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梁纯雪 眭依凡
【摘要】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影响。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学理性分析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亲和力不足的现状及其原因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重构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前端设计的学术观点,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必须突出核心课程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必须坚持教育需要与教育实效相结合3个方面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构的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重构;亲和力;针对性
【作者简介】梁纯雪,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眭依凡,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  杭州  31000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  100191)。
【原文出处】《中国高教研究》(京),2018.11.63~7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JDZ039)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如何把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落实在高校办学治校育人的实践中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和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之于高校能否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问题,不少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探讨,并从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质量、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等建议。本研究从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分析视角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本部分主要对“课程体系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重要性”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以期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课程体系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主体职能,是大学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属性特征,放弃或不关心人才培养,大学就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大学。”[2]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托加·加赛特亦认为,“从严格意义讲,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3]。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尽管在其著作《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中肯定“研究”之于大学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亦将人才培养视为大学的根本目的与基础:“成功的研究所决不能取代大学,除非大学为之提供训练有素的人才。”[4]事实是自大学创生至今,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此,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根本标准应考量人才培养的质量。
笔者在早年的研究中就提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受人才培养体系诸要素如“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模式、教学制度、大学文化及教师素质”[5]等影响的结果,但不同要素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如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主要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培养模式主要决定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两者继而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但以建构和完善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为目的课程体系在大学的培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促进个体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高方面具有首要作用。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知识的……另一方面大学之目的在于‘传授知识而不在于’发展知识。”[6]纽曼从知识传授与大学的关系上间接阐明了课程的价值。然而丹麦哲学家瑟伦·克尔恺郭尔则直接道出了课程的价值:“教育是什么?我假定教育是一个人为了追赶自己而不得不经历的全部的课程,而没有通过课程的人,即使生活在最文明时代的事实对他也是无济于事。”[7]在克尔恺郭尔的心目中,教育就是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失去课程支撑的学校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以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程及以实施课程操作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是支撑整个教育活动的两项最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分别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各自发挥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静态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更是大学教学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需手段。”[8]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性,各国均把大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的调整视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部分。即“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学提出的最明显要求,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由于课程体系决定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大学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上。事实上,人才培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受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制约的。”[8]哈佛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且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历任校长始终关注并推行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教学改革。可见,大学课程及其内容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何等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培养什么人具有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9]从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史来看,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应予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笔者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体现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大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与科学,获得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及有为于社会进步的真才实学;二是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道德、有理想,成为能为国家和社会担当负责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毫无疑问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价值基础,但德者则具有决定才能发挥之方向的更不能忽视的重要性。所以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主张,通过大学教育,学生应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可见。高校仅重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忽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的养成是极其不完整的教育。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只限于使学生具备包括智力、能力、体力及科技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在内的“人力素质”,还应使其具备更为重要的“人本素质”与“政治素质”。笔者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提出:包括理想、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及使命感、责任感、价值观等社会化意识在内的“人本素质”对受教育者是否能顺利地实现其政治、思想、文化、伦理、权益等价值有着极大影响,关系着个体整体价值的实现以及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与层次;而包括个体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信念、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在内的“政治素质”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命运前途,而且也是改善和提高人的“人力素质”和“人本素质”的动力基础[10]。人本素质和政治素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具有决定性的重中之重。
高校对人才“人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获得,而对其“人本素质”与“政治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能够自觉应用科学知识为社会、国家及人类进步作出贡献。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与“理”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情感与态度的点滴渗透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化学生、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在思考的基础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社会之强烈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并以此为动力努力求知向学,自觉地把自己造就成有理想、有理性、有担当、有真才实学、对国家和社会有所作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课程体系之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学理关系清晰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逻辑自在其中。具体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既受到教育者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术教学能力及其职业素养的影响,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品质及其环境的开发利用,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的适切性等影响。故此,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充分整合其要素并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育人目的开展的,而教学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亦然主要受制于由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成的教学体系,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课程体系决定着知识结构,而思想政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承担着关于大学生思想引领和道德养成之知识修养积淀的重要作用。其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大学生的非专业性之思想类道德类政治类知识体系是否完善。而且,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目标具体实施载体,其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还直接影响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的实施效果与质量。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本身存在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等问题,预设的立德树人的目的及培养目标就失去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以人为基础的活动,离开了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活动是维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方式和载体,“它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1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能够通过其各项课程的开设及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丰富专业以外的知识和价值判断与理想信仰。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其满意度的调查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该课程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方面,并通过受教育者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得以检验。所以有必要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问题,通过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调查,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出正确评估并有的放矢找到改进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据及其重点方向。本研究主要以高校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维度设计,侧重考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及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等。本调查利用“问卷星”通过网络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4所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在校学生,涉及理工、经管、文法、教育、艺术等5大类20多个专业,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01份。
(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现状
