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朱小娟
【摘要】集体主义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且取得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集体主义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其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明确其未来发展趋向。具体而言,要客观把握集体主义研究的兴起与阶段性特征,全面理解集体主义研究的成果及主要观点,正确评析集体主义研究的现状及其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若此,有利于集体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化和集体主义实践的整体推进。进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与道德滋养。
【关键词】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朱小娟,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98)。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18.11.94~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反思与发展研究”(项目号:20181306414)的阶段性成果。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同时亦是我国社会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因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领社会风尚和集聚气势磅礴之力攻坚克难等方面具有强大功用,日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动该项研究,推出更多“高、精、尖”力作和学术成就,进而澄清理论是非、强化人们对集体主义的认同,并发挥集体主义所具有的积极效用,有必要认真梳理集体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成果,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明确其发展趋向。这是在新时代加强集体主义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一、客观把握集体主义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历史是一面镜子,立足新时代深化集体主义研究,离不开对集体主义研究兴起的缘由及其发展历程的认知与运用。集体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名词术语,最早产生于18世纪,但它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情,而且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和进步民主人士在反对个人主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36年11月,郭沫若在《青年与文化》一文中明确使用了“集体主义”一词。他写道:“个人都在以集体主义的精神努力,那努力的成果总汇起来便足以转移时势。”[1](P110)后来,革命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快速崛起让国人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这种磅礴力量的形成又必须依靠集体主义作为精神支撑。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主义的功用,使之更好地成为对抗个人主义的思想利器,有些人开始把集体主义作为对象予以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集体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不断深化、系统发展的特点。
1.集体主义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领袖人物纷纷阐明集体主义观点,倡导在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坚持集体利益优先,这为学界开展集体主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学者们不仅较为集中地探讨如何在生产合作社、班集体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何破除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还较深入地阐释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辩证关系。在这一时期,国外部分教育家有关集体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也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为日后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展、集体主义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相关理论借鉴。尤为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定位比较准确,能够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认识,并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之所以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只是基于当时的革命目的和需要考虑,而且集体利益发展得好也必然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研究者们对集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等概念还缺少必要的界定,对集体主义的外延及个人利益牺牲的条件等也缺少深入研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2.集体主义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也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论战与交锋最为激烈的时期。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潘晓来信”。信中提到的“人性自私”和“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命题瞬间引起众多年轻人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喧嚣声愈益猖狂,致使我国思想理论界又出现了一种宣扬“个人本位”的思潮,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为个人主义正名”。面对这些论调和由此产生的国民在思想认识上不同程度的混乱,很多学者纷纷扛起了集体主义大旗。他们不仅对上述论断本身做出有力批驳,还揭露个人主义的虚幻性及其在我国传播蔓延的危害,并从集体主义的产生根源、内涵、与个人主义的根本对立等方面进行回应和阐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这期间,党和国家对集体主义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加强。1992年9月,江泽民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随后,党的十四大又提出要在全国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则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则首次正式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随之而来的是学界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广泛探讨。
3.集体主义研究的全面推进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继续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此同时,学界也加强集体主义研究,迎来了高水平发展状态。
一是产生了一批颇有学理性的专著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出版的有关集体主义研究的著作、教材达20余本,包括专门研究集体主义的学理性论著。一些研究生也开始将集体主义作为学位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库中,从2000年起,以集体主义为选题、篇名中含有“集体主义”字样的学位论文共125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7篇,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历史发展、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及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如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也增加了对集体主义的课题研究。这不但丰富了集体主义研究的切入点,使前两个阶段的综合性研究取得很大突破,而且有新拓展。
二是集体主义研究的领域不断细化、论题愈益丰富。从纵向研究来看,有些学者着力阐释集体主义的内涵、功用以及它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公正原则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更为明朗;还有一些学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真实集体”思想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新集体主义思想体系;也有学者对集体主义的其他要素或侧面展开研究,使研究更为精细。从横向研究来看,学者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仅注重从伦理学角度探究集体主义,还倾向于从心理学、政治学、组织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展开研究;还有学者针对学生、军人、农民等不同群体开展了相应的集体主义教育研究;也有学者重点进行了集体主义比较研究。这表明集体主义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中,但同时不能否认,近几年集体主义在部分领域也出现了“失语”的现象。
二、全面理解集体主义研究的成果及主要观点
对集体主义研究业已取得的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全面把握,是有效开展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有利于明确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综观国内集体主义研究成果,可将之归纳为五大论题。
1.集体主义的内涵及历史嬗变
受苏联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特别是斯大林有关集体主义的定位,国内学者一般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意义上理解集体主义,认为它不仅强调集体利益优先,还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重视个人利益。后来,随着集体主义研究的逐步深入,一批学者认识到:“集体主义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还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2](P183)罗国杰则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根本对立,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它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最高原则,并强调在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社会主义的集体利益;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强调整个人类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强调在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群众集体力量的极端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有关财产制度的思想,它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并以巩固和发展这一公有制为主要目的;作为一种政治学说,它体现的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的政治制度。[3](P58-59)
