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胡伯项 张依林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方式更加现代化、多样化。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也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强化意识形态网络阵地;要加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社会思潮;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提升吸引力、控制力和引导力;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胡伯项,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依林,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8.5.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批准号:18BKS144)”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因此,加强新媒体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学术任务。
一、新媒体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通道
1967年美国学者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当今社会以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渗透到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它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利用新媒体使它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当下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媒体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二是受众主动性的强化,即受众地位的强化和受众形态的变化;三是新媒体语境向着传媒文化全球化倾向以及本土化应对的方向发展。只有了解了它的特征才能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效益最大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这就是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过是无产阶级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识形态,而是由多种多样意识形态构成的一定的意识形态领域,其中肯定有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的话语权。这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即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也即“制度化的思想观念”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的综合。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一蹴而就或是指定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话语体系,并通过话语的宣传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以维护其在整个社会思想领域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需要是通过话语、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话语又产生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话语的表达方式关系到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作为有主体性的人们在通过话语传递信息时,必然会结合自己的价值判断来指导实践活动,所以意识形态必须有一套与其相对应的由核心概念、话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相互影响的话语要素构成的活语体系,来解释和传播自己的基本观点。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会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话语体系的变化同时也包含着意识形态变化的可能性。加之,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虚幻的意识,更是物化的社会现实,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一种软实力的国家机器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话语系统、整个的社会文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当代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通常意义上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核心命题和方法观点诠释的,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灵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标对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对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就强调要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整个思想战线都要加强。习近平也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尤其在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全面改革深化三者交叉同步进行的时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社会意识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显现出新的特征和问题。比如,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日益大众化,网络信息开始呈爆炸式增长,以核裂变式速度扩散,以自主式方式生产,这些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传统意识形态的生存环境,并形成一种新的语境,即新媒体语境,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如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多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新阵地和主战场,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通道。
二、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双重境遇
信息化社会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科技创新推动着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新媒体也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舆论集散和交往的平台,并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模式和格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逐渐深入。新媒体设备的应用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点到面进行着全方位的渗透。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渐成熟,传播内容日益丰富,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愈来愈便捷。这些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
(一)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条件
第一,话语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方式更具互动性。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工具,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多样化话语载体形式和更加灵活互动的话语方式。新媒体主要是指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媒体等;手机媒体主要是手机报、手机博客、微信、手机电视等,国家主管意识形态宣传的工作部门可以通过这些话语载体直接与公众进行对话和沟通,及时地、全面地、广泛地了解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受众的要求对传播方案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真的革命性在于它增进了沟通能力”[4],这句话用来说明新媒体的意义再恰当不过了。公众还可以通过这些即时通讯工具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或国家大政方针的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等等。新媒体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搭建了沟通意识形态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开创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具有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的话语自然、顺畅地融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话语受众更加广泛且日益多元化。“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承载者和组合者,是人类信息化生存方式的体现之一。”[5]新媒体不仅赋予了每一位公众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力,而且还赋予了他们传播信息的权力,打破了信息传播的门槛限制。从新媒体设备用户的广泛性来看,它囊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青年学生等多种群体,还有蚁族、北漂、海归、海带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群体;从结构性上看,其主体是中产阶级和草根。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古特克曾指出:“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意识形态已经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思想形成和表达产生了强大影响力,这种影响依然存在。”[6]它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广泛的、多样化的受众群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话语受众平民化趋势的增强则使开展普适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活动成为可能,通过新媒体搭建大众化平台用世俗的话语体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普通群众生活中,使他们逐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知不觉中使每个中国人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二)新媒体也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吸引力、引导力和控制力受到冲击。全球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之一。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民族边界被网络化逐渐打破,各种信息流可以互相流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导力、控制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主流媒体一直通过单向宣传灌输、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和引导方式,控制社会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方向,以此来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宣传模式僵化死板、传播内容理论化和学术化严重,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与政府一味宣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相比人们更喜欢网上的各种流行文化和轻松搞笑的娱乐话语。