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探析——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
薛锋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这一问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分散于多个不同的章节,在教学中存在许多困惑。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进行相关探索研究,重新设计一个逻辑线索清晰、理论观点明确、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完整的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方案,既能顺利实现把有关知识内容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又能进一步提升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通过对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以资能够为有关教师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提供某些可能的借鉴。
【关键词】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专题教学;内容整合;四个自信
【作者简介】薛锋,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9.3.56~60,39
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题教学已成为许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日益得到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可和重视,也是当前推进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专题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1]但值得注意的是,专题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专题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专题教学内容整合的水平高低,往往是决定专题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环节。“教学内容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2]因此,整合设计高质量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成为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备课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
本文主要是对有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这一专题教学内容整合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具体说,就是如何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中与这一专题内容相关的分散于一些章节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研究设计一个逻辑线索清晰、理论观点明确、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完整的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方案,既包含了对相关研究内容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理论分析的科学研究过程及其成果,又包含了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教学改革过程及其成果。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把有关知识内容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把知识内容的分散性转变为整体性,进一步提升知识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把精心整合设计好的这样一个专题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做到对所学知识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弄清“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有关问题。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在逻辑线索、理论观点、结构框架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特色,以资能够为有关教师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提供某些可能的借鉴。
一、本专题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章节知识及其存在的教学困惑
依据目前高校使用的《纲要》教材来看,自2007年出版以来,虽然经过了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多次修订,但教材编排体系和基本内容变化不大,除对个别章节内容稍有增补、删减、修正错误之外,主要是增加了与时代发展进步相关的一些新内容。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相关内容,这几次修订都基本没有变化。虽然从整体看教材体系完整、编排合理、逻辑线索清晰,但就“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这一具体问题来看,相关内容按照教材章节编排的体系结构,分散于多个不同的章节中。从现有教材中相关章节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来看,在教学中确实存在许多困惑。
(一)本专题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章节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
从《纲要》课程的教材体系和内容来看,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这一问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散于“中编”与“下编”的综述部分及其多个不同的章节。有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章节及其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具体见下(有关章节的具体内容,参见《纲要》教材)。
第一部分内容: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的“(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主要涉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问题。
第二部分内容: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的“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这些内容主要涉及选择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内容: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涉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问题。
第四部分内容: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的“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中“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这些内容主要涉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问题。
上述所列教材中的具体章节及其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直接相关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析和论证、历史事件的叙述和阐释、文献资料的引证和分析、具体例证的说明和介绍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接相关的章节及其有关内容,包括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等章节有关内容,它们主要涉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成果。从广泛意义上说,中国革命选择新道路并逐步走向胜利、打败日本侵略者等革命任务的顺利实现,都离不开中国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和对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章节内容也是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有关联的。
(二)本专题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章节知识体系存在的教学困惑
“纲要”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的“导言”中对于其教学目的和要求就有明确的概括性说明和具体阐述。从其概括性说明上看,“导言”中明确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什么目的呢?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国情及其教材有关内容来分析,这里的“四个选择”中,关于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即是指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强调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层面;关于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即是指怎样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式的、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新道路,主要强调选择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在这里,对其分别进行表述且并列作为“两个选择”,主要是强调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及其先后相承继的关系,在本质上都是选择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当然,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必然包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问题,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毋庸置疑的。
从“纲要”课程相关章节的具体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来看,有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相关问题的阐释并不具体和明确,教材中原有的相关具体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认识这一问题。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按照教材原有相关章节的具体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来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不可避免的困惑:一是教材主要侧重于对选择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讲解,缺少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二是教材仅仅依据历史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来阐释和讲解有关问题,各章节部分有关内容相互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且体系结构不完整,尤其是对选择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问题阐述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从内在逻辑上全面把握有关内容知识;三是有些内容是单纯概括性理论分析(比如:中编综述和下编综述中的有关内容),有些内容又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单纯叙述和说明,也有许多内容相互间存在明显重复,不利于学生从史论结合上理解有关内容知识;四是教材主要采用的是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传统理论观点和相关文献资料,不能及时吸收和借鉴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热点问题;五是许多知识内容与中学历史所学内容重复较多,缺少新材料和新观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积极主动性。
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此只是就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不便之处远远不止于此。当然不可否认,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任课教师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往往存在许多个性差异。但不论怎么说,教材中相关章节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在进行专题教学时确实存在一些教学困惑和不好处理的实际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为了确保“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这一专题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重新研究和探讨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问题。