关于集体主义的历史嬗变问题,学者们一方面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集体主义的历史形态。首先是“三阶段论”。如有学者指出:“集体主义经历了整体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三大发展形态。”[4]其次是“四阶段论”,即“原始社会生存之道的集体主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博弈的集体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利益代表的集体主义”。[5](P86)再次是“多阶段论”,即认为集体主义经历了原始集体主义、家庭公社集体主义、城邦共同体集体主义、农业公社集体主义、宗法家族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几种类型。[6](P93-101)另一方面,立足中国考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演进模式,认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宗法家族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演进,这是计划经济下集体主义逐步形成的过程;二是计划经济下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演进过程。”[6](P102-103)还有学者基于对历届党代会报告内容的解读,或者把集体主义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去研究,认为中国集体主义是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共领导人的集体主义思想
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研究。例如,有人揭示“真实集体”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个人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各个人“自己的联合”;建立在真实合理的价值基础之上。[7]还有观点指出,共同体是否具有虚幻的性质,与它对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有关,也与人们对它的设定有关,而克服“虚幻”的最终途径是要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政治上实行民主化、社会生活中实现法制化。[8]另有学者常引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经典名篇中的相关论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是对中共领导人的集体主义思想研究。首先是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思想,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一切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当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能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9]关于邓小平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的文献比较多,不仅探讨他对前人集体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还归纳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内容,突出他对个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合理性的肯定。关于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集体主义思想,更多散见于一些集体主义研究的学位论文中,且多是泛泛之谈。关于习近平的集体主义思想,有观点指出,他在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方面,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方面,提出人民利益第一位的观点,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方面,提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民主和集中、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统一;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倡导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于与集体主义相背离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10]
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斗争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于我国伦理道德等许多领域。关于二者的关系,第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它们是根本对立的。持此种观点的人通常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依据,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制度的产物。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否定集体主义就意味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背离。二是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张为依据,认为它们分别以“集体”和“个人”为本位,“两者对人的本性、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冲突”,“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许是混合在一起的,但是,作为两套政治哲学,它们却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内在的逻辑上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无调和的余地”。[11]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存在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首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内涵上有相似性,“二者都包含对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思想的合理性的认同,对利他主义的支持以及对集体利益重要性的深刻认知”,“西方的个人主义能够实现集体利益,中国的集体主义也能够实现集体利益”。[12]且“随着中国工业化社会的来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再是根本对立的”,“极端个人主义才是与集体主义根本对立的”。[13]其次,个人主义也有历史进步性,可以为集体主义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不过,我们要确立的集体主义“是以吸收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并有效地抑制其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为条件的”,“是在个人主义本来意义上扬弃个人主义,摒弃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的绝对化倾向而把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纳入自己的整个体系之中”。[1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对抗中相互借鉴,致使二者在理论表述上呈现出趋近的特征,如都强调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鼓励自我牺牲,但它们在哲学前提、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根本差异。
4.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自从我国作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学界也随之展开了对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探讨,首先围绕到底要不要坚持集体主义发生争论。一种声音是“集体主义过时论”,认为我们现在实行市场经济,社会已经“转型”,集体主义没有继续存在的空间,甚至有学者公然声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才是合情合理的。另一种声音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决定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并没有改变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现实基础,反而更加凸显出其存在的必要性。更何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观念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时就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并称;而一些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学者则常常把社会主义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可以互称的概念而加以非难和攻击。可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本质内涵,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15]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纵横交错的利益格局,使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各方都成了利益主体,且相互间是一种平等关系,由此给集体主义的运行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集体主义。因而,有学者提出要对集体主义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区分层次。“一方面,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要求是发扬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精神,它是先进分子所力求做到的;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原则也要求人民群众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或至少做到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并且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16]还有学者建议,通过批判吸收我国传统道德,丰富集体主义内涵,特别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道德中重视整体利益的思想;注重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建设集体主义的现实作用机制,包括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优化集体主义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让法律规范与集体主义相协调,建立健全道德赏罚机制。[17](P46-47)
5.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的关系
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体上都认为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后者是前者内容的具体展开。如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是以集体主义为其基本内核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具体展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丢掉集体主义。”[18]也有学者侧重探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之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还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减少人们误解。由此可见,现在的主流话语系统中虽然很少直接使用“集体主义”一词,但并不代表不重视集体主义。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话语表达形式。只不过,这些新的话语表达形式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讨。
除了上述重点叙述的几个方面研究以外,学界还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研究和集体主义比较研究等。就前者来说,一般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顺延至中小学生,甚至包括幼儿园的个性教育和集体教学;关注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并重点探讨如何提升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就后者而言,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主义古今比较,侧重谈封建整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异同及其反思性探究。另一方面是集体主义中外比较,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是探讨西方的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等理论流派与集体主义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二是对比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与日本、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的集体主义教育,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
