标,从前者向后者的跨越,不仅依赖于理性的参与,还依赖于情感投入和实践行为的参与。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验性方式、网络教学的认知性方式以及其他类型教学的榜样性方式等各不相同,但彼此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是说,专题教学规律是认同教育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因此,期待思政课专题教学改变一切,这是把思政课专题教学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支点和万能的药方,因而是不懂育人复杂性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表现出明显的空想性和主观主义特征。它给予了思政课专题教学过多的社会负载,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评估的科学性,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思政课专题教学和社会期待的对称性,导致社会期待和实际效能的失衡。
第二种错误的认知在于,过分轻视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的意义,认为思政课专题教学换汤不换药,可有可无。究其根源,这种看法把人的主体精神力量还原于物质关系和社会条件,淡化了真理的力量和人的能动性,因而陷入机械决定论的泥淖。这是一种需要严肃批评与有效防范的错误观念。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极其复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在思政课中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深入剖析各种错误思潮的根源和演化趋势,有助于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实现对青年人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总之,专题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积极探索。它反对给学生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思想,要求回应全媒体时代的深沉关切,直面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自信的姿态,满足社会的合理期待,是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广的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译者:周蕖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6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6]冯刚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7.
[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