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徐艳国
【作者简介】徐艳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
【原文出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京),2018.3.14~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最新成果,也开辟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新境界。现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切入,就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一初步探析。
一、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科建设中,推动“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协调发展
不同学科从专业角度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共性要求,即所有学科都承担着育人职责,具备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科建设中,需要对不同学科进行育人定位,既要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要发挥好其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此构建基于思想政治工作视角的学科体系。
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其首要任务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个学科是2005年增设的,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的平台主要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目前,全国高校已正式挂牌建设了六百多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多年之功,迎来今天的局面,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结果。要在学科发展方向上领航,带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加主动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2页),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率先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科育人上领航,一是提高本学科的育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在本科层面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外,又新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且高起点高水平招生,这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为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条件。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统筹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精细化培养。二是增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支撑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要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生,必须高水平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科研究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着力点,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不竭动力。
要加快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实施路径上可区分情况、分类推进。一是抓好传统的“马”字头学科建设。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马克思主义学科,这些学科在育人育才方面理应“一马当先”。二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若干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等。当前重要的是开好相应的课程,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相关学科建设。三是进一步强化其他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是一句空话,是真是假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检验。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宏观上考量,从微观上切入。
要深入挖掘自然科学学科的育人资源。所有学科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自然科学学科也不例外。在每一个自然科学学科中,都有“概论”或“史”一类的课程,这类课程的讲授要自信地讲中国的学人、中国的学术贡献。在学科建设中,要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与中国人民福祉相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以科学技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此外,还要在学科建设中用好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二、以教学体系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发展
学校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依照立德树人的逻辑,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问题。在扎扎实实抓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要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
要把“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来建设。“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人才培养的意图必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在中国高校旗帜鲜明地系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课程,应在教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因此,每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都是党和国家统一设计,高位谋划。可以说,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中央的期待,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高校党委应该承担起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责任,把对这个课的重视体现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体现到条件保障中,体现到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上,体现到学生获得感上。
要把“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必有之义。所谓内涵式发展,最终都要落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培养目标实现上。德智体美中的德育质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同样息息相关。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学校要去引导,教师要去挖掘。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一些地方和高校创新探索,营造了“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推动“课程思政”,最能动的因素首先是教师。教师具有育人的意识、育人的激情、育人的自觉,总能让自己的课堂蕴含思政味,体现价值导向。
要加快构建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建设格局。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把各类课程画个思政谱系,应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是中心的内核,其外应是不断拓展延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体系,然后是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继而延展到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既要求在育人方向上一致起来,不能发出杂音、噪音,也要求保持一致的育人节奏。不能慢半拍。
三、以教材体系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到教材建设中,推动“思政教材”与“教材思政”协调发展
教材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用什么样的教材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材的质量关乎教学质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看教材,就是要抓好“思政教材”和“教材思政”两方面工作,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要把“思政教材”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精品教材。在高校的教材体系中,“思政教材”具有特殊性。本科四门必修课教材及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都由国家统一编写,组织高校统一使用,每门课的教材都是全国一本通,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来建设。如此的制度设计,也使得“思政教材”受到广泛关注、高度期待。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教材”与时俱进,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做了多轮修订,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教材,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融入教材。但是,“思政教材”本身还要进一步解决好与高中政治课教材的内容衔接问题,解决好高校不同学段的内容衔接问题,解决好创新话语体系增强可读性问题。要推进“思政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汇集思政课教师众智编写系列辅教读本、辅学读本、难点解析等,多角度提升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要推进“思政教材”信息化建设,突破传统纸媒限制,扩大“思政教材”的信息容量,丰富“思政教材”的表现形式。要推动“思政教材”的即时化建设,适应“思政教材”变化性强的特点,第一时间为一线教学提供基本遵循。
要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编写43本教材,教育部牵头编写96本教材,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骨架,也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材建设相结合的基本逻辑。这些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支撑。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家工程。在高效率编写出版的基础上,要抓好高质量使用工作,不断提升这批统编教材的影响力。从长远来看,还要完善修订机制,精雕细琢,长期打磨,练就精品。在进一步实践中,也应考虑完善基于整体性的教材体系建设和基于不同学科的教材体系建设问题。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无论哪个学科的教材,底线是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同时,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自信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材建设,用高校教材体系诠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管理体系为保障,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到高校管理中,推动“思政管理”与“管理思政”协调发展
高校管理既具有行政管理的特点,也有育人的特殊要求。当前,高校管理育人已然形成共识。关键是对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管理育人的水平。这其中,也要统筹好“思政管理”与“管理思政”。
要创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国家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由党中央直接设计,有关部门予以细化。但要完全落实落地,需要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再出具体办法。在这方面,当前还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要大力表扬先进,推广有效经验;严肃督促落后,补齐发展短板。此外,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看,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长远计,应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法依规管理,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障。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创新性,也要坚持延续性,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坚持下去,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再应用到新的实践中。
要建设专业化水平高超的相对稳定的“思政队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的变化,其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对从业人员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这两支队伍的配备数量逐渐加大。在壮大力量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整体提升各课程教学素养以外,还要注重结合实际,强化提升专题教学素养。就辅导员而言,应该在实施全方位的学生管理服务的同时,凝练选准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在精深方面狠下功夫。总之,“思政队伍”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表率,要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
要在高校治理中充分体现“思政要求”。高校治理越来越规范,“管理思政”应全方位体现到各项治理工作中。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高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办学章程,小到师生行为规范,都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导向。学校大大小小的制度,都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做一次立德树人的审视,从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角度进行一次体检。学校党政干部在管理行为中,要自觉与习近平教育思想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注意把自己的管理话语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表述统一起来,特别是在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不能脱离统一的要求自说一套。高校所有的管理工作者都应该自觉使用共同的话语体系,唱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主旋律,唱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旋律。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