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梅荣政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者艰辛开拓的结果。改革开放再出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的认识,要以时不我待的态度来抓紧师资队伍建设,要抓紧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发展
【作者简介】梅荣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8.5.37~51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以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科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年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波澜壮阔历程,提供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振兴的最重要的启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启示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振兴的重要历史规律。它既贯穿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整体发展中,也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一经建立起来就得到快速发展,取得骄人的成就,自然也体现了这一历史规律。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们试遵循这一历史规律来回溯、观察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看它是怎样“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
一、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有厚重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就奠立了研究生教育最初步的基础。“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研究生教育逐步恢复。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新中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从1982年至90年代中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管理措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全面规范的制度管理,教育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以此为前提建立起来的。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的宏大背景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场伟大的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其一,改革开放中建立了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创建提供了学位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方面的辉煌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文明基础和社会对教育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其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头五年,突显出来的问题集中为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直接关乎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社会生活的整体上、战略全局上进行探讨,作出科学说明,这就提出了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学科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便应时而生。
其四,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引起的一些新问题新思考:等价交换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等关系问题,都需要作出经得起社会生活实践检验、人民群众信服的理论说明。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乘我国改革开放之机,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阻断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改变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如尼克松就说过,西方大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就开始了。……到现在已进行了三分之一世纪。”[1](P21)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苏东剧变以后,更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妄图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在西方向中国发动的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有两股反动思潮充当着急先锋。一股是西方反共主义,一股是民主社会主义。这两股反动思潮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观点为核心,以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多元主义和趋同论为理论基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根本的价值观,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要工具,以我国的党政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腐蚀对象,千方百计策动“颜色革命”、加紧和平演变中国。按日本《选择》月刊,1991年11月号文章的说法是:《美国的目标是使中国解体,从而除去最后一个眼中钉》。
在西方反共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侵蚀下,国内产生了三种性质、程度不同而又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的东西: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观点、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非混淆的理论观点。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其受到严重挑战。在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的作用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严重削弱了。反映在高校,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价值多样,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专业学习和生活方式,给我们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造成困难;此外,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如社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及一些热点问题,也在青年学生头脑中产生了某些困惑和不良看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为了彻底改变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状况,也为了从理论上深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回答前述的“四大”基本问题,实施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建立。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的主体条件与基本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新时期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出了更加科学化的要求,与此相应,理论上也推出了一批科学研究成果。为适应社会需要,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为高等院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摸索兴办这类专业的经验。”首批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学制试点。同年6月,为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继后,全国多所高校陆续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7年12月21日,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代码为0804。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类,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法学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授法学学士学位。
关于研究生教育。1986年5月,国家教委作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为正规化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走出一条新路”。1987年9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9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独立名义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架构性探索取得重要进展。
1988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在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下设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这在新中国博士生教育层次中,首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当时这些专业硕士点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命名,也不同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名称,但起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先声的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确立了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基本的学科建设力量,积累了学科建设的经验,奠定了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置于法学门类中,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经过博士点申报,认真论证和严格评审,1996年4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并于1996年5月13日颁发[学位(1996)12号]文件予以正式公布。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免于申请,直接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是年秋,清华大学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三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属于全国第六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是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上是一件从未有过的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已经完备,其学科建设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实现了多年来我们想把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建设的愿望。此后几年,经过几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申报,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经国家严格评审,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开始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了学位《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文件,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的评审。评审结果,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增设了一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项重要举措的实施,扭转了一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萎缩的趋势,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上述史实表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特色鲜明、生命活力强大、发展前景良好的重要学科,是我国党的领导机关和几代学人紧密结合,接力奋斗的成果。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的根本政治保障
在我国的学科群中,直接受中央领导关注,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采取特事特办的学科是不多见的。也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唯一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重视表现在多方面,这里略说几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方案是经中央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批学位授权点的评审是单独安排的(在第十届评审之后)。这从1980年设立学位制度以来是从未有过的事。其三,该学科评审第一次批准的学位授权点数量,即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超过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政治学等相近学科十多年发展的总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么多授权点,考虑和决定是很周到、很正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一般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只有如实地把它作为一门科学看待,深入地加以研究,挖掘、阐释其中的科学真理,党的指导思想才能获得坚实理论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会对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次,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所决定,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理论保证。再次,我国有1700多所高校,每所高校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程,不少学校还把它作为领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数量多是自然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若从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算起,迄今已22年了。若从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建立一级学科算起,已13个年头了。它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坚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求,发展是很快的。
