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郑士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成长具有精神导向、认识导向、理论导向的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需要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导向
【作者简介】郑士鹏,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18.9.74~78,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扬帆资助计划委托项目“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L17H200030)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言是“贯通其中”的,并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这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成长具有精神导向、认识导向、理论导向的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精神导向: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三个精神”
精神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向的重要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担当精神,将进一步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使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成为推进时代发展、促进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一)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高尚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努力拼搏、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志,培育和塑造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有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等等,这些精神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为祖国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旗帜。
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动力之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重要使命。通过历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核,并把民族精神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让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产生教育和引导作用。例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让新时代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及其科学内涵,并深刻了解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让新时代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1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精神。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民族精神的由来与归处,志愿投身到新时代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是社会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精神蕴含在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及思想认知之中,只有能够代表时代发展并对社会进步形成积极影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才能被称之为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党带领人民以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因此除了重视培育民族精神之外,还需要重视培育其时代精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用“活的现实”与“活的理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例如,通过“基础”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以“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悬崖绝壁上书写精彩传奇的“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叩响“地球之门”、让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等人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精神高峰的时代楷模;深刻了解在中华大地上连续涌现的“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等“最美中国人”的精神风采;深刻了解挺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同时也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在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体现出的清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精神,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等。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时代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形成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也是个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统一。担当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体现,不仅体现在对人类发展的担当,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担当,还体现在对他人、家庭、社会等的担当。担当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大学生超越狭隘的个人目的而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满足,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和包含着丰富的担当精神内容,例如,通过“基础”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时代新人的角色树立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的担当,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做出实实在在的奋斗和努力。同时,通过道德和法治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在近现代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进而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人与社会及自然的辩证关系,增强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担当;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历史地位,增强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担当;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增强其政治认同。
二、认识导向: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曾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3]新时代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涉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还涉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伦理道德等问题。要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还需要加强对其“三观”的引导。
(一)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体和根本的看法,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当前,随着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融入世界,这种探究的热情尤其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为指导。同时,在信息时代中,新时代大学生成了外来文化竞相争夺的渗透对象,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与“征服世界”的观念、意图夹杂在复杂的意识形态中腐蚀大学生,为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主阵地,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通过“基础”课中关于世界观的教育内容,让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了解世界观的科学内涵;通过“纲要”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和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原理”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角度深刻掌握世界观的本质和特点,深刻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概论”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世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世情的变化,对世界的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的本质、人生需要、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等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含了幸福观、荣辱观、生命观、道德观、法治观、审美观等。从我国来讲,人生观的核心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关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也受到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条件的制约。新时代大学生由于生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面临的思想文化舆论和环境更为复杂,其人生观的形成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还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如通过“基础”课,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人生观的科学内涵,认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人生观的核心,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通过“原理”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刻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决定力量;通过“概论”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领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渊源和目标指向。
(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反映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主观认知。价值观决定着实践动机,是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实践的导向,继而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年龄及社会阅历的增加使新时代大学生对自我角色、价值追求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当今社会流行的功利思想“寄生”在网络“炫富”“成功学”等现象之上,捆绑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碎片文化”之中,加上网络舆论、道德现象、学习就业等多种因素,不断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将理想信仰与追求物质满足和所谓的成功人生画上等号,以至于人生目标和理想信仰被矮化、片面化和功利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如通过“基础”课,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认识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的是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通过“纲要”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党史中明确集体价值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引领作用;通过“原理”课,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进而掌握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坚持以真理为根据,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通过“概论”课,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修正个人价值观,自觉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理论导向: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三个认同”
理论导向的价值需在指导实践、推进实践中彰显,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核心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政治认同与历史认同,使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将新理论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主体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认可及接受程度。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程度加速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复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极大的挑战,而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首当其冲。虽然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理论,但是从更深层次上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弱化了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向个人本位价值观偏移,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真空、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生活腐化、心理偏激等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核心的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规律,这是由课程教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决定的。”[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责无旁贷担负起不断巩固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责任。如通过“原理”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及当代价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通过“概论”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了解,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刻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出现的新性质和表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把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党、政府、政治制度及政治信念等所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与政治行动,在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中,政治认同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凝聚功能。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受西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及我国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影响,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存在对党的认同不高、政治制度认同弱化、政治认知欠缺、政治信念不强、政治冷漠、政治参与不足等现象。
作为有明确政治属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政治教育作用,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如通过“纲要”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党的成立过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过程,深刻了解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历史意义;通过“原理”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概论”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过程,深刻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进程,深刻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了解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让新时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了解国情、民情和党情,深刻了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统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对党的领导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的内在认同,进而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主体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历程的整体性认知,包括“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认同。历史认同与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是有内在关联的,历史认同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的程度。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担当精神的形成,也关乎民族命运和国家的兴亡。受西方社会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其他认同危机的影响,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认同也出现了偏差,存在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规律缺乏整体认知,尤其是对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缺乏理性理解,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模糊等现象。
作为包含历史学科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作用,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如通过“纲要”课,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和顽强奋斗的历程;深刻了解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历史教育,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认同,使新时代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在加强和改进中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优势,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4]佘双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规律探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