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想性探析
柴永昌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是由这门课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这门课程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为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批判性,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价值性。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想性,要着力解决教师的“说理能力”和学生的“思想参与”问题。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性;入脑入心;大中小思政课
[作者简介]柴永昌,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22.2.77~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82这为教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有学者指出,“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性”,“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灵魂、核心和根本”[2];“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高校的思政课,思想性是首要特征和第一要求”[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政课。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根本上是要展示其思想力量和理论力量。
一、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想性的重要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阶段的必修思政课之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形势,之所以要不断增强这门课程教学的思想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说:“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4]56毛泽东说:“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5]48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是“单向度”的,人还“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6]150,“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1]104。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维能力和精神追求的。人是“思想”的动物,“思想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提升、增强人生命活动的自觉性、思想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探讨人的本质、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探讨理想信念、道德等,在根本上是要深化学生对人的社会性存在的理解,引导学生成为有自觉意识的、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即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过程要自觉注入激励和提升人思想性存在的观念和精神。
(二)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1]383、“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1]384-385。现在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既不直接向教师提问,也不对课程内容提出疑问,在课堂上真正主动、直接地提出尖锐问题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于笔者而言,令人担忧的不是被学生“问住”,而是学生根本就“不问”!在课堂上,教师问大家“你对教材上某观点是否支持或赞同”,几乎很少有质疑、反对声音。不问、没疑问并不意味着理解和认同。当你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支持或赞成”,学生往往又回答不出来,对教材观点、命题背后的道理说不清;或者就是照搬课本上的字句、辞藻。这说明,学生对课程观点的支持和赞成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性认知的程度,是比较浅层次的。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所要真正传达给学生的核心观点、命题,并没有完全入脑入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教材观点、命题的深意,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更“知其所以然”。这是增强这门课思想性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课非常必要。”[1]375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方面,提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来说,“一体化”的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初、高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保持更高程度的一贯性,许多话题高度重合。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认识视野更加广阔,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提高课程的思想性提供了条件,也对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学习心理学角度讲,如果学习对象缺乏应有的深度、难度,缺乏应有的挑战性,就很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讲与中学相似话题的内容,只满足于一般性地讲解而缺乏思想性和理论性,势必不能凸显出大学阶段这门课应有的特点,必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凸显课程特点,就要在增强教学的思想性上下功夫。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想性的内涵
目前,一些学者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人、启发人、解决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问题;[7]“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就是要体现其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8]思政课思想性特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底蕴,所拥有的思想力量,所彰显的思想魅力”[9]。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目的着眼指出,突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8],“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2]。这些看法无疑对我们加深理解思政课的思想性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大学开的几门思政课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别,笼统地谈思政课的思想性往往会缺乏针对性。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言,其思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为理论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它的理论性。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理论课。一方面,这个理论性指的不是别的什么理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体到这门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的理论。另一方面,这种理论性是与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比较意义上的理论性。正如吴潜涛指出的,与中学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相比,这门课“具有更强的理论逻辑性”。他说:“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它立足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使学生‘知其然’。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在内容上侧重系统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其自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统一。它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10]62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其理论性在教材上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引入,并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相比中学思政课而言,理论性明显增强。总结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思想性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难度的增加,对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显著提高,这既为增强教学的思想性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也为教学的思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批判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批判性。批判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分析评判,另一层是指对错误思想、言论或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加以否定。
一是“批判”意味着教学过程始终要对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是“思想着”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对教材中的理论观点进行阐释说明。在阐释教材理论观点时,还要将马克思主义观点与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分出高下、是非,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评判的过程。在这门课教材中,像“马克思……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11]13,“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11]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11]115,“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显著的先进性”[11]138,“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11]141等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观点,要把这样的观点在理论上说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非马”思想进行分析、评判。毛泽东说过“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2]230要让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观点,不可能在只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来实现,还要与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相比较和评判,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二是“批判”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对社会现实是“思想着”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相关的社会现实话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应,而不是回避、无视、失语。