现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约80个,大多数在高校。从学科点分布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形成了覆盖面宽广,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的布局。在人才培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向党和国家机关、高校或其他主流意识形态部门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补充、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升和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现在多所985高校、211高校以及省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众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多项高质量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值得称颂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的项目,多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成果,在国内政界、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译成了外文,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行。其中包括编撰出版了中国首部、也是世界上首部《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填补了学术空白。在对外学术交流上,其规模、效果和影响都是空前的。应该说,经过十多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了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层次结构齐全、学位点布局基本合理、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学位《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文件,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要求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说,这些要求已经达到。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担当着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它的使命和职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学科自身说,以下经验使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得以落地生根,调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上的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
1.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形成发展和创造性运用为研究对象的,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天经地义的事;近几十年,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日趋扩大,整个国家处于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的时期,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严峻。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唯有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旗,着力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理论引导,才能把它的真理性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域、教学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坚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使其在政治上有主心骨、思想上有定盘星、行动上有指南针。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上,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尽管遇到种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但在这方面始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这是学科快速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问题是我国整个教育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学校、学院、学科、学人、学术都应在各自的定位上把握住这个问题。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总的说来,在这个方向道路问题上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各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和各个环节的重要举措,都紧扣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进行。对于这一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都有清醒意识。二是坚持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同向同行。密切关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求,根据本学科的属性、特点和功能,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服务。十多年来,特别是在坚持、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两个巩固”、高端智库建设、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各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学科支撑作用。三是确保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宣传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精神的落实着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习近平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中央还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文件和制度。这些重要讲话、文件和制度,从多个侧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本学科点在培养方案、学科方向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科研方向、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予以贯彻,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得到具体体现。这是学科快速发展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3.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基础工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属部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任务、规划、要求、制度、设想、编制等,清楚阐述了有关教师职务评聘,酬金分配、政治待遇、社会地位、工作重点等。2005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造就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继后根据胡锦涛讲话的精神,李长春提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工作。习近平多次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广大教师,长期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的重大贡献。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遵照这些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本着出成果出人才,重在出人才的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关键、保证和长远大计。以学科点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教学实践、科研课题、专题讲座、集中培训、访学拜师、攻读学位、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走红军路”,从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作风修养等多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推出了一批一批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4.坚持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直接提出的需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形成了倒逼。所以坚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带方向性原则,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十多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与修订,教学内容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团队的组织,教学力量的凝聚,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教师队伍的补充,教学骨干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活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上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平台。
5.坚持以清醒的学科意识规范学科建设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人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所谓学科,意即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出的学术分类)。学科意识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学科建设,即立于现时代社会实践和一门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对这门学科进行科学化建设,使其研究对象具有明确性和精准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逻辑表述(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凸现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新建立的学科,一开始建设,就重视了它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探讨它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学科属性,业务范围,学科边界,发展趋向,与相近学科的关系。注意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
2006年10月,在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的负责同志就明确提出两条要求: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姓马,而不是非马;其二,不能借船出海。所谓姓马,而非非马。一是说要把本学科真正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不要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二是说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成为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上述文件和国务院学位办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明确学科整体性研究的规定性和主要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纲要、核心和贯穿于其他几个学科的红线。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展开,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在世界上传播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造性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重大发展的理论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贯彻和运用)、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学科体系构成,既注意排除借船出海等不良倾向,又重视正确处理学科的一般性质与特色、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等关系,使学科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再出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再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适应国家大势,谱写新征程上的壮丽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者必须共同回答这个严肃问题。本文试提出如下几点。
1.要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的认识
第一,牢固树立“育新人”的目标观。就是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培养过程的总目标。换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一切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培养过程的设计,都要根据本学科属性和独特要求,具体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不能“两张皮”,仅把总目标口号化、标签化。
第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质量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标准来考量学科建设质量。这种“时代新人”应该具有哪些素质,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9月10日)及其他场合重要讲话中,已经作了全面论述。需要以培养什么人、培养的人听谁的话、跟谁走这个教育首要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并作出精准解读和科学阐释,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进而转化为制度、政策、质量考核指标,切实践行。
第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世界观。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定性和主要特征。学科建设实践表明,要真正把握这一规定,必须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并以此为支撑来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内各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彰显它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特色。所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多有论述。如1885年,恩格斯在一篇评论中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4](P599)他在《反杜林论》(1876-1878年)及其第二版序言(1885年)中,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中,在《致纳尔·桑巴特》(1893年)的书信中,反复强调他们创立的学说是共产主义世界观。列宁这样的论断更多。如,他说《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其内容是:“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5](P416)列宁还指出:“马克思学说……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5](P309-310)马克思的学说“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5](P309)显然,恩格斯、列宁在这些地方讲的世界观不仅仅指哲学世界观,而是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三个主要部分在内的“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P418)所以“十分完备而严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把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定性和主要特征,深刻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本质。