越来越多的个人、利益群体、社会力量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也使各种网络舆论风起云涌。想要控制这些信息的内容和方向变得越来越困难。“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若一味地忽视、堵塞网民的意见和网络舆论,或者只是强硬地控制,只会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国家和政府在群众中的高大形象受到质疑,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和引导力的增强。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一方面,网络中迭起的各种思潮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改革就像分娩必然会伴随着阵痛,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触动各个利益群体的神经,群众也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新媒体时代之前,群众的表达渠道是十分有限的,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一般也有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只要有网络新媒体设备,人们就能随时随地通过网页、论坛、博客等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以核裂变的方式扩大。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思潮交锋的重要领地。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看法观点都在网络上相互结合或交锋,形成新的多元网络思潮。而这些思潮中消极的、邪恶的,则会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同时进行,给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带来很大影响,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变动、利益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等等,本来就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全球化的进行再加上网络化,使本土矛盾掺杂进外部的攻击,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趋势增强。在现实社会中,各个国家、民族的各种社会信息、观点看法、意识形态激烈竞争,发展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加上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极大地挤压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存空间和宣传空间,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工作造成巨大困难,更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树立和巩固。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网络阵地受到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占据强势地位,在意识形态方面亦是如此。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当成其称霸世界的阻碍,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下一个苏联。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7]邓小平也曾说,“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8]而在新媒体刚刚开始发展时,克林顿就说过:“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就意识到网络会成为各种文化与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阵地,并企图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中国进行网络渗透和扩张,从而控制中国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凭借其在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网络舆论等方面的优势,抓住中国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蜂拥迭起的空隙,在网上大肆宣传其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观念,抨击中国的计划生育、人权等政策,分散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专注力,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我国网络阵地的权威。
三、构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方位
方位的核心,是方向和任务。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意识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方位,就是要紧紧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努力方向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加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强化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站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话语权力平台。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并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导权。习近平也寄语新闻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因此,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各自的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建设好自己的门户网站,同时搭建好桥梁形成完整的党政网络宣传体系,增强对整个互联网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宣传的主阵地。更要注重网络阵地的信息资源建设,不断丰富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指导作用,形成整合网络信息、创新理论知识的主要基地。同时还要注意维护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安全,跟紧网络发展的脚步制定合理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对于某些言论过激但没有造成实质后果的网民,可采取软性疏导的处理方式;而对于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制造民族分裂、倡导西方价值观等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散播者则要从重处罚。
(二)加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0]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承受着多元网络流行文化的挤压,利用互联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社会思潮,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不二选择。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渗透到相关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转化为人们自身的价值评断标准,从而认识网络流行文化和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靠拢。其次,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应着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
(三)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提升吸引力、控制力和引导力
新媒体的交互式特性使公众逐渐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被动话语接受者逐渐成为有自主判断能力的话语主体,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效力不断减弱,所以必须转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增强创新意识。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化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应以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把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向人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信息纷繁嘈杂的网络空间中引起人民的兴趣,吸引群众的目光,从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增强其引导力和控制力。国家主流媒体还可以在官方网络媒体终端通过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事件、热点新闻进行政治解读,来吸引人民群众的目光,这样既可以创新网上宣传,形成正面的网络舆论强势,引导人们学习健康的网络文化;也可以借此向人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结合,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公信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植入人们的心中,嵌入人们的灵魂,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由内而外地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四)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软实力的建设问题。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蕴含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因素。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这其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容忽视,两者之间是一个双向提升的关系。中国如何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打开局面,占有一席之地,让世界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特色话语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西方国家宣传普世价值观,运用中国特色话语给我们的人民解释它其中蕴含的政治性因素和意识形态性因素,让人们客观地对待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并通过对比加强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的话语权。网络时代使权力在网络空间形成新的权力域,现在国际互联网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我们要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吸引他国公民形成软实力,就必须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开放的特性,增强国家对外传播媒体的建设,提高国家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国际思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外话语宣传体系,增强国家社会对中国特色话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4][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3.
[5]褚亚玲.新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45.
[6][美]杰拉尔德·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10]万斌,张应杭.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代西方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29.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