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三个维度
高国希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在道、学、术三个维度着力,从规律揭示,到学科理论、教材呈现,再到教学实施,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道”,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学”,立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术”,帮助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感受、认同、验证、升华、信仰,铸就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高尚品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维度
【作者简介】高国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9.3.148~157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6JZD041)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此重要,如何承担起这一使命?其内涵式发展包含哪些方面?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的规模、数量、指标增长而言,指内在质性的丰富与提升,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设定的作用功能完满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目标、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内在的“潜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素、结构、功能、实现路径是什么?一般来说,从规律揭示,到学科理论、教材呈现,再到教学实施,会经历三个系统的转换:一是“道”——规律体系,天道,人道,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二是“学”——学科的体系,学科建构的逻辑,以及学科教育的逻辑,致力于一般的、学生素养结构。“学”,上承“道”,运演规律,下启“术”,洐伸策略。三是“术”——教学内容、逻辑与方法的体系,大中小学段整体设计,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体现施教的逻辑、方法,是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有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独特风格与特点。本文谈的内涵式发展,就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一、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人的工作,是直抵人心的工作,是做可塑性最强的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工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明经究理,理论根基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底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丰厚滋养来自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的改革实践,体现出真理之道、历史之道、实践之道。
大道之行,理想之国,是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究竟如何,成为对天道与人道孜孜以求的重要内容。儒家经典《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的“命”,犹“令”,“性”即“理”,“率”是“循”,“教”则是“效”、“学”、教化。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天”,是义理之天,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教,是“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如礼乐刑政。[2](P19)这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教以人伦”,《中庸》所说的“圣人之所以为教”。
对于人来说,道之运行,需要认识、把握、践行、修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圣贤就有立德、立言、立功的探索。闻道之不易,求真经之难,以至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构成孔门学问四大原则之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大学之道,是把人塑成身心完美之人,成为人的目标追求,也就是立德树人的事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对话中,记载了伦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Socrates'question)。①在讨论“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时,苏格拉底问道:“你以为你说的是件小事吗?它涉及每个人一生的道路问题——究竟要做哪种人最为有利?”[3](P27)他提醒说:“这个讨论涉及的决不是普通的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大问题。”[4](P996)这个“大问题”(Big question)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萦绕于心的,正如《申辩》篇所说的:“未经省察的生活,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4](P33)
人类如何以个体的方式、以群体的方式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古的理想社会,就是追求大同,探究社会的发展规律。但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城邦的动物”,还是马克思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说明个体的成人之道是融入于自然之道、社会之道的。这个“道”,在现时代,就是马克思主义之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道;在当代中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道。每个人都与他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个人的选择应当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在追求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可得孟子所说“修天爵而人爵从之”的神韵。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就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教育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6]不是破坏者和掘墓人。
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澄清了萦绕着社会现象迷雾的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7]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的信仰之源,“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8]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是“对理解资本主义做出的最重要、最持久的贡献”,[9](P65)马克思主义“首创了一种对社会的理解方式,如果没有它,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社会。它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这是知道我们未来可能会变成什么的必要前提。”[9](P10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创立,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他们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发现成熟的社会生产条件,使社会主义从以前的空想发展到科学。“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10](P795)“科学发现的钥匙是唯物史观”。[10](P794)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类历史的基础、条件,“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11](P159)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说:“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治理规律,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和深深的人本情怀。在真理性上,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使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为我们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要弄明白社会的阶级分化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可能的,从而为消除压迫找到正确的道路。马克思发现,在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价值被资本的价值取代了,人的利益被资本的利润遮蔽了,从而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也就被奴役性取代了。物役、人役,构成了人的不恰当的依赖性的根源,阻碍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道义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与解放有着深深的道义情怀,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把规律的发现、科学的描述,与“为人类求解放”的社会理想、价值立场完美结合,由科学结论而发展出人类追求的价值方向。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道”,就要帮助学生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道义情怀,激发起对真理的情感和热爱,体验到马克思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觉认同与捍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是引领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价值性,人民大众的立场、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涉及成人之道,育人之道,涉及教育规律,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启发、化育、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习近平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旨在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应当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
