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化力量
陈金龙
【摘要】文化是一种深沉、广泛、持久的力量,青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滋润和文化涵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种力量主要表现为知识与真理的力量、道德与价值的力量、精神与信仰的力量、自信与自立的力量、历史与时代的力量。彰显文化的价值与力量,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力量
【作者简介】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9.3.140~147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究”(15JDSZK110)阶段性成果。
文化是一种深沉、广泛、持久的力量,青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滋润和文化涵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文化底蕴和文化支撑。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这种力量主要表现为知识与真理的力量、道德与价值的力量、精神与信仰的力量、自信与自立的力量、历史与时代的力量。彰显文化的价值与力量,发挥文化的立德树人功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知识与真理的力量
大学之道,在于让青年学生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知识与真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建构、真理内容表达,需要借助多种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关于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发展的知识与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建构、真理内容表达的重要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知识积淀,其中部分内容反映了客观实际,属于真理性认知,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懂得一些传统,其知识体系就会留下空洞。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感知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追求,可以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演进和历史的兴衰,获得关于中国古代的知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建构、真理内容阐释提供了丰富资源。如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青年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传统支撑。“天人合一”意味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生命状况与自然直接相关。因此,人应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天人合一”是知识与真理的统一,将这一传统智慧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化对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革命文化是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较之其他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红色底蕴和红色基因。从革命文化可以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革命道路、赢得革命胜利的具体实践,认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品格。同时,革命文化揭示了中国革命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人民是革命主体、武装斗争是革命形式、统一战线是革命策略,已为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成为诠释中国革命的真理性认知。事实上,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革命文化本身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真理认知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浓缩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和真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道路和取向,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特性,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领悟改革开放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以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透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更能感受知识与真理的力量。
知识与真理,使青年学生走向知性和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知识性内容、真理性表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知识与真理来源。
二、道德与价值的力量
立德才能树人,道德养成、价值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价值引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德治天下,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既修为官从政之德,又修为人处世之德,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道德资源。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道德理念,勤劳勇敢、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道德规范,立志、自省、慎独、力行的传统修身方法,为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践行提供了丰富资源。事实上,这些道德资源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群体本位,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当然义务与绝对服从,要求牺牲个体利益以成全群体共同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整体观念,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义”作为价值标准,崇义贬利,以义为先,以德为重,这种群体本位、团结统一、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革命文化也是道德与价值的凝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系列道德规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比如,忠于信仰、勇于牺牲,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些道德要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还塑造了白求恩、张思德等道德榜样,通过道德榜样引导全党的道德实践。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通过道德榜样进一步诠释了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资源。革命文化所倡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将这一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规定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道德与价值的统一。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了基本道德规范,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群体提出了基本道德要求。比如,2014年9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要求涵盖信仰、道德、知识、情感等方面,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专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属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集体主义,主张以人民为主体、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基本内容。
道德与价值,使青年学生走向规范和崇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道德资源、价值取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三、精神与信仰的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精神源于信仰,精神与信仰,是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气质。引导青年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革命精神、实践时代精神,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实践过程中产生、反映中华民族成员整体性格和深层心理、为中华民族成员所普遍接受与践行的精神力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自古以来广为传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和传说,也包含鞭策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养分。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P16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又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精神资源。
改革开放实践孕育改革开放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3]对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回溯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看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不懈奋斗、务求实效,涵盖了改革开放精神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精神,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诠释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提供了视角,又为激励青年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实现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现了信仰的力量。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出生入死,历经挫折而初心不改,就在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P110)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样靠的是信仰与信念。正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改革开放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P39)这段话是习近平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要求写入的,强调了信仰、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展示的信仰、信念的力量,为坚定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提供了鲜活样本。
精神与信仰,使青年学生走向坚定和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精神养分和信仰力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自信与自立的力量
自信而后自立,自立基于自信。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自信走向自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存在及其当代价值的彰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青年学生的自信与自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人文文化,还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之后得出结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6](P20)这样的评价,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并引入“他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作参照,无疑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P164)尽管这里不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的,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适用。青年学生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生发自立的勇气和力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表达的就是自立的主体精神。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文化密码,既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也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对于红军长征,斯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7](P200)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古稀之年重走长征路,并写出轰动世界的新闻名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也表明了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诠释革命文化时,既要充分阐释革命文化的历史形态,更要展现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国际影响,以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自立的过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曾豪迈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8](P161)正是凭着这种自立精神,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革命文化蕴含的自立之气呈现出来,对于青年学生走向自立具有激励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入了革命文化的精华,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引导学生认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功能、前景,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激励青年学生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自信与自立,使青年学生走向乐观与自主,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自信与自立养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历史与时代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青年学生成长离不开历史的熏陶;时代是坐标,青年学生成长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是历史的投射与浓缩,同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历史资源与时代坐标。
历史是文化之根,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形成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中国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古代中国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领悟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兴衰、历史的经验。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认识历史有利于把握现实、洞察未来。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0](P351)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历史,结合历史把握当下与未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当然,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古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青年学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引导青年学生认清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不可陷入传统而不能自拔,以强化时代意识。
革命文化是基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形成的,从革命文化可以感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领悟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和智慧,养成对历史的敬畏。革命文化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特点。革命文化的主题、内容、形式,说到底都是由时代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引导青年学生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感知时代的力量,认识时代对于国家、民族、政党的实践发展、理论创新的深刻影响,认识时代对于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从而保持对时代的关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记载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承载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感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历史成就、历史经验,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回答了时代之问,体现了时代潮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发展,是时代作用的结果,时代特点、时代诉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形式与取向。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学生能认识到紧扣时代脉搏、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同行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当今时代特点与时代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时代、把握时代、投身时代提供了佐证。
历史与时代,使青年学生走向成熟与清醒,既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又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历史力量与展示的时代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发掘的资源。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知识与真理、道德与价值、精神与信仰、自信与自立、历史与时代等多方面的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