这种思考回应既包括对现实中存在的假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更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社会矛盾、冲突进行科学的分析解释。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1]384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而言,要让学生认同并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就要留心梳理现实生活中种种体现错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的现象,以客观、准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现象客观分析,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才能引起人们对“错误”的警惕,进而彰显真善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价值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为价值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1]383“价值性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统一体中居于统领地位”[1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内容上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假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批判,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性应贯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过程,使教师在思想上、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价值导向上的警觉和引导。
一是在价值导向上指向“认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想性的实质是触动、改变、深化人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上通过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记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的思想“批判”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同”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和提升。不管理论分析的过程如何,不管教学过程运用何种材料、使用何种方法,在价值导向上要引导学生在情感、思想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同”。二是在价值导向上指向“实践”。要在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提升思想、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具体到这门课的内容,就是要把对教材着力提倡的高尚人生追求、崇高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在情感、思想认同的基础上付诸具体实践,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呈现新时代青年的风貌。
三、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想性的路径
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想性,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思想”起来,学生要真正“思想”起来。为此,要着力解决教师的说理能力和学生的思想参与问题。
(一)增强教师“说理能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上的“批判性”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学理性”。学理性,就是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教材的理论观点,阐明其内在、深层次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说理能力。增强说理能力,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既是由这门课内容上的思想性决定的,也是课程教学能否把握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的关键。对教师来说,饱含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增强课程政治性、思想性、批判性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没有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理论的深入把握,自己都不自信,何谈以理服人?增强说理能力,教师还要有宽广视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教师“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1]381“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涉及哲学、思想教育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理论知识。比如,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中西人学思想的深入把握,便很难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没有国际视野,便很难说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没有历史视野,便很难说服学生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理解,才能有效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才能深入揭示课程相关理论的深层、内在逻辑,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和说服力,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深化其对相关问题的思想认识,增进理论认同。
(二)激发学生“思想参与”
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教授说:“参与才能触心,没有学生的真正出于热爱的实质性课堂参与,思政课就难以启迪思想、触及心灵,也必然流于无用、无效和无意义。”[14]1学生的主体性是潜在的,并不完全是“现成”的。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要把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突破口,把学生思想带到对课程问题的思考上、教学说理过程的逻辑上、对课程观点的认同上。学生课堂参与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参与”,让学生“思想”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381并提到,“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一条讲清楚。”[1]384在实际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前提是学生有问题,教师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疑问,提不出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困惑,这就要靠教师主动设问。教师要敢于就课程教材的基本观点、重要观点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程观点背后的道理,进而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在教材第一章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认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11]19这样的观点往往被忽视或一带而过。世界观是在什么条件下“决定”人生观的?这牵涉到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正确世界观的问题。类似这样看似平常、简单的观点,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只有主动把这些观点提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相关回答后,再进行系统总结和讲解,才可能达到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理解的目的。除了针对教材基本观点、重要观点主动设问以外,教师还要结合授课内容,密切关注时事,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主动设问。比如,在讲到人生价值评价“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这一重要观点时,向学生提问:“网络上有一些极端言论把文艺工作者称为‘戏子’,他们的收入凭什么比科学家还高?对这样的观点同学们怎么看?”在听取学生回答后,笔者指出,从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来看,说明一些演员高收入的确有不合理甚至违法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鲁迅说的“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1]97。德艺双馨的文艺家是国家的宝贝,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这样提问—回答—讲解,不仅说明了一些职业在人类精神财富创造方面的贡献,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现象的辩证认识。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发掘、梳理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不敢,而在私下里又关心、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课堂上学生没有发的“问”总结提炼出来,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并作积极解答。
最后,在这门课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抱着“政治课,背一背就行了”的想法,以拿到学分为目的;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压根就不想了解,主观上采取主动封闭、刻意排斥态度。如果学生固守思政课无用的课程观,固守拿学分的学习观,教材内容是什么、课堂教学怎么样,对他而言均无多大意义,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施教的前提。因此,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想性,教师除了努力通过教学吸引学生,还要积极地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偏颇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增强课程教学实效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3]姚新立.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段彪瑞.强化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版),1996(1)
[8]周业兵,李荣新.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
[9]同燕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特质及其实现途径——兼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1).
[10]吴潜涛.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吴潜涛.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14]柳建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链教学详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