教育最重要的指向是要培养人的独立的建构能力、判断能力、思想体系,培养有头脑的人。这些要求,在理论课方面,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认知、行为与信念的密切联结。“道不远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内在渴求。“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相互贯通,其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如何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相结合?这就要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提升其能力。这就是我国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今天我们面对的“00”后学生,如何形成价值观上的引领?我们的“教育”要体现魅力。青少年在成长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自身发展中,有很多现实的个人考虑。现代人如果没有走出个人狭隘私利的情怀,就仍然是没有成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提供观察世界与社会的立场,能够具备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如何对待当代所处的社会,看待我们所在国家、所处的时代?探索改革创新,树立高远的追求,从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从人民中汲取营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的力量、学养的魅力,打造学生以厚实功底观察世界的慧眼,掌握应对复杂局面的定力,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之所向。
二、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学”
“学”,在英语中一般以后缀“ology”、“logy”表示,意为“学问”,“the doctrine,study or science of”,体现出人们对于特定领域的规律的认识而构造出来的一门学科体系(subject,academic discipline,branch of learning),具体到教学中,也指学校的教学科目。
“学”,是智慧的建构,有着自己叙述或建筑的逻辑文本,反映着人的理解。文以载道,《文心雕龙》主张人本于道,文是道的体现,由自然之道演绎而成,本乎天道。“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12](P3)由“天道极致”而转为《礼记·中庸》所说的“立心”(自我修养、内心省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由,通过)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通达)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2](P36)
学科建设,理论建构、理论呈现的逻辑,叙述的逻辑框架(康德称之为“建筑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如何形成信仰?信仰的结构是怎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信仰之学,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要躬身力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创造性的课,要阐明规律,给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充满信心。讲清楚新时代历史性的成就。习近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通过透彻的学理吸引学生,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强大的力量,以学理说服学生,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追问,有科学的知识性做支撑。要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可以看出,这里的每一对关系,都直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命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性的、关键性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体现,需要很深的学理素养和政治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学术领域广,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和疑惑,可能会敏感、尖锐。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立场观点方法的阐释、是创造性的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会把国外与国内联系起来,教师对于学生困惑的一些现象,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有经过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经过知识传授、品格培养、情感体验、过程实践,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信念,在学生头脑中实现知识“复原”与价值“重建”,才能达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就学问方面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信念的确立,更是需要经过一番历练。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发展都受一定的价值观的引导,其形成范式也是一种重认知与阐释、实践与体验的模型。学会求知,是通过课程教学这个载体,经过教师传授、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认知、理解、描述、分析、阐释、论证、比较、辨析、评析、领悟、实践等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素养,这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建构过程,而不只是记住几个“知识点”就能达到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学”,要遵循教育逻辑,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让学生在占据本科生10%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有所收获,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国家统编教材提供了教学的基本规范、基本遵循,呈现了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进行深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停留于一般的情感和活动层面,而要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需要有理论逻辑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出“理论性”,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深刻性、解释力,需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庸俗、肤浅地理解社会现象,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立场和方法论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现象,理解发展规律,经历、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内蕴的逻辑层层递进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锻铸出自己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品格。这种训练看似务虚,但对于学生坚定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对于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信息社会中的鉴别力、判断力和分析力,对于培养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清晰的、敏锐的思维,很有助益。通过理论训练,培养出学生的素质,如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的学习能力,基本道德与品行的构建方法,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基于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品质。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理论逻辑上贯通,还要在教育规律上精通,把科学的理论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批判的武器,化理论为德性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这是极高的要求,这里面大有学问。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学”,旨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把握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其根基是唯物史观,把握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基于理性的信仰,是对真理、价值、人、观念或事物的确实性的坚定不移的信仰。这种理论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性的关怀,实现的路径,没有其他学说可以与之媲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导意义。单一性的“我”如何凝聚为复合性的“我们”?落实到个人发展,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能够有一个稳健的理性,有一个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价值观的优越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是在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因、制度选择有着中国的底色,既有世界视野,又是在中国语境中,我们坚持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的理论结晶。这也向我们提出,从学理上研究透彻信仰的结构、价值观的逻辑,是思想政治教育之学的重要任务。
三、立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术”
研究教材教学,离不开研究人。讲不同年龄段的爱国,有什么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得同样的主题,教育角度也有不同。教材是传递课程目标的,一是国家意志,二是学生发展。教材如何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相结合。对教师而言,如何把教材上承下接,不是做教材的解释版,不只是变成教材教法,而是与学生思想和生活经验相关联,需要深入探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方法论的设计,主要有:
一是大中小学整体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设置教育内容,循序,是遵循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渐进,由认知,到感受,到情感,到内化,是步步高;螺旋上升,是过程的体验,不只是概念和“知识点”,而是形成观念、把握原则、理解理论、达到认同、信仰、践行。习近平引用朱熹的话说:“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这里的志,是做人之志,事业方向之志。“次第着力”,说的就是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遵循教育规律,渐次舒展开来。2019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上海进行了大中小学劳动观教育的集体授课,设计理念是:小学从身边可感的生活出发进行劳动教育启蒙,使小学生明白“人人都要劳动”这样的道理;初中放在“崇尚劳动”的目标上,通过讨论互动,认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高中则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评析,自然而然地引领到“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价值观;大学则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帮助大学生理解个人的劳动创造与国家和社会的关联,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同一个主题,从小到大不同学段,内容和方式上不断深化,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紧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从小学“垃圾分类”的劳动参与、到初中认识到劳动生活作为社会结构要素、到高中的劳动意义、再到大学的理论自觉和以专业能力创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自身的责任。不同学段的同一主题,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好比交响乐的曲式结构,主题有现示、有发展、有再现。整部作品的主题必有多次的重现,但在处理上会有不同,节奏会根据情节有时舒缓、有时激昂,演绎出不同的效果,让人感受到意境、形象,引发情感共鸣,引起联想。这种再现,听起来不会有重复的感觉,每一次的再现反而会让听众觉得是新的享受和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达到这样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
二是要问题导向,释疑解惑。课程,是育人的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内化到学生的心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学生的疑惑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落差。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提的24个字,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这是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还有不完善的方面。这个价值观还需要培育、践行、贯彻,需要在制度上体现落实的过程,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进程。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学生一起分析,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初级的,当前的目标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才能达到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这个目标不能去等、靠、要。等不来,向其他国家也要不来。只能靠我们去奋斗。这里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设性地考虑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未来的社会栋梁,你,能够为实现这个理想这个价值贡献什么?如何通过你的努力去缩小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这就是从思想上去回应同学的困惑。
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出困惑,给予点拨提升,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我们尝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小班讨论释疑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思想教育的入口,教育要各顺其资质:“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12](P1238)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当把学生关注的问题掰开揉碎一个个讲清楚,抓住主要的问题,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教师应当见问则喜。正如有学者提出的课堂五重境界的观点: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互动交流(dialogue)、提出质疑(critical)、论辩(debate)。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不能照本宣科,真理是在辩难中站立发展起来的。围绕学生成长的主体性,加强针对性,才能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扎实的学理性和知识性,为政治性和价值性的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讲透学理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和政治认同。
三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的主动渴求。什么是真正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学生当下最想要的。需求也是开发培养出来的,没有意识、觉悟、境界就没有需求。中文的“她”字,五四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英文的“he or she”,或直接用“she”来泛指一个人(代替以前的“he”),都是有了对女性的尊重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字或表达。现在有人说检视几十年前自己的著述用“he”泛指一个人,就会觉得“不忍卒读”。无认知,不需求。人的发展与人的需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来解除的饥饿”,[14](P692)“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4](P239)“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4](P692)生产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培养创造人的需要,使人成为具有丰富需要的人。“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15](P929)它必须是社会化的人和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控制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多元的社会,多样的需求,需要共同价值的认知认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公共性。公共生活,每个成员都是参与者,面对着共同的情景,不同的个体聚焦于一个共同的目标——维持制度的良性运行。教育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共同体,需要合作。
现代社会,人的成长,各种素养训练非常重要。经济合作组织(OECD)关注从实现个体成功和健全社会的角度,在分析社会愿景和个人需求角度的基础上,形成多种素养,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所有这些,都不只是课堂上仅仅通过书本学习就能获得。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逐步掌握人类技能的时代,课程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是让学习者成为有教养、有智慧、有理智、有感情的人,而道德是基础。教育是能力的塑造,大学是发现兴趣和潜能并培养能力的过程。人生有阶段性,但也有同一性,连续性。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具体做什么样的事,并不是完全捆绑式的。人的能力、潜力、品质,可以在多个维度,多个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自我的同一性,与角色身份的变动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初还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这样一个“类”的存在,这是人的第一次诞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人还需要“赢得第二次诞生”,成为真正的、社会化的人,这就是“成为人”。第二次诞生真正成为人,“并以此确认第一次生命的意义”。[16](P3)这个成为人的过程,就是心智的成长、品德的养成。成为品格完美之人的成人之道,是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2](P24)鹰在高空翱翔,鱼在深渊跃游,是说大道化育流行,昭著于天地。孔颖达注疏说:“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表达了德性的灵动,“活泼泼”的气象。正如《中庸》所说的,“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意思是,想那天道在运行,庄严肃穆永不停。这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同样有一种激励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7]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道、学、术诸方面深化内涵,创新发展,帮助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感受、认同、验证、升华、信仰,铸就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高尚品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注释:
①Bernard Williams,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Chapter 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与之相关的一个说法是“苏格拉底的困惑”(Socratic Puzzles),主要是指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参见Robert Nozick Socratic Puzzl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年版。
②参见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Plato Complete Works [M]. Indiana: Hackett Publishing House, 1997.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N].人民日报,2017-10-31(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美]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2.
[12]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程颢,程颐.二程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M].李丽,孙颖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出版社,2012.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