党和国家历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并依据不同时期形势变化及事业发展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早在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就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该方案也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宣部、教育部于2015年7月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文件不仅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集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与一体的过程,且分别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随后于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在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既要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贯彻落实以上重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上级有关部门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与调整的灵活性。以笔者所在地方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根据中央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材作了调整与规定。如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教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学校分别在一二年级开设4门必修课程,一年级学生主要参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面向文科一年级与理科二年级的学生,课程共54学时占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为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共32学时占2学分。二年级学生主要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于全校二年级文理科学生,共48个学时占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108学时占6学分。在选修课部分,学校共开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中国近代民主发展述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等课程,并贯穿大一到大三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每门选修课不超过30个课时各占1学分。
从该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来看,整个课程设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了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引,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亦大致如此。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以其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及其观念价值的多元性等特征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大学的“立德树人”必须找到新思路、新举措予以应对,积极拓宽育人的思路、改善育人的环境、创新育人的方法,更有效地践行“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12]。而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的“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组织突出了重点且服从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但站在适应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的居高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而言其逻辑性、科学性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人文性,尤其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等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状况
1.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持满意态度的占受询学生的65.39%左右,其中非常满意者占25.79%,39.6%的学生表示“满意”;有34.61%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一般”或“不满意”态度,其中29.25%的学生认为“一般”,2.9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2.45%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这个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是好的,但对高达1/3强的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不高的现状不能掉以轻心。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关于“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的答项:29.16%和36.0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满意”,但有30.15%的学生选择“一般”选项,且分别有2.54%和2.09%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仅有65.2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持“满意”以上的肯定,34.78%的学生持不甚满意的评价,且其中4.63%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予以否定。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提高。
3.影响满意度的原因。在对导致学生出现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发现,“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老套”“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是导致大学生对政治思想理论课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了68.63%、58.82%和52.94%。其余如关于“教师居高临下的过度说教”(43.14%)、“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不高”(31.37%)、“教师责任心不强投入不足”(27.45%)均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态度、水平及教学方法等高度相关的问题,另有39.22%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间比例安排不合理”亦是影响满意度的原因。但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及“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是造成政治思想理论课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持的态度和表现状况
1.关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持的态度。56.13%的受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是“高度重视,热情有加”,但也有高达43.42%的学生认为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出于对学分的需要,所以勉强应付,还有1.4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消极对待态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够积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视为完成学分的需要,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学习态度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
2.关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在关于“您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是?”问项的回答中51.3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互动”的,但“被动听讲疏于发言”的学生为数不少,比例达35.06%之高,12.62%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的事会偶尔听讲”,另有不到1%的学生表明自己“选择逃课”(0.64%)或存在“抵触情绪”(0.36%)。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近5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是被动和消极的而非主动和积极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与学生所持的学习态度相关,行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任何行为表现都是内在的心理意识包括态度的对外反映。然而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并非天然的存在,这与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不无关系,这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要强调针对性及亲和力的原因,否则其教学的实效性就难以保证。
(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及其改善的必要性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大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如下。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在关于“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否重要”的选项,分别有42.60%和39.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个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并不排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自己健康成长、成熟、成才的价值。然而也有14.17%的学生以“一般”的选项作为上述问题的回答,甚至还有3.26%的学生选择了“不太重要”(1.63%)和“不重要”(1.63%)。这表明还有极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作用在认识上还有偏差或持否定态度。
2.关于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关于“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否有必要改革课程体系及丰富教学内容”的回答,38.78%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41.05%的学生认为“必要”,两者之和达79.83%。尽管余下的学生对该选项表示了并非积极肯定的观点,但本调查结果还是反映出了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予以改革以增强其吸引力及有效性的强烈愿望。事实上,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是教学得以发生的逻辑前提和“物质”基础,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并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服务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继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亦然。
综上所述,从本调查结果及分析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总体上是肯定的,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满意程度总体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及忽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实际效果尚不尽人意的诸方面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及其实效性的主要原因,从课程效果来看是因为课程及其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失了针对性和亲和力自然就会降低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感并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导致厌学甚至排斥心理,其结果就是消极怠课甚至逃课。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而言,当然更多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密切,调查结果已经证实“教师居高临下的过度说教”“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不高”“教师责任心不强投入不足”“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老套”均为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高继而实效性不佳的主要原因。然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两者的逻辑关系而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依附于后者。换言之,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真实性等之于课程教学是源与流的关系。本调查亦证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及“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本身就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根源。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以及其针对性与亲和力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故从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设计端,调整重构既旨在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又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和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必要又紧迫。
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构原则的理性思考
基于上述关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高达1/3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不高的问题,尽管其原因复杂,但本调查表明“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及“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是导致大学生对政治思想理论课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了受询学生68.63%和52.94%的比例,分别处在第一和第三的位置。而且他们关于“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否有必要改革课程体系及其丰富教学内容”的回答,分别有38.78%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41.05%的学生认为“必要”,两者之和高达79.83%。由此完全可以推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构架及其内容与该课程的针对性及亲和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调查结果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调整改革也寄予希望。此外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效果取决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三大要素。然而课程体系决定课程内容,继而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最终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故此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充满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有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支撑,以及真实客观、富有说服力的课程内容来充实。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之首要任务应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设置的前端构建既能满足立德树人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又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成才实际需要,且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课程体系。这或许就是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9]的意义所在。