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世界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意义重大。其一,这是历史经验的提示。在很长一个时期,包括苏联时代,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分门别类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发现忽视整体性研究的缺陷。苏联从整体性视角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我国,范若愚、胡绳、吴黎平等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忽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弊端,如:游离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仅仅从其某个方面去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可以对某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得很细、很深,但不利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由于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若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把握,就难于全面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毛泽东曾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们,说“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6](P160)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即是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以整体为前提去突出重点也有助于避免片面性。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过去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课一样,讲得过细、很专,冲淡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学生听课以后,知识性的东西知道得不少,但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意义。[7]
再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说,从20个世纪2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就出现了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严重现象。一些人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取出某些观点,片面地加以夸大,使其脱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如卢卡奇在《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中称,即使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结论、原理,只要仍然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国际法国支部书记摩勒说:“任何一个法国社会党人无须要承认辩证唯物主义……不过所有法国社会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研究人类社会史的无懈可击的方法。”[8](P246-247)有的西方学者,如科拉科夫斯基、塔克尔等宣称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宗教的作用,把马克思歪曲为“道德学家或宗教思想家”。这些观点在国内有一定思想市场。它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有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精神有多么重要。
正是这样,范若愚、胡绳、吴黎平等我国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曾致信党中央,建议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从整体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985年春天,胡乔木给国家教委的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时,主持国家教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彭珮云,根据胡乔木信中的精神,召开了几次研究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会议。讨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问题,并且决定,80年代作准备,90年代全面展开。后因为学科建设没有跟上等原因,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核心和根本要求是从整体上、从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世界观的理论高度把握好这一规定性。
第四,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及创造性运用的教学。习近平反复多次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长进。但是距习近平要求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结合上,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等的要求,相差甚远。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完全正确性,具体列举了要坚持和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四大方面的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五大方面的观点: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又提出了学习马克思,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九大方面的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时代价值,又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基本遵循。新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及创造性运用教育,要根据这些精神来思考和具体部署。
2.要以时不我待的态度来抓紧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新时代本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端正认识。以往一谈师资队伍建设,有人以为就是把教师作为被动教育对象,进行改造提高。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重要性,授课教师也常常受关注多、受督促多、受指责多,挨板子多,使其心理负担重,以至缺乏尊严感和职业自信。应该说,这是一种误解。近期,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这些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教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切关怀、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同时也包含有师资队伍建设的精义。换句话说,师资队伍建设目的是,党和国家通过卓有成效的培养手段,帮助教师获得人类灵魂工程师,人类文明传承者的全面素质,具有与自己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社会声望相应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着力解决教师严重缺编的紧迫问题。按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算,教师严重缺编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其原因,一是有的单位置国家有关师生比例的规定于不顾,你规定你的,我策划我的。二是有的人事部门根据主观臆想,规定了种种不切实际的政策。诸如,本校毕业的博士生不能留本校工作;本科不是“985”“211”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再优秀也不能留校工作;进入高校工作需有几年试用期,如此等等,使众多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不到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严重缺编,不仅使教师整天上课,无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学科建设、知识无法更新,教学质量难于提高,而且使一些骨干教师过度劳碌,身心疲惫,健康状况不好。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改革现行体制机制抓紧解决。第三,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再到学科层面,都要用明确、规范的制度措施,抓紧落实造就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理论基础,造就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远不只是关乎本学科发展,更关乎党、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计。近些年,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我国一批学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日渐衰老,或陆续辞世,这将对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带来深刻影响,造就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已时不我待。现在一些高校不惜重金竞相“挖人”,反映出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匮乏和恐慌。然而在国内高校相互“挖人”,对整个国家来说,于事无补。有的高校寄希望于从国外引进人才,对非马克思主义学科来说,不能说不是一条路径,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很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至于三个层次人才的选拔和教育,自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关于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多次,已很具体了,此处不做阐释。第四,要抓紧两头,以老带青。与理工科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也一样)的人才,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学术积淀、思维训练、实践磨炼。人才成长不能拔苗助长。这要求我们在人才工作中,抓紧两头,以老带青。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又要十分重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做好老中青结合这篇文章。这样才能人才辈出,一代传一代,后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高。如果按不少单位所做的,教师一到60岁,也就是学术上刚有厚实积累,就不区分情况一律退休,不仅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难于解决好学术传承问题。事实上,不少60岁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不仅学涵深厚,著作等身,影响广泛,而且身体刚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将他们编入“旅游大队”实在可惜。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一下西方形成学派的机制,看有无可借鉴之处。
3.抓紧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这方面应起领航作用。目前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还存在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就学科体系看,如何看待和处理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完成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的任务,尚未妥当解决。就教学体系看,与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特别是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成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人的道理,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的要求,贯穿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去,还要下大功夫;就教材体系看,无论是硕士教育,还是博士教育,全国还是各自为政,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性教材;就管理体系看,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难度和阻力很大。如为了扭转某些学术机构压制、阻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晋升职称的不良倾向,在相关单位建立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组成的独立的职称评审机构,废除“唯论文”的评审标准以刻不容缓。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有其他学科的专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应该搞“例外”为由加以反对,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事实上在一些评审中受到歧视,只被视为意识形态,不被看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因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享受不到按国家学科建设统一标准和流程来获得本应获得的职称。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特殊氛围中,为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公平正义,不得不加快改革,另立新规。
注释:
①参见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12期;梅荣政,李红军:《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
②参见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③参见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美]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常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8]J.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3卷[M].杨寿国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