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及实现路径
王韶兴 檀培培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建设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思想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批判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敢于担负批驳错误思潮的职责,理直气壮地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职能。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体现为两者在本质内容与目标任务上的统一,并内在要求坚定政治立场、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有效互动、加强理论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批判性;统一
【作者简介】王韶兴、檀培培,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9.6.99~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立足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时代使命的原则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
坚持建设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基本方针,坚持建设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实现正向引导,切实做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思想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坚持批判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坚持批判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理直气壮地发挥好思想引领职能,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驳澄清。
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的基本方针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正向引导功能,承担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任务。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传导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P178)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着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一定的阶级为争取或巩固统治地位,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成员传播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使他们成为意识形态的支持者。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向社会成员传导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灌输的客观过程。因而,作为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建设性原则,着眼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着眼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的提升与打造,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批判性的原则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批判性原则,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敢于担负批驳错误观点与思潮的职责,理直气壮地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职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分析、批驳与引导,这是应对错误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必然选择。“社会思潮是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整体状况的‘风向标’……体现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丰富的思想观念。”[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随之产生并更显芜杂和活跃。而在这其中,一些带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现实关联性和行为诱导性的错误思潮利用网络技术快速传播蔓延,试图从不同角度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阻碍人们理性认知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加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学生具有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的特点,更加剧了错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更加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成为各类社会思潮竞相争夺的重要对象。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4](P65)因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正向传播的同时也要强化批判性指向,对各种错误观点与思潮进行系统比较鉴别,进行深刻批判分析,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会得以彰显并被学生所接受,而错误的观点和思潮也才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并被学生所抛弃。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具体表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旨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而批判性着眼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二者是使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挥效应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主要体现为两者本质内容的统一和目标任务的统一。
1.本质内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引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反面批判的重要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原则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向传播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一门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5]等多维综合素质产生影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其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拘泥于专业知识传授,它的更高目的诉求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思想启迪、道德涵育和价值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具有知识性,更要具有思想性;不仅要讲求思想引导性,更要凸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引领性。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6](P15)因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判性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有用的理论是批判的重要基础。批判如果不借助合理的理论,一般是不能使人获得教训的,即不可能是令人信服和驳不倒的。”[7](P63)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必须以“有用的理论”即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否则批判的过程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批判的对象也是难以驳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得其具有跨越时空的伟大的真理性力量,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错误批判的标准和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才能完成批判剖析现存理论和现存事物的职能。
2.目标任务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坚持建设性,还是坚持批判性,都旨在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所深刻指出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一方面,正面的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鉴别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能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自发产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灌输”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教师深刻的说理、理性的思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知晓、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铸造社会主义认同。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通过正面传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达到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批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也在于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P94)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理论批判,彻底分析和批判社会思潮,辨别评定其错误之处和合理之处,否定错误社会思潮,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通过实践批判,全面客观地展示社会现实,直面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主流意识形态不受经验的反驳和否定,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合法性;通过自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保持自身的科学性,从而对关涉意识形态本质的重大现实问题给予理论回应。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的任务,必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相辅相成。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传递正能量与批驳谬误中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1.坚定政治立场,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前提条件
无论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都必然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允许其登上讲台的绝对前提”。[9]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宣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没有崇高的信仰指引,不能以科学的世界观进行深刻思考,不能以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有效实践,就不可能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的精神支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持坚定政治立场的内在所需。二要增强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上的自信和底气正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三要敢于亮剑发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和善于同各种社会思潮和不良政治倾向进行论战,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它经得起理性的怀疑,扛得住实践的检验。
2.优化教学内容,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根本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不顾社会思潮、社会现实问题等自说自话,实际上是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现实土壤,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远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对理论的批判、现实的批判以及自我的批判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既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的需要,也是主动与错误观念、错误思潮进行交流、交融、交锋,积极主动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倡独立思考和重新思考,提倡思想交流和理论争鸣,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来激发灵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10]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既要做到正面理论阐述,强调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价值性和统一性,也要善于结合学生关注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强化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富有政治性、价值性和统一性的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召力,引导学生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者。富有学理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判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澄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困惑。
3.构建有效互动,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
构建有序良性互动,既是落实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也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师生间的有效良性互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为此,一是要融入关于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和争鸣。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社会现实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否定错误观点和思潮。二要实现平等的交往。这包含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两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助于使学生在平等、自由和愉快的氛围下,就有关社会思潮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相互讨论、辩论、争论中明辨是非,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互动形式。比如,可采用设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社会思潮的错误之处,以设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再运用研讨、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理论研究,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透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等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本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缺乏深透理解,概念范畴存在着消化不良、理解有误、理论的内在逻辑混乱,不关注学术前沿,不能解释现实,缺乏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有力回应。生硬宣传,结论武断,缺乏论证,没有说服力”,[11]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很难说服学生,也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因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武装,使教育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上,增强对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给予理论回应的功力。二要加强社会思潮研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递需要有理论功底,批判错误思潮更加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力。批判中极为重要的是“探寻事物的毫无疑义的真理,不能随意做出论断,因为随意做出的论断不能使人信服,别人也可以用随意提出的主张加以反对。这样一来,就会争论不休,得不出任何结论。”[7](P63)“我们今天做思想政治工作,仅仅依靠个人良好的品格,坚强的党性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还不够,还必须熟悉当代各种思潮,并与之对话,说出点道道来。”[12](P688)为此,要着力对错误思潮尤其是代表性错误思潮的理论观点、历史观和方法论等展开分析研究,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动权,提升思想政治领域建设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梅荣政,王炳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艾跃进,编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武卉昕.建立起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话语场[J].红旗文稿,2017,(12).
[10]刘建军.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11]陈文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1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