本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仅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构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加以讨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所谓原则即人们之社会行动必须依据的准则或行动的规范,原则具有人为的定义性,对行动者做什么及怎么做具有规定性。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的原则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提出的要求。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曾提出: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要素,它既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亦是衡量和检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和标准。基于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逻辑前提,亦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5]。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计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容易流俗于课程设计,出现课程之间彼此缺乏逻辑关联的零碎的课程拼盘现象而非目的明确、结构严谨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人才培养诉求在内的强烈的社会性,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即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大学的定位本身也必须反映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和期望[1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及其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目标明确的诉求,其通过高校开设体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施以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依据。然而大学教育是旨在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由此导致不同专业属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但强烈的社会担当和国家责任又赋予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不能放弃应有的共性要求,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国家、社会、环境负责的精神;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操守;国际文化视野、世界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精神健康及职业道德等。”[13]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教育体系。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则必须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系统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繁荣、人类社会进步担当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行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必须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又遵循学生成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并体现如下的特点:社会进步真理性的反映、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思想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突出核心课程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由此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目标导向、价值取向、教育倾向等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的引领性。如前所述,由于大学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仅是大学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时占有及课程容量上的有限性;此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完整的连续的教育体系,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或应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必在大学教育阶段重复设置。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完全可以在高中阶段解决,不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中占有限的课时。之所以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突出核心课程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的原则”,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形成强烈的思想与政治问题意识,通过设置以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为主旋律的核心课程,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就事论事的碎片化和课程内容的常识化,集中有限的课时帮助大学生从科学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和深度认识中国共产党何以伟大、中国何以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根本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和以真理说服人的目的。这亦是习近平总书记何以多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4]的意义所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而言就是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是身心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且因为掌握了较多高深知识而具有一定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的准知识分子群体。因此,之于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4],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其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化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教书育人、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认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常识性的知识介绍更非思想政治意识的外部强加和简单灌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其独立研究对象和自身规律的学科,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也必须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认识水平及建立系统科学的政治理论思想体系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所在。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他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4]
笔者以为,牢固建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信仰和信心,解决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问题、奠定高校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思想基础,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所在。为达此目的,建议有必要开设一门《中国历史与中国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及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时空坐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范式去考察、去分析、去总结中国的历史与现在、衰败与成兴、贫弱与强盛,通过大量立体的、客观的、比较的以理服人的事实,让高校学生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何以伟大、祖国何以强盛,由此让高校学生从内心自然而然生成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归属感、为国家担当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牢固建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信仰和信心,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制度、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道德,并将之自觉转化为政治理性及政治行为。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建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教育需要与教育实效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满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需要而设置的与政治及思想意识形态高度相关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思想与政治理论的教育使大学生在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及形成并坚持“四个自信”。然而,受教育者是否能顺利接受外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真理性判断、价值性体验、愉悦性感受”[15],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受教育者能否把外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自己的认知世界并变成自己社会行动的指南。这对身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教育需要与教育实效相结合原则”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思想以真理说服人、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事实基础以价值客观打动人、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性以生动丰富课程内容感化人,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不以教育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其作用是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这也是中央高层之所以反复强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原因所在,因为缺失了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疑问其教育的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任何学校教育都是一定社会针对培养人需要的制度化、体系化设计,没有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设计就没有教育要求亦就没有学校教育,但一定社会亦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并不等于教育实效,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更有必要接受以往思想政治理论仅注重教育投入而无视教育效果的教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可以说这也是以追求教育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方向所在。
富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疑问应该是融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思维五位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既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律,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尊重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必须服从以理服人的真理性原则,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播的思想和理论必须是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并考虑现实社会生活给予他们的价值影响,既重视理论与社会进步事实的一致性亦不回避现实生活的问题和矛盾,避免所谓“理论”的空洞和虚假。只有使大学生从一系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切身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才能使他们认同其真理性并建立其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科学理性。此外,注重实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内容的组织设计还应引领大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审美价值判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性感受,切忌僵化和呆板。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基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前端设计,其课程体系组织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而建构既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需要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需要的课程体系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起到关键作用。这样的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突出核心课程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坚持教育需要与教育实效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EB/OL].(2018-9-10)[2018-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2]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3]奥尔托加·加赛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版社,2001:95.
[4]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5]眭依凡.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6]NEWMAN J H C.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 London: Longmans, 1947: 90.
[7]安东尼·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衬页.
[8]俞婷婕,眭依凡.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基于大学教学理性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
[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10]眭依凡.当代教育社会职能之我见[J].江西教育科研,1989(6).
[1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研究,2007(7).
[12]李芳莹,眭依凡.“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守持育人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
[13]眭依凡.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按规律办学[J].教育研究,2008(11).
[1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8)[2018-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
[15]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1.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