三、正确评估集体主义研究的现状
应当说,国内学者近年来在集体主义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集体主义自身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与践行,为强化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风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纵观学界这些年对集体主义研究的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系统归纳和探讨这几大特点,对于进一步把握新时代集体主义理论的生长点和增强集体主义研究的持续性大有裨益。
第一,在集体主义的内涵研究方面,学者们往往将之理解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对其具体内容阐述较多,而对集体主义基本概念界定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集体主义的定位比较模糊。如前所述,很多学者立足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视角对集体主义进行阐发,或者全面梳理其历史形态,或者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或者条分缕析其具体内容,但是,学者们对集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等概念却缺少准确界定,对集体主义的外延及个人利益牺牲的条件等也缺少深入研究,没有达成太多共识。不能否认,着重探讨集体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很重要。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正确看待集体主义。然而,任何一项理论思考的首要前提都是概念清晰准确。集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主义这些概念,可能在生活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恰恰由于它们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和理解角度的多样性,所以,在理论上和学术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朦胧模糊,甚至经常被当作与社会意识形态毫无关系的中性词汇使用。其实,我们所坚持和倡导的集体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它所关涉的具体概念都承担着社会主义的某些属性,因而,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准确界定。
第二,在集体主义的理论基础方面,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共历届领导人的集体主义思想研究较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研究较少,对西方集体主义思想的借鉴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集体主义的历史发展研究缺少立体感,缺少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比较。虽然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伴随无产阶级的诞生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形成的,广泛存在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存在,在国外亦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中蕴含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等优良道德传统、“重民本”的政治理念、“尚和合”“求大同”的治理目标与社会理想,无一不为集体主义在中国的生成奠定了思想根基,既让国人易于接受“集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也让治国理政者真正重视起人民的利益,还奠定了当代中国集体主义始终不偏离“群己和谐”的基本走向。西方学者则通常把集体主义视为个人主义的对立物,侧重于从多个学科视角开展集体主义研究,特别是倾向于把集体主义与文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一点对我们启发很大。然而相对来说,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有关集体主义研究中的相关有益因素的挖掘与探究都还不够,这就直接影响到对集体主义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整体把握。因此,这成为我们拓宽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视野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集体主义面临的发展境遇方面,学者们较多关注个人主义给集体主义带来的冲击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价值观念的传播带来的挑战,而较少关注集体主义面临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集体主义发展境遇的把握不够全面。确实,集体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论战与交锋、集体主义面临的质疑和批判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表现得愈加激烈。不但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致使个人本位倾向凸显,激烈的竞争环境淡化人们的奉献意识,互联网的盛行日渐削弱人们的集体观念,而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腐朽价值观念的传播也给集体主义带来了重大挑战。集体主义遇到挑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辩证地看待这些挑战,能不能主动收集整理社会各界对集体主义的质疑、批判乃至否定的相关论述,反思这些批评有无道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意见,进而从中找出应对举措,并致力于将挑战转化为机遇。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尽管当前也有人在探讨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享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思想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集体主义的话语表达形式,但谈论得还很少,且阐释得不够深入透彻,急需我们进行开拓性研究。
第四,在集体主义的贯彻落实方面,研究者们对于集体主义的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操作性对接不足。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的理论研究已逐步由事例型、经验型转变为理论型、研究型,研究的视角也从国内逐步扩散到国外,其理论发展的程度不断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实现了集体主义研究的科学性。另外,集体主义在理论体系建构上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化水平也日趋完善,逐步重视建构集体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精心设计集体主义要求的层次结构。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集体主义研究的科学化水平逐渐增强的同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操作性难以弥合。并且,根据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关于集体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一般理论叙述型文献,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对一些问题的主观讨论和描述当中,调查研究较少,而且,仅有的几篇实证研究文献还都是以农村集体主义为研究方向展开的,这表明我国集体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致力于对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要求在日后的研究中更多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以不断增强集体主义研究的力度和厚度。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卷1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国杰文集[M].第2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4]朱志勇.论集体主义的历史嬗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5]耿步健.集体主义的嬗变与重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刘波.当代中国集体主义模式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1.
[7]赵天谋.“真实的集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重要伦理思想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3).
[8]李士坤.《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虚幻共同体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9]杜振吉.论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思想[J].齐鲁学刊,1989,(6).
[10]冯国芳,陈婧.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集体主义思想[J].邓小平研究,2017,(1).
[11]刘军宁.回归个人:重申个人主义[EB/OL].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82.html, 2005-05-15.
[12]孙宝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迥异的集体利益实现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13]龚秀勇.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关系之再省思[J].理论与改革,2012,(1).
[14]武高寿.在个人主义本来意义上扬弃个人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契约道德观真实的集体主义[J].社会科学评论,2006,(2).
[15]唐凯麟.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J].教学与研究,1993,(5).
[16]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17]韦冬.比较与争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理论、问题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8]杨麟慧.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2019年 第一期

2019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支队伍协同的内涵、机理与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注意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图像识别跟踪技术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思政课“慕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方法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
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
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理想信念篇章重难点探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习近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位探析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
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