二、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逻辑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理论,亦即是,“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四个自信”理论已被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如果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分析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相关问题,必然内在地包含着选择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必然性的问题。当然,就具体历史实践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选择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选择目标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许多历史时期四者又是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的。如果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个层面,既具有明显不同的具体内涵,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并体现了其固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从其主要内涵来看,一般说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选择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主义”,作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完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指导思想;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在实践中选择完成革命任务、争取革命胜利的具体实施方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选择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以便能够体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性成果并能够最终固定这些成果,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选择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选择一种与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相适应的一种价值观念或精神信仰与理念,以实现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其次,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在中国近现代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四个层面,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与同时进行的现象,但如果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四个层面却又体现了明显的侧重点。具体说,从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侧重于选择社会主义理论,亦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主要侧重于选择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亦即是苏俄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主要侧重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这段较长历史时期,则始终贯穿着选择社会主义文化,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才最终完成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
最后,从其固有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选择社会主义理论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则是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必然结果。四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层面的统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借鉴苏俄的相关成功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而进行具体实践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四个层面的选择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整体。因此,探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有关问题,必须从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实际上,在《纲要》教材有关章节中,虽然重点分析论证的主要是选择社会主义理论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在有关章节的一些具体内容中,却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选择社会主义文化两个层面的一些相关问题,与前两者相对来说,只是篇幅不多,论述不够清晰明确。
三、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方案设计
关于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方案,不同的教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知识背景出发,可能设计出多个各具特色和内容的不同整合方案。但不论如何设计整合教学专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则和努力目标,简单说,亦即是“在专题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而是要从专题出发,讲清学理依据、解析蕴含其中的学理框架和思想方法,将理论讲清、讲深、讲透,同时又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5]有鉴于此,本文仅从个人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相关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融会贯通教材“中编”与“下编”有关的知识内容,打乱原有教材体系的有关章节,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有关具体内容,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按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四个层面重新整合相关内容,设计一个突显个性特色的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方案。
(一)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必然性”的问题
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和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部分内容。整合设计相关内容的基本构想是: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论证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强盗本质的显露,都导致中国革命的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理论产生了怀疑,唯恐学习西方的模式会把中国也引向歧途,这就为选择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现实必要性。从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特质来看,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能够满足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并易于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而且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具有改造旧世界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些理论特质,是其他众多“主义”所不具备的、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就顺理成章会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可能的选择。
(二)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内容。整合设计相关内容的基本构想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中国革命探索新道路的现实需要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时代契机,社会主义道路在俄国的成功实践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中国近代基本国情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因素。这里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此所说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内在包含了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两个阶段(不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性”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内容。整合设计相关内容的基本构想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前提和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建设成就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成功经验,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这里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此论证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主要是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历史时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问题。
(四)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性”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几乎涉及教材中的所有相关内容。整合设计相关内容的基本构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中国应对资本主义文化渗透的现实需要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里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文化既是贯穿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自始至终的一个过程,也是伴随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直到党的十五大报告才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内涵。
当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方案,由于篇幅所限,只是从宏观上对其逻辑框架结构、大致思路、主要理论观点及基本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初步构想和见解。各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各尽所能,把有关具体知识内容、理论观点、支撑史料、代表性例证、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丰富、充实和补充,最终撰写出一个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专题教学的完整教案。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任何一个专题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都会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新研究过程,特别是把有关知识内容与同学们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有机融合在一起,更需要老师付出辛勤劳动。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要做到专题教学内容契合同学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既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宏观把握,也需要教师对专题设计独具匠心。”[6]关于本专题教学内容整合问题,其基本理念是:把《纲要》教材中原有相关章节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以“四个自信”理论为逻辑依据,主要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相关问题,在结合教材原有相关章节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并进行具体论证,通过补充、丰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把有关教学内容由固有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既要体现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教学目标和要求,又要凸显“纲要”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师通过对本专题教学内容的讲授,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最终顺利实现对学生既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戴月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5):170-172.
[2]徐鲲,郭海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理念与路径探究[J]探索,2017(04):182-186.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5]苑芳江.开展“四进”、增强“四信”专题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15-19.
[6]杨志刚,刘铎.“问题导向”与“专题教学”设计——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改革思路在“概论”课专题教学中的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9):104-106.

2019年 第五期

2019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